“堅守長期主義,踐行商業向善”《長期主義:泰康的25年》新書分享會於12月3日晚上19:30-21:30線上舉行,泰康保險集團總裁劉挺軍,《長期主義》作者、保險行業資深媒體人王安,得到APP CEO脫不花、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聶輝華出席。

泰康保險集團總裁劉挺軍表示,泰康25年的創業歷史,實際上是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的一個縮影。在這40多年的過程中,最核心的主題是市場經濟的成長和發展。市場經濟的成長和發展就是產業的發展。而產業最基本核心的要素就是企業和企業家。在這40多年中間,風起雲湧,潮起潮落,既有很多的過客,也有沉澱下來了,一些優秀的企業和企業家。

以下爲嘉賓現場發言實錄:

劉挺軍(泰康保險集團總裁兼首席運營官):

《長期主義》這本書,王老師用了很獨特的文法來寫這部書,我自己一口氣把它讀下來,就像過去讀金庸的武俠小說一樣,非常流暢。可以說像電光火石一樣,25年一口氣就把它寫完了,但是它非常準確地、不加修飾地記載了泰康25年的創業歷史。

泰康25年的創業歷史,實際上是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的一個縮影。在這40多年的過程中,最核心的主題是市場經濟的成長和發展。市場經濟的成長和發展就是產業的發展。而產業最基本核心的要素就是企業和企業家。在這40多年中間,風起雲湧,潮起潮落,既有很多的過客,也有沉澱下來了,一些優秀的企業和企業家。我相信泰康以及我們的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陳東昇,就是他們中間的優秀的代表。

25週年在歷史上可以說是很短暫的,但是我們在這25年之內,經歷了三波創新。第一波是學習西方國家的市場經濟,學習這個產業上的一些模範。特別是看到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人口龐大的中產人羣興起後的社會保障需求,泰康選擇了人壽保險這樣一個超級的大賽道。

最早的時候,我們的核心是陳東昇董事長說過的一句話,叫做“創新就是率先模仿”,是要找最好的葫蘆去畫瓢。所以第一個階段是學習西方的國際大公司,他們有上百年的發展歷史,把他們的治理結構、戰略架構、組織結構、產品。。。總結出精華來,來構建企業發展的基本框架。

第二個階段,是中國加入WTO後,泰康開始把西方的先進經驗和中國的實踐相結合,走出了一條自己獨特的發展道路。加入WTO以後,中產人羣的興起,他們對社會保障、對商業保險的需求蓬勃發展。這個過程中間,我們快速地完成了全國網絡佈局,抓住每一個戰略機遇期,跨越式發展。但泰康在跨越式的發展中間,又不失穩健。

第三波創新,是從2007年開始。我們理解人壽保險的本質就是照顧人的生老病死,所以泰康開始從人壽保險垂直地進入養老領域,開始了一場自主性的商業模式創新,把虛擬的保險和實體的醫養結合起來,形成了今天叫做“幸福有約”的產品。

它解決了人類在進入長壽時代以後,要面對百歲人生,面對人人長期帶病生存帶來的健康的、長壽的需求。如果說最早的傳統保險,傳統養老社區,這些都是從西方過來的,但是把這兩個東西跨界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新商業模式,這就是我們自主的創新了。

25年彈指一揮間,泰康今天已經成長成爲一個世界500強企業。王安老師爲這本書起名叫做《長期主義》,我相信,泰康25年的發展歷史,就是長期主義實踐的一個典型代表。

王安(《長期主義:泰康的25年》作者):

我寫這本書的時候有很大的疑惑,我就覺得泰康是一個也不出聲,也不張揚的那麼一個企業,然後一步步就走到今天。泰康的醫養賽道如今已經擠滿了,後來者過去都繃着勁不上的,現在也都上了,全部都上了——實際上保險業的頭牌企業都上了。

之所以走到今天,你說是偶然的還是必然的?它總得有點道理,所以我老覺得,泰康有點東西。我的分享標題叫“尋找泰康的天條”。它有什麼東西在裏面?是不是就像張良碰到一個老翁,把鞋甩進河裏,然後百般侮辱他,最後給他一本書。泰康有沒有這樣的一本書,有沒有這麼一個天條?

其實到現在,到寫完書,我也不太敢說是有,還是沒有。但我知道泰康實際上經歷了很多特別難的事情,然後它能堅持下來。爲什麼能堅持下來?肯定有很多人能總結出很多東西來,我相信泰康一定是經歷了很多事。“天條”實際上,我覺得是兩個字,叫“常識”。

就是說,泰康這個企業堅守“常識”。這個“常識”裏就包括長期主義。常識聽着是很小的一個詞,但其實很難做。企業能真正堅持守常識,堅持守規矩,堅持符合人性,或者說叫做商業向善——這些都是常識,這一系列的堅守,走到今天,我覺得這就是泰康的“天條”。

聶輝華(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我是一名經濟學教授。我每年都給學生講一門課,給研究生講契約理論。企業理論是什麼?簡單地說,就是用博弈論的方法來分析公司治理和更廣義的組織治理。

我自己收集了上百本的企業家傳記。收到這本書之後,看了一下,我覺得這本書很有趣,一方面他提供了很多有趣的材料,讓我覺得能夠讓課堂的豐富內容,讓我們經常思考的一些問題有了深入研究的素材。

首先爲什麼說它很有趣,在我們研究契約理論的時候,我們一般有幾個假設或者有兩個基本的設定。一個是我們假設一定是制度先行。你看任何教科書他一定告訴你,先設計好的制度決定人的行爲,決定人的激勵,再影響企業的績效。等於是打仗的時候,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但是實際上你看這本書,包括你看很多其他企業的傳記,它不是這樣的。比方說,泰康的創業很有意思。92年,陳東昇下海創業的時候,他其實根本就不懂保險行業,他只是因爲做了一個排行榜,看到國外很多排行榜上的企業都是保險公司,覺得這個行業有搞頭,就選了保險。

這完全是一個摸索的過程,類似於摸着石頭過河。或者用一句民間俗語來說,叫做“草鞋沒樣,邊打邊像”。你不是一開始就想好了草鞋應該打什麼樣子,不是這樣的,這不那個年代很多中國企業創辦的真實情況。你要是按照這樣的邏輯去理解,就無法理解那個年代企業是怎麼成長起來的。

然後泰康有很多很好的做法,比方說,“創新就是率先模仿”。“左眼看友邦,右眼看平安,兩眼看世界”——我覺得非常形象。中國的企業發展是一個動態的演進過程,它其實是一個學習型組織。任何一個組織,不是一開始就非常完美的。所以我想這給大家一個啓發,它告訴我們,企業不是一開始就有制度,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這本書裏講了很多這種,我只是舉了個例子。另一個有價值的地方,在於它提出了很多有意思的問題,可以讓我們進一步思考和探討。

脫不花(得到APP、羅輯思維聯合創始人兼CEO)

在我看來,這是今年非常值得一讀的一本書。一本企業傳記,對於這些不是企業的人來說,要想讀下去其實是不容易的,我們經常會到一些傳記,會覺得說你們說得好熱鬧,但是跟我有什麼關係?所以我覺得王老師很了不起。這本書寫得特別古龍體,就是你從任何一章翻進去,你都能看到一個有趣的故事。有的是驚心動魄,有的是讓你心有慼慼焉。

所以我覺得在這場直播的朋友,即使你現在沒有創業,但你心裏可能也有個創業夢,就更應該看這本書。因爲你讀完這本書之後,可以預演——你作爲一個創業者,在一路升級打怪的過程當中,你可能會碰到的所有問題和所有挑戰,等你真的去創業的時候,你可能就會做得更有準備一些。所以現在就買它,是特別應該做的一個動作。

我的分享其實非常簡單,因爲我覺得我可能是世界上最盼着泰康好的人之一,因爲我是泰康的VIP,我先生、我爸爸、我媽媽、我們家所有人的養老,都託付給泰康了。

之所以想說這個,是因爲“長期主義”這個詞,特別容易顯得抽象。我想跟大家說一下,我是怎麼成爲泰康的 VIP客戶的。我在泰康下單,那個時間點特別有紀念意義。我在醫院裏生完孩子,躺在牀上的時候,想了一件事兒:我得把我的晚年安排好。很奇怪,在此之前我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覺得離我也很遠,但就在我成爲媽媽的那一瞬間,我突然覺得,這是個真問題。所以我趕緊去做了點研究,真的是躺在醫院的牀上做了點研究。

北方人講究坐月子期間不見外人,我只見過一個外人,就是泰康的保險經紀人。因爲我要跟她(他)籤合同。當我成爲媽媽的那一瞬間,我發現我突然有了一種能力,對自己的長期去進行風險管理的慾望和能力。在此之前沒有,從那天開始,突然就有了一眼能看到底、能看見自己人生終局的那麼一種願望和能力。

我之所以去講這個故事不是八卦私生活,而是我特別想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談談“長期主義”這個詞。我們一說“長期主義”,特別容易把它理解爲是一種價值觀,一種價值選擇。長期主義是一種觀念,我同意。

其實還有另外一個角度,就是那些選擇成爲一個長期主義者的人,那些選擇了長期主義戰略的企業,它其實還具有一種能力。這種能力意味着,你能一眼看到底,你能看到終局,你能從很混亂的信息當中去找到那種確定性,有這樣一種能力。

現在我經常看到很多朋友會特別隨口地說一句:“這個時代是不確定性的時代”。這個話特別容易說,而且說的時候可能我們也沒有深想,但是你稍微跳出來一下,把你視野的距離稍微鏡頭拉遠一點,我們就可以發現,這個時代社會的不確定性和確定性是一樣多的。

確定性的事情是非常多的,比如說,我們人類的壽命會越來越長,這就是確定的。老齡化社會一定會到來,這也是確定的。老齡化社會到來之後,我們需要越來越好的養老或者說大健康服務,這也是確定的。甚至像泰康所說的,我特別喜歡這句話,叫“找個最好的葫蘆照着畫瓢”,你就能進步,這也是確定的。

回到我們個人身上,你找到一門手藝,然後去打磨、去努力,積累1萬小時你就能成爲專家,這也是確定的。你會發現說對於我們來說,你不需要焦慮,不需要在漫無邊際的在不確定性裏面去賭一個什麼東西,賭一個前途。你只需要摁住確定性,然後在確定性這部分去做事兒就夠了。因爲按照確定性去做事,已經長出泰康這麼大的一個公司來了,對不對?

我經常感慨這個時代的英雄可能是這樣的,就是在宏觀裏去發現確定性,相信確定性;在微觀裏去和不確定性共舞。我覺得能夠同時兼容這兩種算法的企業,就會是偉大的企業。

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也有這種強烈的感受,因爲王安老師在裏面寫了很多細節,今天泰康所講的那個事和他們在25年前想的那個事沒有太大差別,是高度的確定,所以他才能長期主義一直堅持下去。但在微觀層面上,他們確實是過五關斬六將,有非常多驚心動魄的事情,然後就要不斷的去做出決策,不斷的去做出選擇,不斷的做出應變。

我記得特別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情,是7年前我們第一屆跨年演講。我當時想不出這個活動的名字,很撓頭,就去找我的一個很有見識的朋友,請他喫喫飯。我說請幫忙想個名,然後那個朋友就說,你先別想那些大詞,我就問你:你爲什麼要做這件事?我當時想想,就跟他說,我說因爲這個世界上長期主義者很少,所以他們很珍貴,所以我們就想把這些人找到一起,因爲他們都是能和時間做朋友的人,他們彼此相識,這件事挺好的,然後我朋友就把筷子一放,說:你還想啥,那就叫“時間的朋友”。

我特別想說的是,時間對每一個人來說看起來都是一樣的,每個人都是24小時,但是你選擇做時間的朋友,還是不和時間做朋友,這其實決定了在長期的一個時間段裏面,你能不能收穫時間給你創造的福利。這就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內容,也是我讀這本書的一個感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