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呂文琦

近日,包括信泰人壽、三峽人壽、富邦財險在內的多家保險公司宣佈,自明年起暫時退出互聯網保險業務。互聯網保險新規引發的保險公司退出潮仍在持續。

界面新聞記者發現,新規其實沒有將宣佈退出網銷的保險公司完全拒於門外,僅在十年期以上的人身險上做了更嚴格的規定,然而仍有大量公司選擇離開。在上週日的一個業內分享會中,新華人壽原董事長萬峯剖析互聯網保險爲險企帶來的“麻煩事”。

互聯網保險被中小型險企視爲彎道超車、擴大保費規模的法寶。國內近百家壽險公司中僅有30家有自有代理人渠道,其餘大多數爲中小型公司。它們無法和大型保險公司拼代理人團隊,互聯網保險成了重要的選擇。互聯網人身險保費收入占人身險總保費的比重從2013年的0.4%上升到2020年的5.4%,保費收入已達2111億元。

然而互聯網保險並非發展的一劑良藥。萬峯指出,目前網銷產品價格已經被平臺壓至極限,絕大多數都是負價值。在其他渠道,同一類人身保險產品都會通過不同的客戶羣體實行高中低不同費率策略,可以實現高低費率的對沖,實現產品整體效益平衡。但網銷是清一色的廉價產品,如果出現定價風險沒有同類產品可對沖。

通過互聯網保險產品銷售速度快,覆蓋面廣,但一旦保險產品定價出現偏差,比傳統模式更快速消耗公司的財務資源,爲公司帶來較大的財務風險隱患。

今年數家保險公司都出現償付能力不足、向股東尋求增資的現象。隨着負價值產品越積越多,保險公司形成了“越注資越虧損”的惡性循環。

“如果不改變這一現狀,網上銷售的基本都是微利或虧損產品,長期下去,保險公司無法承受。網銷保險產品廉價的優勢也沒有了,網銷渠道在產品上不走價格戰老路還有什麼路可走?“萬峯說。

互聯網保險帶來後續服務上的侷限也在日益凸顯。萬峯認爲,人身保險具有無形、非標準化、複雜性、長期性等特性,並非所有產品都適合在網上銷售。

但隨着參與者的增加,保單件數的劇增和保費規模的上升,互聯網保險沒有完成消費者地位從被動到主動的反轉,結果在保障消費者知情權、自主選擇權、公平交易權、後續保單服務等方面有所欠缺,用戶信息被非法利用等方面問題也開始爆發,特別是網銷渠道“承保容易理賠難”成爲焦點問題,影響到用戶體驗。

面對目前互聯網保險存在的困境,萬峯也提出自己的破局之道。他表示,互聯網保險需要重新設計,形成短險線上化、平臺化,長險線下化、專業化的融合模式。“互聯網引流、線下跟進、線上投保。”

他同時指出,未來在監管從嚴、渠道競爭逐漸理性等多種因素作用下,保險公司官網銷售將受到消費者關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