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王晶晶

隨着中國在科技創新、改革發展、“雙一流”大學建設、研發投入、科技成果產出、高等教育質量等方面的持續攀升,中國海外人才迴歸本土已成不可逆的趨勢。疫情下的國際關係變局,不僅提示我們思考如何“走出去”,更提醒我們如何“引進來”。

“上海要吸引三類人才:一是外籍科學家;二是海歸;三是中國自己培養的具備國際化水準的人才。”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以下簡稱中歐)院長汪泓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上海要更多的參與國際人才競爭。

12月2日,“浦東國際人才港論壇”在上海成功舉辦。論壇上,汪泓院長表示浦東要不斷強化人才的“磁場效應”,努力打造擁有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的國際化人才高地。

浦東如何打造國際人才港

國內人才需求總量大、國際搶人大戰激烈、行業人才“外流” 現象嚴重,疊加上海亟需金融科技、智能製造、數字經濟,集成電路、量子科學等卡脖子技術人才,汪泓提出了四點舉措。

一要擴大國際合作,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給,暢通人才引進渠道;二要以才聚才、以產業聚才,開展跨界交流合作,以優質的人才生態環境集聚人才,提升城市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三要打造人才培育高地,加強基礎學科建設和教育,深化產學研融合,增強人才培養的針對性、有效性;四是事業留才、待遇留才、感情留才,暢通個人發展空間,解決人才的“後顧之憂”,如子女教育、住房保障、戶籍、報酬等。

就浦東人才港如何完善引才育才基礎設施,汪泓也提出了三點建議:一是着力引進能級高、排名前、模式新的國內外知名人力資源服務機構;二是全力打造機構聯盟、人才論壇等多樣化引才育才品牌;三是加強與人才港外各類創新服務機構的合作。

數據顯示,上海在2017-2020年人才淨流入佔比分別爲 1.2%、0.9%、0.5%、1.2%,人才持續淨流入,2019年及以前淨流入放緩主因上海控制人口及產業轉移;淨流入放緩趨勢在2020年中止,主因上海新經濟促進政策初見成效,降低了人才外流。

上海成爲人才高地,不應是“獨善其身”,還要釋放更多能量與價值。汪泓談到,上海對長三角地區的“輻射效應”大於“虹吸效應”。數據顯示,2020年國內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中,位於長三角地區的杭州、上海、南京、蘇州、寧波佔據前十名中五個席位。

抓住戰略科學家這個“關鍵少數”

11月26日,上海市委書記李強在上海市人才工作會議指出,要加快建設戰略人才力量,打造“硬核科技”的“硬核力量”。抓好戰略科學家這個“關鍵少數”,培養更多領軍人才,帶動更多創新團隊。

汪泓表示,上海市政府非常重視戰略科學家這個問題,通過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虹橋國際經貿論壇、陸家嘴金融論壇等平臺,將全球最具經驗的政府決策諮詢專家、政府管理首腦、頂尖科學家、實力雄厚的國際跨國公司創始人等聚集在上海獻計獻策,他們或走過科創心路歷程,具有戰略高度、深邃的眼光、科技敏感性,或關注中國的政治、經濟變化,對於未來科學創新發展路徑以及上海的發展有着“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浦東新區人才服務中心副主任江燕在採訪中表示,聚焦“青年科技人才”的培養,今年浦東首次啓動“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該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與上海交大合作,共同打造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相結合、“產學研用”融合發展的有效載體。

明者見事於未萌,智者圖強於未來。全球科技創新進入了競爭激烈的階段,關鍵創新領域差距難以拉開,如何加強前瞻佈局,改變國內關鍵技術被“卡脖子”的尷尬局面,還需要戰略科學家發揮“帥才”作用,系統謀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