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近日來信及所附材料都收到,我很同意您說的我國應統一組織全國力量攻克量子信息系統的技術問題。”

12月4日上午,中科院院士郭光燦將錢學森手書的一封回信正式捐贈給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文博院,一段關於中國量子計算的往事也就此開啓。

信中,中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就量子信息技術問題進行了討論。儘管當時錢學森已80多歲,但手書的幾百字,筆力雄健。

如今79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主任郭光燦說:“那封信是我們出發的時候一份重要的囑託”。

錢學森的親筆回信:

“此事關係到國家大事”

時間回到上世紀90年代,23年前,中國的量子科學落後於國際前沿20多年。

但郭光燦預判,量子信息一定會成爲未來各國激烈競爭的領域。儘管很多人反對,他還是義無反顧地選擇了這條路。

當時,如何擴大量子領域在國內的影響力,是亟須解決的問題。1998年,郭光燦謀劃組織量子信息香山科學會議。其間,他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找全國最牛的科學家來做會議主席,影響力就有了。

於是,郭光燦大膽地給中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寫了一封信。讓郭光燦驚喜的是,錢學森很快回了信。

遺憾的是,由於已經87歲高齡,“行動不便”,錢學森“已不能參加任何會議”。對此,郭光燦有些歉疚,“要是早知道錢老的身體情況,我也不會發出這樣的邀請”。

時隔二十多年,郭光燦回憶信的細節時依然印象深刻。開門見山,錢學森在信裏說:“我很同意您說的應統一組織全國力量攻克量子信息系統的技術問題。此事關係到國家大事。”

錢學森的回信,以及錢老對於量子信息研究的態度,讓郭光燦倍受鼓舞。

隨後,郭光燦找到同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獲得者——著名科學家王大珩院士,“他欣然同意,說中國人必須在量子信息領域有自己的聲音。”

培養出一支源自本土的“量子團隊”

在老一輩科學家的支持和鼓勵下,1999年,郭光燦在中國科大成立了量子通信與量子計算開放實驗室。2001年,該實驗室被中科院正式批准爲中科院重點實驗室,全稱“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成爲我國量子信息領域第一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

同一年,郭光燦也申請到了中國量子信息領域的第一個“973”項目,並擔任首席科學家,來自國內十多個重要研究所和著名大學的五十餘位科學家協作參加該項目的研究。

2003年,郭光燦教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並榮獲“何梁何利”獎。

從此,郭光燦帶領着團隊,在量子計算、量子保密通信等領域做出了一系列國際一流水平的原始創新科研成果,同時也培養了一支具有開拓創新能力的科研隊伍。

2017年,帶着起源於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的技術,郭光燦的“徒弟們”又在合肥高新區成立了國內量子計算龍頭企業“本源量子”,開始進行量子計算的產業化,致力於“讓量子計算機走出實驗室,真正爲人類社會服務”。

中國量子計算到底有多領先

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在一代代科學家們的努力下,中國量子計算領域彎道超車,好消息不斷刷屏!

不久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團隊在論文中介紹,經過一系列改進,光量子計算機“九章二號”處理特定問題的速度比超級計算機要快上億億億倍,超導量子計算機“祖沖之二號”在量子隨機線路採樣問題上的計算速度,也比目前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快一千萬倍。

這意味着,我國成爲了世界上唯一在兩種物理體系達到“量子計算優越性”里程碑的國家。

“祖沖之二號”超導量子計算機設備

來自合作研發單位國盾量子的專家表示,相關計算機採用了新概念、新技術、新工藝,而取得了這一耀眼成果的團隊也極爲年輕。量子計算機論文作者中就不乏96年、97年出生的年輕研究員,最年輕的一位出生於99年,“團隊大部分年齡是95後”。

時至今日,錢學森信中提及的、幾代科學家心心念唸的“國家大事”的脈絡已經愈發清晰。

尤其讓郭光燦院士欣慰的是,“我看到年輕人在量子信息領域成長、成才,蓬勃發展,相信他們能開創量子信息更加美好的未來”。

他們苦心鑽研、艱苦奮鬥,

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如今,

青年科技工作者勇挑重擔,

在科技自強中展現青春力量。

致敬中國科研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