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咱们讲到了张虹在索契冬奥会上的夺冠。实现了中国速度滑冰运动员,在冬奥会上“金牌零的突破”!

从索契回国后,张虹被授予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黑龙江省青年五四奖章”和“哈尔滨市三八红旗手标兵”等荣誉称号。所到之处,迎接她的都是鲜花和掌声。热闹过后,她又以百倍的信心,投入到了平昌冬奥会周期的训练与比赛当中。

一开始,张虹的训练和比赛都进行得非常顺利,且开始在女子500米、1000米和1500米几个单项上,全面开花,多有斩获。

2015年10月24日,她在全国速度滑冰冠军赛暨第13届全国冬运会资格赛中,轻松夺得女子1000米冠军;11月16日,又在2015/16赛季,速滑世界杯首站上,以36秒94的成绩,夺得了500米的冠军;8天以后,她又在速滑世界杯盐湖城站的比赛中,再次获得500米的冠军,并与队友合作,以打破世界纪录的成绩,摘得了女子团体竞速的金牌。

2016年1月,第13届全国冬季运动会速度滑冰比赛,张虹先是以1分55秒11的成绩获得了1500米冠军。之后,又一鼓作气,夺取了女子500米、1000米的金牌。紧跟着,她又在国际滑联速滑世界杯挪威站上和在俄罗斯科洛姆纳举行的速滑短距离世界锦标赛上,取得一银一铜,又在韩国首尔举行的速滑短距离全能世锦赛上,获得了全能第5名。

然则,长年的艰苦训练,使她的两膝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运动损伤,到2016年年底,她的膝伤已经非常严重了,“每次下蹲,我都能听到膝盖里发出要碎了的声音,然后我的准备活动,必然要比别人做的多得多,但是我的身体情况,又不适合做太多的准备活动。我一直在找平衡,就是怎么能让膝盖不疼。那段时候,我每天花在治疗上的时间,比训练的时间都长……”运动成绩也在下滑,她知道自己正在进入运动生涯的尾声,但她仍在咬牙坚持,“我就想看看有没有奇迹发生!”她说。

尽管张虹最终还是站到了平昌冬奥会的赛场上,但只获得了500米的第15名和1000米的第11名。四年时间,如此之大的落差,作为观众,我们固可这样感慨,但在这个过程当中,张虹所付出的艰辛和所背负的压力,远不是我们所能想象的。她能再次出现在冬奥会的赛场上,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只不过这个奇迹,没有我们期望中的那样大罢了。

不过,平昌之行,对于张虹来说,仍有不小的收获。当时,她正在参选国际奥委会(IOC)运动员委员会委员。如果当选,她将开启一条和早在2010年就当选了国际奥委会委员的中国首枚冬奥会金牌得主、短道速滑名将杨扬非常相似的道路!当时,她说:“杨扬姐是我的前辈,也是我从小到大的偶像。我会一直向她学习。”

虽然,她在2018年2月22日揭晓的国际奥委会运动委员会委员选举运动员投票中,得票数名列第四,未能直接获选(依照IOC的章程,所有申请参选国际奥委会委员的运动员,只要在运动员投票环节中,得票数排在前两位的,就将直接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但她还是因得到了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的提名(与她同时获得提名的还有在运动员投票中,排名靠前的芬兰冰球运动员艾玛·特罗和美国滑雪运动员克坎·兰道尔),25日,国际奥委会举行会议,最终确定他们三人是否可以成为新一任的国际奥委会委员。结果,张虹在这次会议上,以46票赞成、2票弃权的票数,成功当选了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从而成为奥委会历史上,第一位当选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的速度滑冰运动员。

2018年2月19日,张虹微博宣布了她将告别速滑赛场的消息。

当时,很多人都以为,张虹拼搏了这么多年,现在告别赛场了,怎么也要好好地休息上一段时间,顺带着再治治膝伤,但她却好像比当运动员时更忙了。

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中国奥委会执委、北京冬奥组委运动员委员会委员、青冬奥会协调委员会主席、世界反兴奋剂机构理事会理事、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教授……另外,她还创办并管理着一个“张虹体育教育专项基金”。

这一个又一个的身份,对于张虹来说,不仅意味着更多的责任与担当,也意味着更多的努力和付出。对此,她说:“没有一天我的精神压力比当运动员时轻松,不仅没有轻松,反而更大了。”

“三年的时间,我的感觉就像是有只无形的大手在推着我往前赶,而前方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我也不是十分清楚。”现在回想自己刚退役时的心态,张虹坦言,有些迷茫。“23年的运动生涯,每天都在训练比赛,这一退役,就感觉忽然失去了目标。”“原先在当运动员的时候,我会把自己的目标分阶段,因为体育竞技,就是一点点地超越对手、超越自我。我在20名的时候,我只会关注排在15到10名的人,等我到第5名的时候,我才会去关注排名更靠前的对手。”

23年的运动生涯,让张虹习惯了这种纵向的比较,每天都在和设想中更好的自己竞争、较劲。当她对自己这一阶段的表现感到满意时,哪怕是还没达到周围的人们的要求,她也会给自己一些小奖励——“我的目标其实一直很简单,就是今天超昨天的自己。”

学英语,且一定要学到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正常使用的程度,是张虹早在决定参选国际奥委会委员时,就给自己定下的一个目标,“一退役,我就去上了一个英语补习学校。几乎每天都要在那里学六七小时的英语。为什么一定要在那里呢?因为语言学习,环境很重要,如果你是处在那个语言环境当中,就会事半而功倍。我之前身边都是中国教练,也没有出国训练生活过,基本上从零开始的。你知道,让一个原来一天都是在动中度过的运动员,现在每天在一个地方坐上7个小时读书,是个什么滋味吗?最难的,是你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却感觉不到进步。但我知道,人都是有瓶颈期的。当一个人来到他的瓶颈期的时候,坚持就显得格外重要。不是有那样一句话,胜利往往就在最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中吗?可是很多人就是坚持不下来,”张虹很感谢多年的运动员生涯给她带来的强大的心理素质,“但是我坚持了下来,并取得了突破。”在情绪低落的时候,运动还是张虹最好的减压方式,现在她每周仍保持着三四次体育锻炼。

一位在不久前采访过张虹的记者写道:“在与张虹聊天时,她在言谈中,偶尔会带出一些英文单词,显然,在多个国际体育机构的工作和专注的语言学习,已使她的英语能力有了快速的提升。”

同样,进入国际体育机构工作,张虹也是从什么都不懂开始学起的,“就像国际交流礼仪,我是从吃饭开始学起的,一步步走到现在,我已可以去说出我的观点,提出我的问题。”

张虹说她发现职业转型,其实也跟做运动员一样,“要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有月计划、年计划,甚至是一个4年的计划,就像是一个奥运周期。”

记者让张虹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她现在的生活和工作,她不假思索地说道:“忙碌,对,就是忙碌。但现在的‘忙碌’跟我刚退役那会儿的‘忙碌’还不太一样,最初的‘忙碌’是没有什么具体目标的、手忙脚乱的‘忙碌’,而现在的‘忙碌’是有具体目标的、按部就班的‘忙碌’。我还记得我刚当选国际奥委会委员时,有次去瑞士开会,要转三个航班,我自己一个人。开会时,人家说的都是法语,有英语翻译,我根本就听不懂。那一周我真是崩溃啊!我感到很委屈,我来开会是代表中国运动员来的,可是却是这样的结果。晚上我一个人躲在酒店的房间里,偷偷掉眼泪。可以说那次会议给了我特别大的动力,我必须就要逼着自己成长。’感觉我现在除了睡觉,百分之九十五的时间都在工作。”

张虹也把她在运动生涯中攒下的经验,运用到了她现在庞杂的工作中,“你可以先设置一个大目标,再一个个去完成一些小目标。每天就像专注训练一样,去专注生活和工作,最终也会像运动员一样,在一个阶段后,获得一些小的成就。这些小的成就,加在一起,就是一份大的事业。”

如今,三年时间过去了,张虹已褪去了刚开始转型时的青涩,也已开始在国际体育机构中崭露头角,并逐渐找到自己职业道路的未来方向——青少年体育教育。

张虹并不讳言,她天生就是一个停不下来的人,“实际上,我很不喜欢待在舒适圈中,因为无所事事,会让我的内心很慌乱。”就像平日里,她偶尔给自己放假两天也会感到奢侈和不安,“到第三天,我再不看看外语,或者开始工作,我就会觉得我是在浪费人生。”

这样的紧迫感也来自于她对未来目标的孜孜以求。现在,张虹和世界各国运动员有了很多的对话和接触,她深感如今的中国运动员太幸福了,所以一有机会就会下到运动队,告诉小运动员:“现在几乎每一支国家队都有各种辅助人员,心理师、康复师、力量师等等,很多国外运动员是没有这个条件的,所以你们一定不要辜负了这个时代。”

张虹最希望看到的是,体育从身体和心态各个维度去改变、塑造青少年。

她的“虹基金计划”今天的目标是在全国排名前20的高校,邀请奥运冠军、国际组织官员等,用各种方式传播奥林匹克精神,“告诉大家什么是奥林匹克、什么是体育精神。”

“体育能教会孩子们去付出更多,去实现梦想。人生中会遇到很多波折和困难,运动员面临最多的其实不是胜利,而是失败,怎么通过失败去认识自己,提高自己,让自己在跌倒后,重新站起来?体育都可以教给你。”

所以,张虹很享受这种忙碌而又充实的生活,相信未来,她也一定会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坚实地走下去。

“希望大家都可以通过体育运动,给生活带来快乐,带来更多的目标;也希望体育运动会陪伴每一个人去成长,让大家在生活中充满希望,这就是我想去传递的奥林匹克精神。”

——索契冬奥会速度滑冰冠军、国际奥委会委员 张虹

作者:木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