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祠博物館裏值得一看的首推水鏡臺,它坐東朝西,是祠裏的一座戲臺。

“水鏡”之名取自《漢書》名句“清水明鏡不可逃形”,寓意爲善惡忠奸盡人皆知。戲臺作爲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確實也是在不斷地向人們詮譯着一幕幕人生活劇,用“水鏡”二字作爲它的名字的確是再合適不過了,比起現代的什麼大劇院、劇場、舞臺、戲院等稱謂要高雅和貼切許多。同時從這一命名中,我們更可以看到山西古老的傳統文化和深厚的文化積澱。

水鏡臺是一座明代戲臺,此建築集中國古代建築中殿、臺、樓、閣四種建築風格於一體,造型雄齊,雕刻彩繪精細。戲臺前臺地下埋有八口大水缸,爲我國較早時期的擴音設備,“水鏡臺”一匾爲晉祠三名匾之一,被譽爲“秀麗之筆”。

前臺立十二根明柱支撐捲棚式屋頂,周圍加各種裝飾,製作工藝精細。後臺臺身四角立柱,有兩面圍廊與前臺連成一體。前後臺之間設上下場門,中以木板隔開,上懸“水鏡臺”橫匾。臺基高出地面1.3米,前沿排列六十公分高的石望柱,嵌入石勾欄,將前後臺圍一週,使整個建築渾然一體。

走進晉祠大門,迎面第一座建築就是水鏡臺,它是古代唱戲的戲臺,是明清時期的建築物。迎大門的是後臺,上面懸掛着“三晉名泉”橫匾。字跡清秀雄勁,爲清康熙年間晉祠武舉人楊廷翰所書。“三晉”指的是春秋末期,趙、魏、韓三家分晉的歷史典故,而“三晉名泉”指的是晉水名泉,名馳三晉。下面這副楹聯是清末貢生寧惇德所作,1983年現代著名書法家劉柄森所寫,“水秀山明,無墨無筆圖畫;鳥語花笑,有聲有色文章。”形容懸山晉水,秀麗明媚。作者僅用二十個字,即描繪出一幅晉祠勝景自然景色的畫卷。

水鏡臺集樓、臺、殿、閣四種建築風格於一體,前部爲單檐捲棚頂,後部是重檐歇山頂,臺周圍有疏朗的走廊。此臺造型雄奇,雕刻彩繪精細。

我國從唐代就有“廟會”活動(人們把那些在寺廟節日期間舉行的規模比較大的民間貿易活動稱爲廟會),而晉祠的傳統習俗中,每年多有迎神賽社,祭聖母、祭水母等活動,這種活動最早始於北宋年間。而酬神演戲,是迎神賽會的重要內容,所以每年的農曆七月初二晉祠廟會、六月十五晉祠河會期間,都有在水鏡臺演戲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每到唱戲的時候臺下人山人海,以前沒有現代的麥克風,古人就在戲臺前兩側的下方,埋了八口大缸,這是利用了物理學共鳴的原理(既聲音在固體中比在空氣中傳播速度快的道理),所以不論在祠內任何角落都能聽清檯上的唱詞。

在水鏡臺前臺隔板的板壁上方有民國時期補繪的四幅畫,從南到北第一幅繪的是“唐玄宗李隆基和楊貴妃在月下盟誓”的愛情故事,第二幅繪的是“昭君出塞”的故事,第三幅繪的是“木蘭從軍”的故事,第四幅繪的是“司馬相如和卓文君彈琴”的愛情故事。這四副畫着色豔麗,構圖巧妙,人物生動,故事大衆化,深受遊客喜愛。

水鏡臺楹聯:(掛於東向門柱上),水秀山明無墨無筆圖畫鳥語花笑有聲有色文章,楹聯爲木製,隸書。此楹聯爲清末貢生寧惇德所作,1981年由現代著名書法家劉炳森所書。

這副聯熱情歌頌了晉祠風景的自然之美。靜默的懸甕山在藍天之下高聳人云,清徹的晉水在緩緩流動,百花綻放萬紫千紅,禽鳥嬉戲自由飛翔。在輕描淡寫中活脫脫描繪出一幅晉祠勝景的自然畫卷。

作者簡介:

寧惇德;清末頁生,晉祠南堡人,工書法,善詩文。他生於晉祠,自然喜愛晉柯山水,對晉祠多有貢獻。

劉炳森;(1937-2005),字樹庵,號海村,自號劉五先生,祖籍天津武清,著名書法家和國畫家,夠隸書。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代表作有《劉炳生隸書千字文》等。

山西素有中國古建築藝術寶庫之稱,而晉祠就是這個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被譽爲中國古建築博物館。祠內宋、元、金、明、清歷代各式建築有100多座。晉祠的建築佈局基本採用了中軸線對稱佈局:中部建築,結構宏偉,以藝術價值高貴而著稱;北部建築,依山勢而建,錯綜排列,以崇樓高閣而取勝;南部建築,既有樓塔聳峙,又有泉水環流,以風景誘人而馳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