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陸銘:人口流入地應該大量建設高中

教育要和人口空間分佈一致。

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數據顯現出中國人口空間分佈有三個特點:人口正增長的地區是沿海城市和大城市、人口流動的趨勢向中心城區集中、中西部包括東北人口嚴重負增長。

這種新的人口空間佈局,對公共服務的最大影響就是教育,因爲沒有任何公共服務像教育這樣依賴於空間。

如果是醫院,如果建得遠一點,看病的時候打個車就可以過去了。但學校不是這樣,學校必須跟居住人口有關,而人口普查也是按照常住地來統計的。

越來越多的農民工從事服務業

爲什麼要讓教育和人口空間分佈一致?因爲它會影響中國建設人力資本大國。

人口在流動過程中可以提高教育的回報率。教育的回報率基於兩點,讀書所帶來的收入提高和城市生活經驗的積累。

中國已經進入以服務業爲主的階段,服務業在GDP和就業當中所佔的比重都已經超過製造業,尤其是就業,製造業實際上是負增長的。今天的農民工羣體已經完全不像十幾年前那樣在工廠裏做工了,越來越多的農民工從事服務業。服務業需要跟人打交道,需要跟人交流,不像在製造業培訓三天就可以上流水線,而是需要有城市生活經驗的積累來融入城市。

人口規模增加一倍,可提高教育回報率0.6個百分點

此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相比2010年,2020年15歲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從9.08年提高到了9.91年。中國勞動力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是初中生,而發達國家是高中生。

所以,中國想要進入到高收入國家階段,勞動力至少要都變成高中生平均水平。如今,城市居民的孩子都是上高中(含職業教育)的,故實際上要提高的是農村戶籍人口受高中教育水平,因爲現在大量農村孩子初中畢業以後就不再上學了。

如何有效提高農村青少年高中階段的教育,大家的第一反應是在農村地區加大投資,建更多的學校,提高教育質量,把教師引入農村當老師。但是,如果建了學校給了老師,農村孩子依然不願意讀書怎麼辦?顯然,這種思維方式是不重需求的。

研究教育的回報發現,一是受教育年限和收入增長成正比,二是越大的城市教育回報就越高。與人口流動的方向一樣,人都是往教育回報高的地方去尋找自己收入增長的機會。

研究同樣顯示,人口規模增加一倍,就可以提高教育回報率0.6個百分點。

在今天中國的發展階段,學習效率是非常強的。我最近研究了美團的騎手,發現因爲工作比較靈活,他們在不接單的時候就和別人聊天,有時候也在手機上學東西看新聞上網課。我發現那些喜歡聊天的人,接單量更大,收入更高。所以服務業羣體裏面,利用在城市生活積累的經驗,可以獲得更高的回報。

從今天開始就要建大量的高中

我們研究發現,一個人是不是上高中,與本地和異地加權教育回報有關。說得通俗點,如果我現在作爲一個學生,我看到周圍的人讀書都能掙錢,我就讀;如果我看到周圍人讀書不能掙很多錢了,我就不讀了,如此就會產生新的讀書無用論。

我呼籲在人口流入的地方要大量建高中。按照今天的制度,其實只要符合條件,還是可以讓自己的孩子在人口流入地來上初中和小學的,但高中基本上不可以。

未來中國如果要普及12年教育的話,必須要大量建設高中,而且一定是建在人口流入地。

因爲教育必須和居住在空間上比較接近,所以大量的高中今天就要開始建,如果不這樣做的話,就會出現未來哪一天終於不得不建的時候,可能連地都沒有了。

所以,我們一定要從需求側去注意公共政策的有效性,不要把很多事情僅僅理解爲給錢就得了,我們要有需求誘導性的政策,讓人口流動起來,到能夠獲得更高收入的地方去,這才能讓今天的孩子們覺得讀書是有意義的。

(作者繫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