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嘉賓

李得方 (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區迎新路街道辦事處副主任)

範 君 (江蘇蘇州市姑蘇區雙塔街道社會治理處副主任)

沈香㜭 (浙江麗水市沈姐愛心共享廚房主理人)

李文彬 (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柳泉鄉永新村黨支部書記)

拓俊傑 (內蒙古師範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院長)

林光耀 劉巍巍 魏婧宇 王春燕 任瑋 馬思嘉(半月談記者)

共享早已融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等項目層出不窮。而共享晾衣架、共享物業、共享廚房、共享庭院等基層新共享模式則多致力於整合空間盤活資源,打破冷漠隔閡,讓你我更親近。

共享晾衣架、共享物業走進老社區

李得方:我們小區是呼和浩特最大的集中連片老舊小區,樓前樓後的共享晾衣架於細節中提升了居民生活幸福感。以前晾衣繩橫七豎八遍佈小區各處,不僅影響環境美觀,還存在安全隱患。爲滿足羣衆需求,我們在每棟居民樓南側光照條件好的位置,都安裝上一兩個“丫”字形共享晾衣架,共安裝了150套。

王春燕:共享晾衣架爲什麼選“丫”字形?

李得方:“丫”字形的晾衣架既能晾衣服,又能晾被褥,實用性比較強,晾衣架大多安裝在離樓門不遠的便道旁,既方便老年人使用,也不會影響居民日常停放車輛。

範君:我們轄區也有不少老舊小區,基礎設施老化,物業用房和車位等一些基本配套設施相當不到位。小區物業費收繳標準低,很多是按1年60~80元收取。即便這樣,物業費收繳率也不高,因此很少有物業公司願意接手管理,尤其是優質的物業公司不太可能選擇服務這類小區。

劉巍巍:所以萌生了“共享物業”的想法?

範君:對,我們從2018年開始謀劃,2019年實施,選擇同一區域、同一條路或鄰近的零散微型小區,開展共享物業服務。經居民協商同意後,我們把這些小區進行串聯,選聘一家願意接手、服務質量優良的物業公司開展共享管理和服務。目前共享物業覆蓋了雙塔街道10個小區,我們還把同一區域的公共資源進行整合,比如車位等。

劉巍巍:“共享物業”給居民生活帶來了怎樣的變化?

範君:居民覺得小區一天比一天好,他們也願意投入到小區管理中來,越來越有歸屬感。後續希望納入更多優質物業公司參與“共享物業”,盤活更多資源。同時希望進一步打破“圍牆”,與轄區的機關單位、企業共建,通過融入黨員、志願者等力量,優化小區軟環境,做實“大物管”,把更多服務拉進來。

散發人性溫暖的共享廚房

沈香㜭:我家距麗水市中心醫院不遠,醫院旁本來有一條餐飲街,去年拆掉了。今年2月,我發現小區門口的兩家快餐店突然有好多病人家屬買飯,隊伍排得很長。我想,要是有一間廚房給他們用,乾淨衛生,又能烹調出“家的味道”,那該多好。於是我騰出一間12平方米的儲藏間,並在儲藏間門口的空地上支起了煤氣竈,廚房就這樣張羅起來了。

遇到不會燒菜的家屬,其他的病人家屬手把手教他們怎麼燒菜,像家人一樣互相幫忙。病房裏幾個牀位病人的家屬一起買菜、一起燒菜、一起喫飯,不是家人勝似家人。家屬們常常會互相幫忙擇菜、切菜、炒菜、盛菜,也會在這個共享廚房裏分享一些食材的處理方法和營養食譜。

林光耀:推進共享廚房,您曾遇到過哪些困難?

沈香㜭:疫情嚴重時,小區不讓小區外的人出入。共享廚房停了3天,我積極和各方面溝通,並且四處籌集防疫物資,把整個廚房需要的防疫物資都準備了起來,最後才把共享廚房重新開起來。經過這次事件,我意識到,一個人悶頭苦幹還是不夠的,共享廚房的順利營業,還需要志願者的幫忙,也需要政府部門的支持和幫助。

如今共享廚房每天有30到50人使用,共享廚房的水、電、煤氣和食用油、調料都由我免費提供,1個月3500-5000元的開銷都由我自己負擔,佔據了我月收入的一半。將來如果可以的話,希望再加兩眼竈,能有專門的一塊場地,讓更多的病人家屬能爲患病的家人烹飪出“家的味道”。

共享助力信任重塑

李文彬:共享庭院是我們發展鄉村旅遊的一次創新探索。通過政府資金扶持和村民自發籌建的方式,把經營農家樂的民宿院落打通,連成共享庭院。打通院落的人家相互約定,客人食宿各家管各家,但院落相互共享。

馬思嘉:能保證私密生活不受影響嗎?

李文彬:共享庭院是“公私分明”的,民宿前院是專屬區域,有主客廚房、臥房等,後半部分則是開放連通的共享庭院。遊客從這一家穿過曲水流觴、亭臺林立的庭院,就到了另一戶人家開設的“親子樂園”,再走幾步又可以唱卡拉OK、喫燒烤。既保證私密空間,又豐富體驗,一舉兩得。

任瑋:共享庭院出現後,永新村這些年有哪些變化?

李文彬:永新村不僅是遊客嚮往的田園,更是鄉親們珍視的幸福家園。共享庭院避免了同質化帶來的不良競爭,讓村民共同受益的同時,也提升了鄉村旅遊的吸引力。院落打通後,還增進了鄰里關係、促進民族團結。

魏婧宇:聽大家講了這麼多,我認爲“共享”理念實質上是打破物或空間權屬的桎梏,創造了一種更關注使用權的新關係,“是一種資源高效分配的方式”。

拓俊傑:沒錯。針對失養失修失管嚴重、公共服務和社會服務設施不健全的地方,將空間、資源、設施等物質實體更新再利用做到“共享”,可以提升公共空間的利用率,增強居民的凝聚力。

當然,除了場所和硬件,人們所共享的還有另外一種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賦予他們情感上的紐帶。共享有助於人際關係升溫,重塑信任。通過人與人之間在互相信任的基礎上建立物品、技能等共享服務關係,充分利用家中閒置資源或發揮個人技能特長,打通供應和需求兩端,能促進鄰里之間互信互助。

此外,“新共享”還有助於基層治理。居民共負責任、共想辦法,居民心理也由一開始“事不關我”轉變爲“共同維護”,更易形成基層治理合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