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轩主演的《风起洛阳》热播,讲述的是武周时期,神都洛阳底层出身的不良副帅高秉烛查案缉凶的故事。这不是近期第一次出现“不良帅”“不良人”等词语了,在同样是马伯庸小说改编的《长安十二时辰》中,主角也是一位不良帅。而此前还有一部名为《画江湖之不良人》的动画也曾风行一时。

什么是不良帅、不良人?有人说这是唐朝的锦衣卫。实情如此吗,为什么在之前的很多历史书上,这个称呼如此的少?那我们就来分析探索下吧。

先说良人,良人有几个意思,除了古时夫妻互称为良人外,还有清白人家的妇女的意思,如《水浒传》第七回:“林冲娘子红了脸道:‘清平世界,是何道理,把良人调戏?’”此外,良人最主要意思是指良善之人,身家清白的人。而不良,就是不好的、恶意的,不清白的,不良人,顾名思义,指非善类的、有劣迹案底的人。

但是不良人在唐代,还有另外含义。

第一种可能,是征用恶迹者

不良人、不良帅在古代出现的次数并不多,因此具体是做什么的,得靠后世的分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版)对“不良人”的解释是:“唐代官府管侦缉逮捕的小吏。”江蓝生、曹广顺《唐五代语言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对“不良”的解释是:“唐代官府征用有恶迹者充任侦缉逮捕的小吏,称为‘不良’……其统管者称‘不良帅’。”

按照这个说法,唐代官府管侦缉逮捕的小吏其实本身就可能是有恶迹的不良人,这一职位便被称为“不良人”,而统领“不良人”的就是“不良帅”,这点是否有点类似牢头以及捕头之类。

至于官府为何要征用这些有恶迹者,有关史料未予说明,大概基于这些方面的考虑:一是官府缺乏人手,而这个人群为数不少;二是这些人由于混在社会,人脉广,消息灵通,搞侦缉具有天然优势。

但是对于这种说法,很多人并不同意。认为征用本身就有问题的人来搞侦缉破案,不符合常规。

第二种可能,专缉不良者

明茅元仪《暇老斋杂记》卷六中说:“今之缉事番役,唐称不良人,有不良帅主之。即汉之大谁何也。此纵非良人所为,何遂称不良人?将以其缉不良人耶。”“谁何”是汉朝掌管门禁的宫廷警卫,有不明人员靠近,则喝问:“谁何(什么人)!”因此得名。唐代不良人,也可能是“缉拿不良人”而得名。中华书局1998年出版的《赵守俨文存》中提到了“官吏取名,往往反映其执掌。”以职能来代指职官名称并不少见,如“求盗”,就是“缉拿罪犯的衙役”。而“不良人”则就是专门抓不良之徒的小吏的称呼了。不良帅则是统领“不良人”的官职。

对于这种说法,倒是有不少人赞成。

不良人是唐朝的锦衣卫吗?

锦衣卫是明朝的军政搜集情报机构,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也有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其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从社会地位上来说,不良人和锦衣卫完全没有可比性,不良人乃至不良帅的地位是比较低的,也就相当于县级捕头和衙役,干的事儿也不是什么大事。所以用唐朝的锦衣卫来类比不良人是不合适的。

历史上不良人的故事

文献记载中有一些唐代不良人的故事。

唐人的小说集《朝野佥载》中,讲到不良人在唐太宗贞观年间曾侦破了长安城内发生的一例亲属相奸案件:贞观年间,左丞相李行廉的弟弟李行诠有个儿子叫李忠,是李行诠前妻所生。李忠同继母通奸。为了便日后苟且,李忠将继母私藏别宅中,骗李行诠说继母奉敕命被皇帝召入了宫中。左丞相李行廉感到不对,向李世民呈报了这件事。李世民令人进行调查。李忠继母见追查急了,假装被人捆绑躺在大街上,对前来讯问的长安县办案人员谎称,有人传圣旨把她骗去,被一身披紫袍的人留宿几日之后丢在了大街上。李忠也十分害怕,偷偷去算卦,却“被不良人疑之,执送县”。之后县尉破了这个案子。

从这则记载及其他一些记载中,大抵可以看出,不良人的专职就是侦探、缉捕和刑讯。

其实不良人及不良帅在唐代可能都是非常不起眼的差役,只是到了后来,尤其是最近,因为一些动画片、影视剧的演绎,这个快消失在历史中的差役称谓却因为神秘性而站在了大众面前,甚至担当起破获大案的重任。这也许是当年的不良人万万不会想到的情况吧。

作者:平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