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李彪    每經實習記者 蔡智超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2月16日召開新聞發佈會,介紹近期中醫藥參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救治有關情況。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際合作司司長、新聞發言人吳振鬥表示,當前,疫情全球大流行仍處於發展階段,國內各地發現本土病例,我國疫情防控進入全鏈條精準防控的“動態清零”階段。中西醫結合、中西藥並用,是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點,中醫藥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發揮了獨特優勢和重要作用。

充分發揮中醫治未病作用

當前疫情下,中醫藥臨牀救治情況如何?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副司長邴媛媛表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按照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總體部署和當地需要,派出工作人員和中醫專家赴疫情發生地,支持中醫藥防治工作,推動中醫藥早期干預、全程使用、全面覆蓋。

邴媛媛介紹,首先在工作機制方面,在突發疫情應急圍堵階段,創新形成了“有機制、有團隊、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醫結合醫療模式。在常態化防控探索和全鏈條精準防控“動態清零”階段,中西醫結合醫療模式和中西醫協作機制不斷推廣完善。

“其次在治療方面,對輕型、普通型患者以中醫藥治療爲主,改善患者發熱、咳嗽、納差、乏力等臨牀症狀,減少向重症發展。對重型、危重型患者採用中西醫結合治療,‘一人一策’,發揮中醫藥在退高熱、促進肺部滲出吸收、改善胃腸道症狀等方面的療效,減緩或阻斷重症向危重症發展,促進重症向輕症轉變。針對部分康復患者出院後仍有乏力、納差、氣虛等症狀,應用中藥和非藥物療法綜合干預,促進功能恢復,提高生活質量。”邴媛媛說。 

在預防方面,邴媛媛表示,將中醫藥納入“四早”,充分發揮中醫治未病作用,指導各地結合當地氣候和人羣體質特點,制定中醫藥預防方案。對集中隔離的密切接觸者和次密接觸者,以“點開藥到”爲目標,第一時間進行中醫藥預防干預,確保中藥“應服盡服”、“能服盡服”。將中醫藥預防延伸到封控社區及一線重點崗位人羣,確保有需求的居家隔離人員和一線工作人員“願服盡服”。 

通遼蒙中藥產業協會相關人員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中醫藥(蒙醫藥)在新冠肺炎救治當中主要起到對人體體質調整,對免疫系統進行基礎調理的作用。

他還說,使用中藥還是西藥治療新冠肺炎,還需根據患者的體質、病情和環境等因素來決定。 

“例如,有些患者體弱多病還有併發症,這種情況就相對適合用中醫藥(蒙醫藥)來進行醫治。而有些患者體質較好,症狀比較嚴重、急需處理,這種就更適合先用西藥醫治。但需要注意的是,有時候單純用西藥,例如退燒藥、抗生素等,如果患者的肝臟和腎臟功能較差,這些西藥會使肝、腎功能受損更加嚴重。但用中醫藥(蒙醫藥)協調治療,就會減少這種現象。”他說。

他表示,中西醫各有所長,“對號入座”、相互結合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本輪疫情仍屬於中醫“疫病”範疇

隨着新冠疫情的不斷變化,中醫藥參與臨牀救治的舉措有哪些變化?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副組長張忠德表示,專家組經過深入研討和綜合分析研判,本輪疫情仍屬於中醫“疫病”範疇,中醫的核心病因病機也沒有大的改變,還是屬於溼毒鬱閉,僅僅由於地域、氣候、飲食習慣等因素不同,在證候特徵上有所區別,出現了溼熱側重點不同,還有夾寒、夾熱、夾燥、夾淤的表現,所以臨牀上也符合中醫的“三因制宜”觀點。

“比如在福建廈門和莆田的患者出現腹瀉、嘔吐、噁心的症狀比較明顯,溼邪更重,這和地域、飲食習慣相關。甘肅等西北地區的患者乾咳、咽乾、口乾、咽癢等症狀比較明顯,這符合‘燥邪犯肺’的表現。”張忠德舉例。 

張忠德表示,各地可依據中醫的“三因制宜”觀點,在原來第八版“三藥三方”基礎上辨證論治,適當調整治療。重症患者採用人蔘早期扶正、全程扶正。 

張忠德認爲,中醫藥爲主治療仍然是非常有效的。比如在2021年5~6月廣州疫情過程中,收治本土病例166例,其中,單純使用中醫藥治療的患者達到118例,佔比超過71%,成功阻斷了57例有重症傾向的患者往重症轉變,效果顯著。

“中醫臨牀診治疾病,需要對患者的主要證候特點進行分析總結,最主要的是要尋找到疾病的核心病機,確定治療方案。中醫藥治療疾病有多成分、多環節、多靶點的作用特點和優勢。對於國內出現的奧密克戎病例,我們也非常關注,我們還是要抓住疾病的核心病機、證候演變規律,根據中醫幾千年的疫病理論,結合發病季節、地域、人的體質特點進行辨證論治。”張忠德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