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你的生活更便利了嗎

原標題:粗放的互聯網時代該落幕了

謝若琳

過去一年,互聯網行業經歷了深度調整,速度之快、力度之強、範圍之廣令人印象深刻。

一個月前,有消息稱某互聯網大廠開啓“優化潮”,彼時,筆者曾向就職於該企業的朋友詢問近況,得到的回覆是“別聽外面瞎傳”。然而沒過幾天,他問記者,“如果有合適的工作記得推給我。”翻看他的朋友圈,最近一條狀態是今年年初的行業動態,當時社區團購的燒錢補貼戰如火如荼。

一葉知秋,這是2021年互聯網“打工人”的縮影,也是互聯網行業正在經歷的時代。僅從二級市場來看,互聯網企業的日子艱難。截至12月13日,港股恒生科技指數年內跌幅達25.2%,美股中證海外中國互聯網指數近一年跌幅達41.84%。

很多研報認爲,此次市場調整是政策規範下的短期現象,但從更深層次來看,互聯網行業野蠻發展的黃金期已經進入尾聲,國內網絡用戶突破10億,幾乎所有細分類別中都有App的日活超過6億,這些C端產品增量空間有限。

微信、支付寶、抖音、快手……這些“龐然大物”深度綁定用戶的生活。抖音上曾有人提問,“如果要在荒島獨自生活一年,只能帶一個東西,你會帶什麼?”獲贊最多的回覆是,“給我一個手機,我能待一輩子。”

大家離不開的是手機本身嗎?並不是,無法抽離的是繽紛多彩的網絡世界和豐富的App產品。不可否認,在過去十餘年間,中國互聯網行業飛速發展,一些企業已經可以與硅谷巨頭相比肩。

但存量博弈,內卷加劇。流量成本越來越高,中小企業無力在C端紅海市場中立足。互聯網行業發展過程中亂象頻出,燒錢圈地、巨頭壟斷、贏家通喫、派系紛爭、隨意侵犯用戶隱私等,無序的市場行爲擾亂了行業的創新、健康發展。

糾偏恰逢其時,無規矩不成方圓。只有進行有序規範,競爭格局邊際改善,中小企業獲得生存空間,用戶隱私安全得以保障,中國互聯網纔有未來。

強監管是波動也是機遇,一些泡沫被戳破,盈利能力代替“講故事”成爲最核心的投資要素,中小企業只要錨定技術創新就有崛起的機會。

互聯網行業波瀾壯闊的燒錢補貼大戰終將過去,粗放時代的叢林法則也不再適用,資本回歸理性,新時代新壞境新使命,總有新的巨頭升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