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入世20年之我見|連平:中國金融業改革發展蹄疾步穩

文/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連平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年來,在經濟保持長期高速增長的同時,中國金融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入世”對中國金融業而言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中國從一個金融弱勢國家逐漸發展成爲一個金融大國,並穩步向金融強國邁進。回顧“入世”2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國金融業發展呈現了服務實體經濟、以開放促改革、以改革求創新和有效防控金融風險四大經驗,這些經驗還將成爲中國金融業未來發展的指引和保障。

蹄疾步穩,入世20年間中國間接融資和直接融資規模飆升

“入世”20年,中國金融業改革發展蹄疾步穩,間接融資和直接融資規模飆升,金融機構資產與數量迅速增加,國際化水平顯著提升。

“入世”20年來,間接融資持續大幅增長,有效地支持了經濟高速增長。2020年末,中國金融機構貸款餘額增至178.4萬億元,較2001年大幅增長了15.9倍。信貸的持續增長反映了經濟增長的巨大融資需求,經濟高速增長又催生了銀行信貸規模的增長。2020年銀行信貸佔社融比例爲60.65%,間接融資仍然佔據了主導地位。

20年來直接融資高速發展。中國股票市場於20世紀90年代初建立,經過一系列重大改革,多層次資本市場現已基本形成。2020年全年滬深交易所全年募資總額1.36萬億元,是2001年募集資金的12.4倍。2020年末,滬深兩市共計有4140家上市公司,是2001年末的3.9倍,總市值達79.72萬億元,是2001年市值的18.3倍。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掛牌公司8187家,全年掛牌公司累計股票籌資339億元。債券市場由交易所市場、銀行間市場、商業銀行櫃檯市場構成。2020年各類主體通過滬深交易所發行債券籌資8.48萬億元,全年共發行公司信用類債券14.2萬億元,較2001年增長了近29.1倍,呈現了很高的增速。

與此同時金融機構數量與資產迅速增加。2020年末,中國銀行業機構法人已超過4600家、保險機構法人239家、保險專業中介機構法人2621家;2021年二季度末,證券公司已達129家,私募基金公司達2.45萬家,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已達136家,較2001年僅有爲數不多以商業銀行爲主體的金融機構,實現了從無到有,由少到多的轉變。2021年二季度末,中國金融業機構總資產已達到391.9萬億元,較可查數據(2004年)增長11.7倍。截至2021年9月末,中國公募基金總規模達到23.9萬億元,較2001年僅有809億元增長了295倍,實現了“爆炸式”增長。

經歷了“入世”20年發展,金融機構國際化水平顯著提升。2021年,英國《銀行家》雜誌公佈的全球銀行1000強榜單,按一級資本排名,中資銀行有144家上榜,其中9家中資銀行入圍前20強,中農工建國有四大行佔據前4名。截至2019年末,共有23家中資銀行在71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1400多家分支機構,其中一級分支機構276家。截至2020年末,共有11家中資銀行在29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設立一級分支機構80家,藉助“入世”機遇,中國銀行“走出去”步伐穩步推進。

改革奮進開放創新風險能力等多方面提升

總結“入世”20年中國金融業取得巨大發展成就的經驗,主要可以歸納爲服務實體經濟、以開放促改革、以改革求創新和有效防控金融風險四方面。

一是以服務於實體經濟爲宗旨,金融業發展動力源於實體經濟。“入世”20年,金融業作爲重要產業之一,較快地進行了市場化改革,同時也快速地融入了“入世”大局,持續爲國家的重大建設項目提供融資,爲進出口企業及其上下游企業提供金融服務,尤其是不斷增強對中小微民營企業的金融支持,爲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城鎮化發展和製造業的成長做出了重大貢獻。“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經濟興,金融興;經濟強,金融強”。

二是持續推進更高水平的金融開放,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2001年中國剛剛加入世貿組織,國人曾發出“狼來了”的呼聲,金融業對“入世”普遍存在較大的擔憂。但在經歷20年快速發展之後,“入世”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的巨大活力有目共睹。“入世”是中國金融開放的關鍵“一環”,深刻推動了中國金融業的改革與發展。“入世”之前,中國金融業體制僵化、經營模式單一、資源組織和配置效率不高,特別是銀行業還揹負着20世紀遺留下來的許多“不良貸款”。“入世”後,通過打開金融開放大門,放寬對外資金融機構的市場準入和業務限制,堅持引資、引制、引智,引入了“鮎魚”和戰略投資者、資金機制和人才,大幅提高了中國金融系統的市場化程度。

三是以改革促發展,以創新求突破,金融業持續深化金融體制與機制改革和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入世”20年來,中國金融機構公司治理結構與經營管理體制不斷優化,戰略協同、激勵考覈等運營機制協同效應持續增強,運作管理模式漸趨成熟;引進了現代風險管理理念,營造了“依法合規,穩健經營”的風險文化環境,全面風險管理體系逐漸完善。與之協同推進的金融市場化改革也獲得較大突破。以公開市場操作利率爲中樞的短期利率走廊和“MLF利率→LPR→貸款利率”的中期利率傳導機制也已形成,利率市場化取得重大成果,實際利率水平持續下降。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已經建成,多樣化的融資渠道爲實體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金融法制建設不斷加強,金融監管體系不斷完善。貨幣政策與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確立,協調配合保障了中國金融業的穩步發展。

四是以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爲底線,金融業防範化解風險能力整體提升。“入世”20年中國金融業雖偶有風險暴露,但都屬於較小範圍,呈現局部狀特徵。這得益於監管當局的宏觀監督管理、行業自律組織的中觀規範和金融機構個體的嚴格自控。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負面影響遠低於發達國家,表明中國控制金融風險及其傳染的能力明顯改善。經過近十餘年的金融制度改革與創新,中國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的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入世”經驗有益於未來中國金融業發展

中國金融業未來發展必將以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爲目標。目前中國金融業的市場結構、經營理念、創新能力、服務水平還不能完全適應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未來需要進一步完善資本市場體系,爲實體經濟企業提供便捷、高效的直接融資渠道。金融業需要堅持以市場需求爲導向,開發個性化、差異化、定製化的金融產品與精準金融服務,支持科技創新與中小企業發展,加快綠色金融發展,助力“雙碳”目標的實現,最終實現經濟的高質量增長。

未來仍應以金融業開放爲手段,推動金融市場、金融體制、金融機構的創新發展,繼續深化金融業市場準入制度、交易監管制度等的改革。穩步推進與中國金融監管能力相匹配的金融業開放步伐。繼續完善和深化境內外市場互聯互通,在引進現代金融業發展所需的新理念與創新型人才的同時,鼓勵具有競爭力的金融機構“走出去”,參與國際金融競爭,提升中國金融業的國際地位與影響力,維護中國國際投資者與進出口企業利益,更好服務中國的新發展格局。

未來依然需要繼續深化金融體制與機制改革。完善現代金融企業的經營管理體制與運營機制;進一步深化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構建“規範、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完善監管決策協調和溝通機制,健全宏觀審慎、微觀審慎、行爲監管三支柱,提高金融監管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進一步完善現代金融監管體系。

面對金融業的持續發展和市場化,金融監管機構將依然切實履行監管責任,秉持“零容忍”態度,嚴守法律法規與市場規則,依法處理各類市場違規操作。金融機構要加強行業自律與監督,強化部門間協調合作,加強風險隱患摸底排查。加快完善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健全互聯網金融風險監測平臺,運用金融科技提升跨市場、跨業態、跨區域金融風險的識別、預警和處置能力,加強網絡安全風險管控和金融信息保護,做好新技術應用風險防範。宏觀管理部門需要科學穩健把握宏觀政策調節力度,完善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監管,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