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軒主演的《風起洛陽》熱播,講述的是武周時期,神都洛陽底層出身的不良副帥高秉燭查案緝兇的故事。這不是近期第一次出現“不良帥”“不良人”等詞語了,在同樣是馬伯庸小說改編的《長安十二時辰》中,主角也是一位不良帥。而此前還有一部名爲《畫江湖之不良人》的動畫也曾風行一時。

什麼是不良帥、不良人?有人說這是唐朝的錦衣衛。實情如此嗎,爲什麼在之前的很多歷史書上,這個稱呼如此的少?那我們就來分析探索下吧。

先說良人,良人有幾個意思,除了古時夫妻互稱爲良人外,還有清白人家的婦女的意思,如《水滸傳》第七回:“林沖娘子紅了臉道:‘清平世界,是何道理,把良人調戲?’”此外,良人最主要意思是指良善之人,身家清白的人。而不良,就是不好的、惡意的,不清白的,不良人,顧名思義,指非善類的、有劣跡案底的人。

但是不良人在唐代,還有另外含義。

第一種可能,是徵用惡跡者

不良人、不良帥在古代出現的次數並不多,因此具體是做什麼的,得靠後世的分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年版)對“不良人”的解釋是:“唐代官府管偵緝逮捕的小吏。”江藍生、曹廣順《唐五代語言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對“不良”的解釋是:“唐代官府徵用有惡跡者充任偵緝逮捕的小吏,稱爲‘不良’……其統管者稱‘不良帥’。”

按照這個說法,唐代官府管偵緝逮捕的小吏其實本身就可能是有惡跡的不良人,這一職位便被稱爲“不良人”,而統領“不良人”的就是“不良帥”,這點是否有點類似牢頭以及捕頭之類。

至於官府爲何要徵用這些有惡跡者,有關史料未予說明,大概基於這些方面的考慮:一是官府缺乏人手,而這個人羣爲數不少;二是這些人由於混在社會,人脈廣,消息靈通,搞偵緝具有天然優勢。

但是對於這種說法,很多人並不同意。認爲徵用本身就有問題的人來搞偵緝破案,不符合常規。

第二種可能,專緝不良者

明茅元儀《暇老齋雜記》卷六中說:“今之緝事番役,唐稱不良人,有不良帥主之。即漢之大誰何也。此縱非良人所爲,何遂稱不良人?將以其緝不良人耶。”“誰何”是漢朝掌管門禁的宮廷警衛,有不明人員靠近,則喝問:“誰何(什麼人)!”因此得名。唐代不良人,也可能是“緝拿不良人”而得名。中華書局1998年出版的《趙守儼文存》中提到了“官吏取名,往往反映其執掌。”以職能來代指職官名稱並不少見,如“求盜”,就是“緝拿罪犯的衙役”。而“不良人”則就是專門抓不良之徒的小吏的稱呼了。不良帥則是統領“不良人”的官職。

對於這種說法,倒是有不少人贊成。

不良人是唐朝的錦衣衛嗎?

錦衣衛是明朝的軍政蒐集情報機構,主要職能爲“掌直駕侍衛、巡查緝捕”,從事偵察、逮捕、審問等活動。也有參與收集軍情、策反敵將的工作。其首領稱爲錦衣衛指揮使,一般由皇帝的親信武將擔任,直接向皇帝負責。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親國戚,並進行不公開的審訊。從社會地位上來說,不良人和錦衣衛完全沒有可比性,不良人乃至不良帥的地位是比較低的,也就相當於縣級捕頭和衙役,乾的事兒也不是什麼大事。所以用唐朝的錦衣衛來類比不良人是不合適的。

歷史上不良人的故事

文獻記載中有一些唐代不良人的故事。

唐人的小說集《朝野僉載》中,講到不良人在唐太宗貞觀年間曾偵破了長安城內發生的一例親屬相姦案件:貞觀年間,左丞相李行廉的弟弟李行詮有個兒子叫李忠,是李行詮前妻所生。李忠同繼母通姦。爲了便日後苟且,李忠將繼母私藏別宅中,騙李行詮說繼母奉敕命被皇帝召入了宮中。左丞相李行廉感到不對,向李世民呈報了這件事。李世民令人進行調查。李忠繼母見追查急了,假裝被人捆綁躺在大街上,對前來訊問的長安縣辦案人員謊稱,有人傳聖旨把她騙去,被一身披紫袍的人留宿幾日之後丟在了大街上。李忠也十分害怕,偷偷去算卦,卻“被不良人疑之,執送縣”。之後縣尉破了這個案子。

從這則記載及其他一些記載中,大抵可以看出,不良人的專職就是偵探、緝捕和刑訊。

其實不良人及不良帥在唐代可能都是非常不起眼的差役,只是到了後來,尤其是最近,因爲一些動畫片、影視劇的演繹,這個快消失在歷史中的差役稱謂卻因爲神祕性而站在了大衆面前,甚至擔當起破獲大案的重任。這也許是當年的不良人萬萬不會想到的情況吧。

作者:平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