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部影視劇接連遭遇“未看先評”

現如今,很多人都習慣在觀看完影視劇之後,去網絡平臺上進行打分和點評,而這些評分和評價也可以爲還沒有觀看這部劇的其他網友提供參考。然而最近,央視新聞調查發現,網上的這些評分不一定都是出於觀衆的真實想法,有的影視劇甚至出現了“超前點評”的情況,什麼意思呢?就是相應的劇集還沒播出呢,網上就已經有大量評分出現了。

舉個例子,12月1號,某古裝劇在互聯網平臺上線。由於一些原因,該劇的正式上線時間比原來的“官宣”時間晚了近一個小時。結果荒誕的一幕出現了,在某知名打分平臺的短評打分區,有大量評分在原定上線時間集中湧入,這些短評呈現出一星和五星兩極分化的狀態。

無獨有偶,12月5號,某懸疑劇在網上首播,在該劇的前兩集中,女主角並沒有登場,但前兩集播出後,網絡社交平臺上卻出現了大量質疑該女演員演技、臺詞的論調和一星差評。

劇還沒播,評價就出來了;女主角還沒登場呢,就被人說演技不好。此事一經媒體報道,就引發了大量網友圍觀。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對此,有業內人士分析稱,從點評的集中湧入,以及同質化的點評內容來看,這樣的“超前點評”不像是粉絲的自發行爲,而是有人在組織“網絡水軍”集體運作,他們應該是提前約定好了,在某個時間點集中給某部影視劇做出評價,根本就不會去看這部劇,但沒想到,劇集臨時更改了上線時間,於是就鬧出了笑話。

“水軍控評”潛規則被曝光

這裏給大家解釋一下,所謂的“網絡水軍”通常簡稱爲“水軍”,是指在網上針對特定內容發佈特定信息的、被僱傭的網絡寫手,他們經常活躍在各大論壇、微博等社交網絡平臺中,通過僞裝成普通網民或消費者,進行有償刪帖、發帖和灌水行爲。

那麼,“網絡水軍”是如何收費的呢?最近,央視記者以粉絲的身份加入了某“水軍”的派單羣,發現羣裏相當活躍,不斷有人發佈兼職“控評”的招募信息,“水軍”一條點評的收費價格從幾毛錢到1塊錢不等。

大家都知道,影視劇的網絡評分機制,原本是爲了方便大衆參與評價,爲觀影提供參考依據的,同時也可以倒逼製片方製作出口碑好的精良劇目。可現在,卻衍生出一條控分控評的地下黑色產業鏈,大量“水軍”被組織起來,不看作品就拿錢胡亂打分,試想一下,如果這種現象繼續氾濫,那平臺上的評分還有什麼意義呢?

事實上,“水軍”對影視劇“控評”的行爲,不僅會破壞打分平臺的客觀性與公信力,還涉嫌違法。今年2月,有網友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官網上留言諮詢:“電視劇‘控評’是否合法?”當時官方就回應稱,“控評”涉嫌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可提交充足證據材料,向縣級以上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舉報,也可直接撥打12315或登錄12315互聯網平臺,進行申訴舉報。

豆瓣回應“水軍控評”

那麼,面對“水軍”的這種違法行爲,網絡平臺又作何解釋呢?12月14號晚間,對於央視報道的這兩部劇集疑似遭遇“水軍控評”的情況,涉事平臺豆瓣電影通過其官方微博回應稱:針對日益進化的水軍攻擊和模擬真實用戶使用模式試圖養號刷分的行爲,豆瓣後臺的算法、識別程序、判斷“非正常打分”、“非正常用戶”的策略一直在實時更新和演進,以保證評分的正常。針對試圖破壞評分公正性,擾亂平臺正常秩序的行爲,豆瓣將通過法律途徑進行追責。豆瓣商務從來沒有、以後也不會有任何與評分有關的合作。

“網絡水軍”早已臭名昭著

其實,在影視圈,有關“水軍控評”的新聞已經不是第一次被曝出了。據中國青年報、證券日報等多家媒體報道,早在2018年,就有記者調查發現,在豆瓣平臺存在刷分現象,甚至有“水軍”團隊向記者保證,新片上映時,5500元包刷6分。針對這一消息,豆瓣平臺當時通過其官方微博回應稱:“反刷分是豆瓣電影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所有非正常評分都會被排除掉,不計入總分,不分新老用戶。”

而在今年3·15前夕,澎湃新聞也調查發現,豆瓣評分被“飯圈”和網絡“水軍”盯上了。記者將一部當時即將上映的電影名稱發給了一位 “水軍”,這位“水軍”稱,這部片“8000元開7分,6500元開6.5分,7分以上沒把握。”分數會在上映14天內開出來,到時間未開出或者開分時低於7分,不收費。

對此,豆瓣方面當時回應澎湃新聞稱:“水軍”刷不動分,在豆瓣大數據面前,“水軍”的羣體行爲特徵很容易被算法發現,數據的異常波動很容易被識別和定位;豆瓣評分的正常用戶規模越來越大,已經足夠大到在統計意義上屏蔽水軍可能造成的影響。

這幾年來,豆瓣平臺針對“網絡水軍”的幾番回應,聽起來多少都有些類似。儘管豆瓣一再強調,不正常的評分會被平臺排除掉,但這也恰恰說明,刷分現象確實存在,只不過其中有很多可能都被系統屏蔽掉了。

但問題是,會不會有漏網之魚呢?從這次央視曝出的“超前點評”事件來看,恐怕是有的,而且應該還不少,不然也不會引發這麼大的風波。而只要有漏網之魚,那麼相關影視劇的分數就是有水分的。分數有了水分,自然也就無法客觀反映出一部影視劇的口碑了。

到底是誰在花錢僱傭“水軍”?

說到這兒,有一個問題值得追問,到底是誰在花錢僱傭這些“網絡水軍”呢?對此,有業內人士指出,有需求才有市場,一部影視劇所牽涉的,無非是影視劇製作方、播出平臺、以及相應的藝人等,在利益面前,他們中的一些人便會僱傭“水軍”給自己的作品刷好評,或者打一星差評來詆譭競爭對手。此前,澎湃新聞就曾報道過,一位“網絡水軍”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大部分在線藝人都找過他們刷評論,從論壇、貼吧,到知乎、微博,都有“水軍”存在。

不過這裏需要澄清的是,僱傭“水軍”的做法不一定都是出自藝人本人的意思。舉個例子,據央廣網報道,2018年4月,歌手尚雯婕曾發佈微博稱,自己的經紀團隊存在通過購買“網絡水軍”來提升流量的行爲,她希望她的團隊不要再爲她僱傭“水軍”,尚雯婕表示,能讓關注她的人看到真實的網絡留言,比什麼都重要。

這裏要給尚雯婕點個贊,也要奉勸那些影視劇背後的利益相關方,不管你們以前有沒有過僱傭“水軍”的行爲,都應該明白一個道理:即使能花錢買到“水軍”的好評,也買不到觀衆的真心喜愛。一部影視劇的口碑如何,最終還是取決於大衆。大爛片再怎麼刷好評,也成不了好片;一部優秀的影視劇,同樣也不怕競爭對手的惡意詆譭。與其花錢、花精力去僱傭水軍,還不如沉下心來,用心做好劇本,選擇合適的演員,踏踏實實地去創作、去拍攝。

治理“水軍控評”,網絡平臺責無旁貸!

此外,有專家表示,出現影視劇“超前點評”的現象,說明相關網絡平臺的運行和管理機制存在漏洞,對此,平臺難辭其咎。希望豆瓣等網絡點評平臺真的能像他們所回應的那樣,不斷調整和優化評分策略,進一步加大審覈力度,清除垃圾數據,還“評論區”一片淨土。這既是對用戶的負責、對影視作品的保護,也是平臺的立足之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