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商報

年關將至,爲應對不良反彈壓力,已經有不少銀行掛牌密集轉讓不良資產包。12月7日,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在各大金融資產交易所,有多家銀行的不良資產正在密集掛牌出售,主要是地方性城商行,轉讓的資產有涉及企業不良標的的,也有五級分類級次爲次級或可疑或損失類的不良資產。

天津金融資產交易所近日掛出一則《H銀行天津分行關於DQWS公司項目資產轉讓的營銷公告》向國內和國際兩個投資人市場公開售賣,但未向購買者明示具體銀行及債務人信息。

具體來看,這則公告披露的內容僅爲,DL公司爲H銀行天津分行不良客戶,對應債權本金2100萬元,債權金額合計3394萬元。北京商報記者從知情人士處瞭解到,售賣不良資產包的銀行爲天津地區的一家城商行。

安徽金融資產交易所也在近日披露了徽商銀行安慶分行多個不良資產轉讓包,此次掛牌轉讓的不良資產包共3戶3筆,不良資產總額約爲3.09億元,轉讓的資產均爲五級分類級次爲次級或可疑或損失類的不良資產。

通過交易所掛牌轉讓不良資產或者抵債資產已成爲銀行甩清“包袱”的主要手段,較早之前,富滇銀行也在武漢金融資產交易所掛牌轉讓不良資產筆數共10筆,戶數共5戶,不良信貸資產金額共計4.55億元。

蘇寧金融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陶金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分析稱,除四大資產管理公司之外,更多的投資方進入不良資產購買和處置市場,這給了銀行轉移不良資產更多的市場機會,也打開了銀行公開轉讓不良資產的市場空間。多方參與使得不良資產轉讓市場呈現更加繁榮的態勢。同時,在政策加碼的宏觀背景下,降低銀行不良資產負擔,補充銀行資本也是必要之舉。

“不過,不良資產處置涉及對債權的詳細盡職調查,對收購人和處置人的綜合能力要求很高,多方參與的公開市場可能使得不良資產處置偏離審慎的風險規避原則,尤其可能造成收購人的損失,進而反過來打擊這個市場。”陶金說道。

當前銀行覈銷不良貸款的主要方式已“多點開花”,主要通過清收、批量轉讓、債轉股等。一位銀行業務部門相關人士向北京商報記者介紹稱,“目前行內對不良資產的應對措施首先是嚴格分類,做實資本質量,其次是釋放資源加大處理力度,然後是控制增量風險補足資本、保證撥備”。年初監管放開個人不良貸款批量轉讓試點也爲銀行處置不良資產帶來了多種可能,但值得關注的是,由於個人不良貸款的規模較小,銀行通常並未將這類方式作爲主要覈銷方式。

一位國有大行人士指出,“行內個人不良貸款基本可以忽略不計,雖然已經納入了不良轉讓試點,但這不是主要覈銷不良資產的方式。銀行不良資產統一由資產保全部門進行處理,主要通過追償等方式進行;其次就是轉給專業的不良資產處置機構,包括資產管理公司等來進行不良資產的核銷”。另一家城商行人士更是直言,“行內沒有處理個人不良貸款的需求”。

不少市場觀點認爲,當前我國銀行很大部分的不良貸款是隱性的,許多隱性問題資產並未涵蓋在內。

“隱性不良貸款的形成與銀行的不良貸款認定辦法以及不同貸款類型有關,例如有些貸款並未逾期,但其抵押資產快速貶值,或有些貸款已經出現逾期,但銀行對其進行展期等。”陶金分析稱,隨着監管之下銀行對不良貸款認定日趨嚴格,隱性不良貸款的問題會在短期凸顯,但長期會逐步融入顯性不良貸款中,逐步消化。在評估宏觀層面的不良貸款風險時,可以更加關注顯性不良貸款的變化趨勢,如此可以很大程度上控制住隱性不良貸款帶來的偏差問題。

北京商報記者 宋亦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