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21年,聚烯烴面臨上下兩難的局面,成本端抬升向上驅動,需求端疲軟向下施壓。弱需求、利潤壓縮、進口縮量、海運費高企等,都是貫穿2021年聚烯烴的幾個關鍵詞。其間,“美國寒潮“和”能耗雙控”帶動了聚烯烴期貨的兩波小高潮。同時,L和PP的強弱關係也發生了多次交替。2022年,供給、需求、進出口、成本的矛盾繼續發酵,又會如何推動聚烯烴的行情。

供給端:2022年供給端的投產壓力較大。“能耗雙控”或將繼續影響煤化工開工;丙烷價格和利潤問題成PDH企業開工率的關鍵。

需求端:2022年需求預計邊際修復。受房地產週期影響,部分下游受到限制。生活日用品的需求受宏觀影響較大,2022預計逐漸恢復。除此之外,需關注新能源、基建等行業對部分下游需求的牽動。

成本端:當前原油、動力煤依舊處高位,PDH和煤制利潤承壓,油制利潤壓縮。2022年的原油、動力煤、丙烷均有一定的回落預期。

進出口:2021年,價差走高疊加高運費高企,進口縮量,出口受限。2022年預計價差收窄,進口環比修復,但預計較難恢復至疫情前水平。

總結:2022年,聚烯烴供給端存在增量,需求端無明顯改善,因此供大於求的格局預計延續。同時,成本端回落風險累積,對聚烯烴的價格支撐預計減弱。2022年的聚烯烴震盪偏空。L由於投產較少疊加進口恢復不確定性較大,總體預計強於PP。

風險點:原油減產,疫情緩解,全球需求延續高位,原油價格上行;港口擁堵問題加劇,海運費繼續走高,進口進一步下滑;能耗雙控加碼,上游開工率大幅下降。

2021年聚烯烴行情回顧

2021年,聚烯烴期貨的主旋律是在成本端支撐和需求端弱勢的博弈中震盪。其間,受到美國寒潮和能耗雙控事件的驅動,迎來了兩波小高潮。今年2月至3月,美國寒潮影響德州原油產量,造成現貨極端缺貨現象,價差走強,造成國內進口下滑,出口上升。9月至10月,能耗雙控限產預期加之動力煤價格走高拉動行情,聚烯烴突破10000大關。全年,PP主力合約結算價波動區間7789-10264,L主力合約結算價波動區間7480-10015。

L-P價差: PP價格高於L的局面,從18年開始,在今年10月下旬出現了明顯的扭轉。原因主要是三個。首先,在聚烯烴的裝置產能佔比重中,聚丙烯的煤制佔比相對於聚乙烯更多;十月的上升行情很大程度受到動力煤的帶動,在10月下旬,聚丙烯跟隨動力煤的回落出現了更加明顯的回撤。其二,受到美國寒潮的影響,今年中國聚烯烴價格處於全球價格的窪地,價差走高,對國內聚烯烴的進口影響較大;因此對進口依賴度更高的聚乙烯,其供給端出現了更加明顯的縮量。尤其在10月和11月,農膜訂單旺季,聚乙烯的進口出現了較爲明顯的下滑,L-P價差持續擴大。其三,後續聚丙烯投產的壓力明顯大於聚乙烯,聚丙烯的供給端壓力增加。因此,結合這三點,聚乙烯在今年10月下旬,伴隨動力煤回落,農膜旺季延續,L-P價差出現了明顯的逆轉

基差:今年聚烯烴基差多屬弱基差,現貨價格多受到期貨價格的帶動,而現貨端較少出現有力的驅動帶動盤面。其中,基差劈叉較嚴重的情況出現在9月底10月初。當時,由於能耗雙控的降負的預期,疊加動力煤庫存偏低的現實,聚烯烴期貨價格出現了較大幅度的突破性上漲。現貨價格受限於需求端疲軟的影響,跟漲較爲乏力,基差持續走弱。除了事件驅動以外,今年現貨端線性聚乙烯缺貨的現象也有出現。11月,線性進口到港量明顯下降,棚膜需求放量,伴隨前期價格高價回落,下游補庫意願上升,聚乙烯社會庫存持續去庫,市場上關於線性缺貨的聲音較多,現貨價格較爲堅挺,期貨震盪,基差走強。

價差:2021年,聚烯烴期貨價格結構多爲BACK結構。主要原因其一在於聚烯烴投產較多。在需求端未見起色的情況下,供給端的增量對遠月期貨的價格存在一定的壓力。其次,由於今年驅動邏輯多爲成本端和供給端的利好,而近端驅動影響週期都較爲有限,對遠月的影響不及近月。2022年,在需求端在沒有較明顯恢復的預期下,聚烯烴投產壓力依舊較大,預計價差BACK結構延續。

第1章  聚烯烴基本面現狀分析

1.1. 聚烯烴國內產能分析

工藝分類:當前統計,不包含長期停車裝置和EVA聯產裝置,聚丙烯粒料產能3044萬噸,聚乙烯產能2565萬噸。PP產能中,油制、煤制、PDH制和外採丙烯的比例約爲8:4:2:1;PE產能中,油制和煤制的比例約爲4:1。可知,油制依舊是聚烯烴生產工藝中的主要工藝。丙烷脫氫制丙烯工藝受原料輕質化影響在近年發展迅速,2021年聚丙烯共計125萬噸的產能,來源於丙烷脫氫裝置。但由於丙烷脫氫對丙烷純度要求較高,多依賴於進口,伴隨進口丙烷價格走高,經濟性趨弱,後續發展或將受限。煤制烯烴已實現國產化,但由於投資強度大和煤炭資源的問題,2021年幾乎無新增煤制產能投產,後續煤制佔比預計進一步壓縮。

PE生產比例:2022年投產的多爲低壓和全密度裝置。當前全密度、HDPE、LDPE和LLDPE產能的比例約爲4:4:1:1。今年11月出現了聚乙烯開工率大幅下降的情況,但線性的排產依舊能維持30%-45%的區間。主要原因是全密度裝置大多可產低壓也可產線性。據統計,2021年全密度裝置中,低壓、線性和茂金屬的比例約爲14:35:1,因此全密度裝置很大程度彌補了線性的產能。線性聚乙烯今年主要的供給焦點主要在進口端的縮量。今年低壓和線性的價差持續走高,原因主要來自於高壓產能較小,同時LDPE和EVA聯產裝置,由於光伏料價格高企多轉產EVA,高壓供給端縮量。低壓今年維持較中性排產,低壓總體供需都在可控範圍之內。

檢修:煤制2021年由於能耗雙控的影響,煤化工企業在三四季度出現了高於往年的停車降負水平的情況,尤其是PP,如大唐多倫、神華寧煤均出現因政治任務停車的情形。2022年,雙控政策對煤化工企業的影響預計延續,但政策是否加碼依舊未知。考慮當前煤炭價格受政策因素影響較大,接下來煤炭價格走高,利潤大幅受挫導致停車降負的情形預計不會出現。同時,冬奧會對部分企業的環保管控,也有一定概率影響煤化工的開工。油制開工波動不大。但因裝置檢修的輪動,2021年油化工的開工率較高,不排除2022年爲油化工的檢修大年,相對2021檢修量上升的情形。油制檢修多集於二季度和三季度。PDH制預計維持每年一檢,但進口丙烷價格趨高,PDH裝置制PP面臨利潤走弱的問題。據企業反應,PDH企業會通過外售氫氣、建立氫能發電站、自用產雙氧水彌補部分虧損,但利潤補充有限。目前多數PDH企業依舊面臨經濟性的問題,PDH的利潤是未來需要關注的重點。從檢修季節性上來看,PP檢修主要集中於第三季度,PE檢修主要集中於第二第三季度。

新增投產:2022年,聚烯烴投產的計劃較爲集中,尤其PP,其中包括部分2021年延期的裝置。聚丙烯2022年新增產能共計630萬噸,裝置投產壓力釋放主要集中於05和09合約,其中青海大美等裝置存較大不確定性。聚乙烯裝置中,低壓產能爲180萬噸,高壓產能爲70萬噸,全密度產能爲110萬噸。在投產佔比中,低壓投產壓力依舊較大,線性投產除了全密度裝置,並沒有可單獨可產線性的裝置投入。

1.2. 聚烯烴進出口分析

2021年進出口概述:2021年的聚烯烴進出口面臨全球疫情背景下的多個問題,國際價差走擴、海運費高企集裝箱短缺、全球港口擁堵、需求“內冷外熱”等。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進出口都受到了一定影響。回顧一下2021年聚烯烴的進出口,同比2021年來看,今年聚烯烴的進口下降,出口上升。環比來看,由於美國寒潮影響,海外開工率大幅降低,國內與國際聚烯烴價差拉大,3月後進口量出現了明顯下滑,出口上升;5月後,受到海運費和港口擁堵等問題影響,原料出口受阻,出口數量下滑。

2021年海運費:2021年,集裝箱運價指數出現了持續走高的趨勢。主要原因是在疫情的大背景下,海運面臨集裝箱短缺、港口擁堵、需求“內冷外熱”等諸多現實問題。5月啓,海運費出現了一波較爲明顯的上漲,原因在於今年新增的運力不足,疊加港口防疫、美國颶風、國外需求上升等因素,運價出現了失衡的情況。10月後,集裝箱海運費價格出現了企穩,小幅回調的情況。以下分析影響海運費的幾個主要因素,再推測後市對於集裝箱海運費的看法。

集裝箱短缺:從2020年啓,在疫情的影響下,海運市場面臨集裝箱“一箱難求”的局面。當前中國市場出口依然旺盛,短期呈現量價齊升的態勢。但考慮到造箱企業基本已恢復至疫情前開工水平,集裝箱短缺的問題得到緩解,預計對2022年的海運費影響預計較爲有限。

運力不足:2021年,運力不夠的問題依舊影響着國際貿易。近期,區內航線如東南亞運力出現緊張的情況,主要原因在於東南亞需求受疫情影響走弱,部分運力調至美西航線。同時,運力增長週期相對較長,短期對市場衝擊有限。因此,短期內東南亞運力不足的問題預計延續,但伴隨運力投放、準班率回升、全球需求降溫,中長期運力不足問題預計得到緩解。

港口擁堵:2021年,受進出口貿易上升影響,港口擁堵問題顯現,船舶數量和在港天數均出現了大幅上升。針對港口擁堵問題,美國政府採取了一些舉措。第一,10月25日,洛杉磯港和長灘港宣佈收費政策,滯留集裝箱數量減少近33%。第二,美國港口作業時間從5*8小時調整爲7*24小時,但實際落實情況不佳。除了政策角度,車架等設備不足的問題同樣對港口擁堵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針對港口擁堵的問題,政策有待進一步落實,且需求仍在高位,短期依舊有繼續加劇的趨勢。中長期,港口擁堵問題的緩解仍需政策加持,待歐美補庫結束,需求回落,或出現轉折。

2022年海運費展望:綜合以上,2022年集裝箱海運費預計呈現前高後低的結構。當前,消費處於“內冷外熱”的局面,美國、歐洲等國疫情背景下需求恢復,對鋼材、宅經濟、防疫物資的進口依賴度較高,需求處於高位;同時疊加,港口擁堵加劇,局部區域運力不足暫未緩解,集裝箱指數預計維持高位偏強。但當前國外補庫進入尾聲,需求增速環比減慢,同時集裝箱問題得以解決,運力和港口問題預計有所緩解,中長期看,海運費高位難以維持。

價差:2021年由於寒潮疊加極端天氣的影響,國外部分產能受限,國內外價差持續高位。但伴隨突發事件的影響緩和,國外開工恢復,對於高價需求鈍化,價差逐漸修復。部分東南亞國家,受疫情影響,需求走弱,聚乙烯價格出現低於國內價格的情況。歐洲與美國價格聯動較強,但由於歐洲天然氣價格較高,對聚烯烴的成本支撐相較於美國更強。美國在經歷了多重事件後,庫存逐漸累積,價差收緊。對於2022年的價差, 2021年的極端事件的影響逐漸消化,同時全球能源危機有所緩解,價差同比較2021年收縮。但疫情預計繼續影響全球大宗,進出口貿易也需要海運費下降配合,因此預計價差較難恢復至疫情前水平。

2022年進出口:綜合上述,2022年,我們預計價差同比收窄但較爲有限,海運費呈現前高後低的格局。因此前期,國內相對低價和海運費高價之間的博弈依舊存在,對出口和進口都存在一定的限制。後期,伴隨價差修復,海運費回落,進口預計修復,但出口利潤需在國外價格和海運費價格雙雙回落之間以做權衡。

1.3. 聚烯烴成本端分析

聚烯烴的生產工藝主要包括,油制,煤制,聚丙烯特有的丙烷脫氫(PDH)制丙烯,同時部分企業會選擇外採丙烯和外採甲醇。2021年是原料價格較爲“瘋狂”的一年,動力煤、原油和天然氣都出現了大幅上漲,各工藝利潤壓縮較爲嚴重,尤其在三季度受冷冬預期影響,各工藝利潤大幅跳水。同時,政策、疫情、極端天氣交織對2021年的原料產生影響。以下回顧一下各原料的影響並展望一下2021年各原料的情況。

原油:原油2022年前期價格高位較難維持,重心或將回落。從商品屬性來看,2022年伴隨需求增速放緩,供應端回升,原油或將累庫。同時,疫情或將繼續影響全球經濟,需求或受到影響。從金融屬性來看,美聯儲有一定所見購債規模的預期,流動性或將收緊,對原油或將造成一定的負反饋。但歐佩克對於原油供應依舊未知,同時對於奧密克戎病毒的影響程度有待考證,原油依舊存上行風險,但預計較難突破前期高位。

動力煤:2022年動力煤伴隨產能上升,日耗不及預期,動力煤供需關係預計走向過剩,價格大概率會迴歸。2021年動力煤三季度累庫週期內,庫存同比明顯下滑,造成了動力煤現貨價格過熱上升,但隨後在政府的調控下,價格出現回落。目前從數據上看,動力煤產量已處高位,庫存也已經補至往年同期水平,同時日耗並未兌現關於冷冬預期。因此,雖當前動力煤仍舊處於往年較高水平,但產能處高位,在電廠補庫完成後,市場煤價預計出現回撤,2022年動力煤價格預計重心下移。

丙烷:2022年丙烷價格重心預計下移,價格趨勢或根據需求分爲前期偏空後期偏多。PDH裝置對丙烷純度要求較高,多采用進口丙烷。今年疫情後全球經濟復甦,需求高位,丙烷伴隨能源危機價格高企。但伴隨需求和天氣的雙雙降溫,丙烷當前高位價格預計較難維持,價格重心預計回落。

1.4. 聚烯烴需求端分析

2021年聚烯烴的需求端總體表現出亮點不足、旺季不旺的特點。聚丙烯下游,除BOPP略有亮點,其餘均表現平平。聚乙烯下游同比不如往年,但農膜旺季週期拉長。同時,三季度下游在限電的影響下,開工率出現了明顯的下滑,對需求端造成一定的限制。2022年的國內需求同比2021年預計總體邊際修復,同時海運費存回落預期,成品出口或受到帶動,但需求的恢復力度預計較爲有限。

1.4.1. 聚丙烯下游需求情況

聚丙烯下游較爲零散,涉及的領域較多,主要可分爲均聚和共聚兩類。均聚中拉絲需求佔比較高,其次均聚注塑。共聚則主要包括低熔、中熔、高熔共聚等。

拉絲:拉絲主要用在塑編行業,但調研瞭解到,拉絲料同樣也會混用在在較多塑料領域。塑編行業2021年面臨利潤壓縮的壓力,開工率同比明顯下滑。大中小企業訂單分化,中小型企業訂單跟進不暢,落後產能遭到淘汰。終端上,化肥、農藥、工業產量減少,對塑編的需求也一定程度下滑。總體來看,塑編產業較爲分散,需求較爲平穩,2022年需求預計逐漸修復。

BOPP:BOPP行業呈現高利潤、高開工、行業需求景氣度較高的特點。五月開始,BOPP訂單明顯上升,利潤也逐漸走高。在9月底,受到限電影響,BOPP開工下滑尤爲明顯,短時間內面臨貨源偏緊的局面,利潤達到最高峯。之後,伴隨聚丙烯價格回落,下游觀望情緒加重,利潤回落。2021年新增投產較多,2022年高利潤預計較難維持,需求預計走弱。

均聚注塑:均聚注塑需求佔比僅次於拉絲和共聚注塑,與宏觀經濟密不可分。2021年均聚總體表現欠佳,開工和利潤都偏低,訂單旺季特徵不明顯。同時,成品由於貨值偏低,受海運費影響,出口受阻。2022年受宏觀影響,均聚注塑的需求預計維穩。薄壁注塑下游多爲一次性快餐盒,今年表現較爲穩定,伴隨外賣行業的發展,薄壁注塑的需求繼續發展。

共聚注塑:共聚注塑按熔指分爲低熔、中熔、高熔,多爲家電、汽車、托盤、工業製品的原材料之一。共聚的部分下游受房地產週期影響較大, 2022年預計較難有起色。需關注新能源汽車等新興領域對共聚的帶動。

1.4.2. 聚乙烯下游需求情況

聚乙烯主要爲高壓聚乙烯LDPE、低壓聚乙烯HDPE和線性聚乙烯LLDPE。線性和高壓的下游主要爲薄膜,佔比約75%,主要爲農膜和包裝膜。低壓的下游較爲分散,主要在中空吹塑、薄膜、管材、注塑、單絲和編織等領域。

農膜:今年農膜的需求同比往年偏弱,但棚膜出現旺季延長的特點。原因主要在於,前期原料價格走高,膜廠訂單減少,因此2022年終端更換棚膜的可能性增加。當前地膜的需求暫未啓動,但地膜的規格受相關部門的要求,每單位地膜產品對原料的用量或將上升。但受限於環保的要求,地膜的需求存在減少跡象。

包裝膜:今年包裝膜受公共衛生事業和限電影響,需求環比偏弱;同時,海運費對成品出口有一定限制。但伴隨2021年,國內需求恢復,包裝膜預計環比走好。“限塑令”對傳統包裝膜存一定替代需求,但較依賴於政策的推進力度。因此2022年的包裝膜預計邊際修復,但總體並不樂觀。

HDPE:低壓聚乙烯分注塑、管材、拉絲、中空和薄膜五大類。其中,低壓管材,一方面房地產需求減少,另一方面國家對於基建行業的投資預計加碼,管材需求仍預計穩定偏強。2022年,低壓總體預計邊際修復。

第2章  聚烯烴05合約平衡表

綜合以上對聚烯烴基本面的判斷和推測,對聚烯烴做一個大致的預測。結論是:聚烯烴總體壓力較大,呈現供過於求的格局。聚丙烯的供需壓力大於聚乙烯,且05合約前線性的裝置投產較少,同時線性的進口占比存不確定性。

聚丙烯:對聚丙烯我們定性的判斷是新增投產較多,需求邊際修復較爲有限。因此對於PP來說,我們假設一個較樂觀情況:假設新裝置正常出料在投產後的2個月;檢修量維持2021年檢修旺季水平;進口維持在10月海運費高位期間;出口小幅修復;需求端的日均表觀消費維持2021年限電放鬆的旺季需求。最後可知,聚丙烯2022年2月後持續累庫,因此對聚丙烯定量判斷05合約前供過於求。

聚乙烯:相對於聚丙烯,聚乙烯的供給端由於進口受限存在一定的縮量。我們假設情況設置成爲中性:供給端進口量,預計12月至2月環比11月走好,2月份後開始修復;國內裝置檢修按季節性劃分;棚膜旺季延續至12月底,地膜訂單提前累積。從平衡表中可看出,類似PP,PE也存在一定的累庫壓力。

線性:目前,塑料標品存在缺貨的聲音,且明年投產裝置中線性的裝置佔比較少。假設當前棚膜旺季延續,地膜訂單跟進,進出口邊際修復。同時,今年高壓價差持續走高,在用料比例上,線性會產生一定的替代性。可得,線性的供需關係對比PE、PP更爲良性。

第3章  聚烯烴2022年展望

對於2022年的聚烯烴,面臨供需雙弱、邊際好轉的局面。同時,塑料和聚丙烯期貨預計將出現較明顯的劈叉。

PP:對於PP來說,供給端的增量較難通過需求端的修復消化。2022年,聚丙烯依舊存在供大於求的問題,同時2021年成本端的支撐略有弱化。因此,從PP基本面來看,依舊維持偏空的觀點。

L:2022年,聚乙烯的關注點主要在於,進口端是否能出現明顯好轉和一季度需求是否能維持旺季。當前海運費維持高位,利多利空相交織,海運費的拐點或將來臨,但對於05合約是否能有所改善不確定性較大。同時線性05合約前定性爲供需平衡偏松,如若聚乙烯持續去庫,05合約下方或有支撐。但總的來看,2022年的塑料,依舊存在供給過剩和成本端下行風險的影響,總體偏空。

L-P價差:對於2022年的聚烯烴價差,總體上預計呈現L期貨價格高於PP的格局。但強弱關係的轉折或有兩個關鍵性的指標,就是原油價格和國內外價差。其一,類似於今年動力煤帶動的行情,油製成本佔比更高的聚乙烯或受原油成本的崩塌影響更大。其二,國內外價差若超預期收窄,海運費回落的情況下,聚乙烯的進口恢復,強弱關係或有轉折。

事件因素:2021年的聚烯烴可以看出,自身的基本面多支持其維持震盪,較大的兩波趨勢性行情來自於事件性驅動。2022年同樣面臨幾個潛在會推動聚烯烴行情的事件。其一,冬奧會或許會影響華北下游企業的開工,尤其對PE下游的農膜產能造成較爲嚴重的打擊。其二,能耗雙控預計繼續影響2022年,從其對今年的聚烯烴影響來看,上游存在停車或降負的預期,但影響程度與政策力度相關。其三,“限塑令”新規推進,多省出臺相關規定,或對塑料的需求造成一定的抑制。

免責申明

本報告中的信息均來源於已公開的資料,儘管我們相信報告中資料來源的可靠性,但我公司對這些信息的準確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證。也不保證我公司所做出的意見和建議不會發生任何的變更,在任何情況下,我公司報告中的信息和所表達的意見和建議以及所載的數據、工具及材料均不能作爲您所進行期貨買賣的絕對依據。由於報告在編寫時融入了該分析師個人的觀點和見解以及分析方法,如與南華期貨股份有限公司發佈的其他信息有不一致及有不同的結論,未免發生疑問,本報告所載的觀點並不代表了南華期貨股份有限公司的立場,所以請謹慎參考。我公司不承擔因根據本報告所進行期貨買賣操作而導致的任何形式的損失。

另外,本報告所載資料、意見及推測只是反映南華期貨股份有限公司在本報告所載明的日期的判斷,可隨時修改,毋需提前通知。未經南華期貨股份有限公司允許批准,本報告內容不得以任何範式傳送、複印或派發此報告的材料、內容或複印本予以任何其他人,或投入商業使用。如遵循原文本意的引用、刊發,需註明出處“南華期貨股份有限公司”,並保留我公司的一切權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