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京冬奥会

已经进入倒计时

冬奥会各项筹备工作

到了最后的冲刺阶段

从场馆建设到生态修复

再到衣食住行、后勤保障

防疫医疗、出行交通

无障碍环境建设等

赛场内外

不少新意十足的“黑科技”

都将让来自世界各地的

参赛人员和观众们

尽情享受冬奥会带来的

激情与欢乐

让我们一起看看

冬奥会中的“黑科技”!

制服装备

颜值与功能兼具

冬奥制服装备

是供北京冬奥会和

冬残奥会工作人员

技术官员及志愿者穿着使用的

包含服装、鞋品和配件3类

既有高颜值

也有很强的功能性

在色彩选择上

工作人员的霞光红

技术官员的长城灰

志愿者的天霁蓝

都精准反映出

不同工作岗位的特性

在图案上

融合了中国传统山水画

《千里江山图》

与冬奥核心图形的雪山图景

在选材上

选用了高性能的复合面料

具备防雨、防风和透湿的功能

在细节上

制服外套增加了

夜间反光安全设计

配有对讲机挂袢、求生哨

隐藏触控笔、眼镜布

脖套设置了通气孔

手套设置了防滑签名和触屏的功能

鞋子统一使用旋钮闭合系统

便于户外单手戴手套操作

网友:

“能不能买到同款?”

“好像科幻片里的装备!”

“工作人员们穿上

一定很温暖!”

“冰丝带”的低碳设计

国家速滑馆

是2022年冬奥会中

北京市内唯一新建的奥运场馆

也是冬奥会的标志性建筑

它有一个好听的别名

叫做“冰丝带”

“冰丝带”的设计理念

来自于冰和速度结合的创意

沿着外墙曲面

由3360块曲面玻璃单元拼装而成

由低到高盘旋成

“冰丝带”

22条飘逸的丝带

像速滑运动员在冰上划过的痕迹

冰上画痕成丝带

象征速度和激情

又代表北京冬奥会举办的2022年

椭圆形“冰丝带”的屋面

采用世界跨度最大的单层双向

正交马鞍形索网屋面

用钢量仅为

传统屋面的四分之一

“冰丝带”的科技性

还体现在灯光音效

奥运会对音响要求极高

语言清晰度平均值要求是0.5

而“冰丝带”的平均值已达到0.6

超过奥运标准

网友:

“科技含量高

外形设计理念先进”

“好想去看看!”

“最快”“最省电”的冰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

拥有亚洲最大的全冰面设计

面积达1.2万平方米

冰面采用分模块控制单元

可以将冰面划分为若干区域

根据不同项目分区域、分标准进行制冰

“冰丝带”采用二氧化碳

跨临界直冷制冰系统

是全球首个采用二氧化碳

跨临界直接蒸发制冷的冬奥速滑场馆

相比于传统制冰技术

它每年能节约用电将近200万度

相当于北京6000个家庭

1个月的平均用电量

这项技术的应用

也让整个冰面温差

控制在0.5摄氏度

碳排量接近于零

温差越小,冰面的硬度就越均匀

冰面越平整,也就越有利于滑行

这便是国家速滑馆“最快的冰”

美誉的由来

这项技术大规模应用于冬奥会

也是奥运史上的首次

利用冷热联供一体化设计

对制冷余热进行回收利用

能效提升30-40%

“冰丝带”上空的四个方位

均有一根细细的长“线”从棚顶垂下

它可以实时监测馆内的温度、湿度等

并将数据即时传输到场馆控制系统

控制系统将根据设定标准

随时进行调控

让整个场馆一直保持

最适宜、最佳的舒适度

精细造雪讲究多

雪是冬奥会的“灵魂”

冬奥会滑雪竞技项目

大多是人工造雪

可实现粒径、含水量

硬度的改变

满足不同比赛场地需求

张家口古杨树场馆

山地运行场地经理透露

工作人员使用的专业机器

共能为场馆造出

九种不同型号的雪

不同型号的雪

它的含水量不同

工作人员会严格根据需求的不同

在不同区域内

选择造出合适型号的雪

在跳台场地

尤其是着陆坡的造雪控制

是非常精细的

它有基层、中层和表层

每个层次的密度又不一样

据了解

北京冬奥会人工造雪系统

采用目前世界最先进的

高效节水人工造雪设备

和智能化造雪系统

能够根据外界环境

动态保持最佳造雪效率

节约用水

并通过对气象等情况的实时监测

选择在最适宜的条件下启动造雪机

避免造雪浪费水资源

篮球场6小时变成冰场

五棵松体育中心

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篮球比赛场馆

赛后成为中国篮球最重要

且具有代表性的场馆

通过改造

五棵松体育中心实现了

6小时“冰篮转换”

前一天还在举办CBA联赛

当天就能完成转换

成为冰上比赛场馆

五棵松体育中心改造工程

创造性地利用“冰坝”技术

将原有尺寸为30米×60米的冰场

改为适应北京冬奥会要求的

26米×60米冰场

改造完成后

五棵松体育中心

将可以按需切换

场馆将拥有30x60米和26x60米

两种尺寸的可转换冰场

篮球、冰球

两种比赛模式

在6小时内就能完成场地转换

同时还成为能承办冰球、短道速滑

花样滑冰三项赛事的通用型场馆

这在国内尚属首次!

智能床让运动员

休息时更加舒适

张家口冬奥村

运动员公寓中的智能床

依循人体工程学原理

可自由升降角度

在不同使用场景下

为人体脊柱提供最佳支撑

‍‍‍‍‍‍‍‍‍充分分散身体压力

促进运动员血液循环

释放赛时紧张压力

智能床还搭载有精密的传感器

能够精准捕捉人体体征数据

监测运动员心率和呼吸信号

管理运动员睡眠数据

形成健康预测报告

帮助教练实时关注运动员状态

还可以通过大数据进行预警

防止紧急情况发生

在冬残奥会期间

智能床的床脚可以拆卸下来

让床的高度降下来

更加适合部分

冬残奥会运动员们的需求

可以说是非常贴心了!

移动医院

为运动员保驾护航

冬奥会颌面创伤综合防治诊疗车

成为冰球馆的“智慧方舱”

该车号称“车轮上的医院”

设有分诊台、内科

外科、急救等

各科室功能都能实现

车上所搭载的CT设备

体积更小,辐射更小

更适合处理赛场突发情况

该车可在5分钟内

完成颌面创伤的

现场影像学检查和人工智能诊断

经专业医生复核

人工智能诊断准确率

达到96%以上

有助于提高颌面创伤现场

诊断处置效率

微芯桩

地质灾害早知道

地质灾害“侦察兵”——微芯桩

遍布在延庆冬奥场馆

以及沿途的重点点位

实时进行安全态势感知传感

对易崩塌区域进行全天候的监测预警

提高延庆冬奥场馆的安全等级

全力护航冬奥

别看它们“身材小巧”

且全身没有一条拼接缝

却是集传感、采集、传输、分析等

于一体的智能“侦察兵”

它们能在高山、峡谷、水库等

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常年“值守”

不惧风雪

进行7×24小时监测预警

如若感知到崩塌、滑坡等

灾情、险情的发生

它们会第一时间报警

小小身材却蕴藏着大大能量

VR沉浸式看冬奥会

2022年冬奥会采用了

“自由视角”以及“子弹时间”拍摄技术

观众可以自由选择视角观赛

多维度观赛体验和VR直播技术

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科技冬奥”重点专项

在五棵松体育中心竞赛馆的内环廊

60个吊装相机采用5G+8K的技术

VR相机则采用11K分辨率技术

将赛场的赛事活动进行全面拍摄

现场的观赛人员只需扫取二维码

就可以体验180度自由视角观赛

和沉浸式直播

实时观看到这些精彩瞬间

享受这场体育赛事带来的视觉盛宴

5G信号已覆盖北京冬奥会

所有场馆和连接场馆的道路

为超高清视频、智能服务等

新的应用场景提供了

必要的网络连接

云转播技术、云转播5G背包

8K高清转播车等技术和设备

都将应用于北京冬奥会的转播中

为全球观呈现精彩的冬奥赛事

除此之外

还有很多赛场内的暖心

“黑科技”值得大家期待

“大白”机器人泡咖啡

减少人与人之间的交互

降低疫情传染风险

智慧安全出入管理系统

一秒钟之内能完成

7项通行信息的查验

智能机器人分布在场馆各处

开展清扫消杀、移动测温、防疫监督

引导、智能配送等方面工作

分子筛空气消毒机

可以多角度为所有人员

提供安全的环境

工作人员身上佩戴着智能体温贴

能够精准、快速

实时锁定体温异常人员

相信大家也跟团团一样

期待这些“黑科技”

在冬奥会的赛场上

为参赛人员和到场观众

提供更好的赛时服务

也给过年在家看比赛的观众

带来更好地观赛体验

科技助力冬奥会

是实现冰雪运动可持续发展

以及绿色奥运、全民参与的关键一步

相信这些技术

在日后能够服务带动更多人

参与冰雪运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