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京冬奧會

已經進入倒計時

冬奧會各項籌備工作

到了最後的衝刺階段

從場館建設到生態修復

再到衣食住行、後勤保障

防疫醫療、出行交通

無障礙環境建設等

賽場內外

不少新意十足的“黑科技”

都將讓來自世界各地的

參賽人員和觀衆們

盡情享受冬奧會帶來的

激情與歡樂

讓我們一起看看

冬奧會中的“黑科技”!

制服裝備

顏值與功能兼具

冬奧制服裝備

是供北京冬奧會和

冬殘奧會工作人員

技術官員及志願者穿着使用的

包含服裝、鞋品和配件3類

既有高顏值

也有很強的功能性

在色彩選擇上

工作人員的霞光紅

技術官員的長城灰

志願者的天霽藍

都精準反映出

不同工作崗位的特性

在圖案上

融合了中國傳統山水畫

《千里江山圖》

與冬奧核心圖形的雪山圖景

在選材上

選用了高性能的複合面料

具備防雨、防風和透溼的功能

在細節上

制服外套增加了

夜間反光安全設計

配有對講機掛袢、求生哨

隱藏觸控筆、眼鏡布

脖套設置了通氣孔

手套設置了防滑簽名和觸屏的功能

鞋子統一使用旋鈕閉合系統

便於戶外單手戴手套操作

網友:

“能不能買到同款?”

“好像科幻片裏的裝備!”

“工作人員們穿上

一定很溫暖!”

“冰絲帶”的低碳設計

國家速滑館

是2022年冬奧會中

北京市內唯一新建的奧運場館

也是冬奧會的標誌性建築

它有一個好聽的別名

叫做“冰絲帶”

“冰絲帶”的設計理念

來自於冰和速度結合的創意

沿着外牆曲面

由3360塊曲面玻璃單元拼裝而成

由低到高盤旋成

“冰絲帶”

22條飄逸的絲帶

像速滑運動員在冰上劃過的痕跡

冰上畫痕成絲帶

象徵速度和激情

又代表北京冬奧會舉辦的2022年

橢圓形“冰絲帶”的屋面

採用世界跨度最大的單層雙向

正交馬鞍形索網屋面

用鋼量僅爲

傳統屋面的四分之一

“冰絲帶”的科技性

還體現在燈光音效

奧運會對音響要求極高

語言清晰度平均值要求是0.5

而“冰絲帶”的平均值已達到0.6

超過奧運標準

網友:

“科技含量高

外形設計理念先進”

“好想去看看!”

“最快”“最省電”的冰

國家速滑館“冰絲帶”

擁有亞洲最大的全冰面設計

面積達1.2萬平方米

冰面採用分模塊控制單元

可以將冰面劃分爲若干區域

根據不同項目分區域、分標準進行製冰

“冰絲帶”採用二氧化碳

跨臨界直冷製冰系統

是全球首個採用二氧化碳

跨臨界直接蒸發製冷的冬奧速滑場館

相比於傳統制冰技術

它每年能節約用電將近200萬度

相當於北京6000個家庭

1個月的平均用電量

這項技術的應用

也讓整個冰面溫差

控制在0.5攝氏度

碳排量接近於零

溫差越小,冰面的硬度就越均勻

冰面越平整,也就越有利於滑行

這便是國家速滑館“最快的冰”

美譽的由來

這項技術大規模應用於冬奧會

也是奧運史上的首次

利用冷熱聯供一體化設計

對製冷餘熱進行回收利用

能效提升30-40%

“冰絲帶”上空的四個方位

均有一根細細的長“線”從棚頂垂下

它可以實時監測館內的溫度、溼度等

並將數據即時傳輸到場館控制系統

控制系統將根據設定標準

隨時進行調控

讓整個場館一直保持

最適宜、最佳的舒適度

精細造雪講究多

雪是冬奧會的“靈魂”

冬奧會滑雪競技項目

大多是人工造雪

可實現粒徑、含水量

硬度的改變

滿足不同比賽場地需求

張家口古楊樹場館

山地運行場地經理透露

工作人員使用的專業機器

共能爲場館造出

九種不同型號的雪

不同型號的雪

它的含水量不同

工作人員會嚴格根據需求的不同

在不同區域內

選擇造出合適型號的雪

在跳臺場地

尤其是着陸坡的造雪控制

是非常精細的

它有基層、中層和表層

每個層次的密度又不一樣

據瞭解

北京冬奧會人工造雪系統

採用目前世界最先進的

高效節水人工造雪設備

和智能化造雪系統

能夠根據外界環境

動態保持最佳造雪效率

節約用水

並通過對氣象等情況的實時監測

選擇在最適宜的條件下啓動造雪機

避免造雪浪費水資源

籃球場6小時變成冰場

五棵松體育中心

作爲2008年北京奧運會籃球比賽場館

賽後成爲中國籃球最重要

且具有代表性的場館

通過改造

五棵松體育中心實現了

6小時“冰籃轉換”

前一天還在舉辦CBA聯賽

當天就能完成轉換

成爲冰上比賽場館

五棵松體育中心改造工程

創造性地利用“冰壩”技術

將原有尺寸爲30米×60米的冰場

改爲適應北京冬奧會要求的

26米×60米冰場

改造完成後

五棵松體育中心

將可以按需切換

場館將擁有30x60米和26x60米

兩種尺寸的可轉換冰場

籃球、冰球

兩種比賽模式

在6小時內就能完成場地轉換

同時還成爲能承辦冰球、短道速滑

花樣滑冰三項賽事的通用型場館

這在國內尚屬首次!

智能牀讓運動員

休息時更加舒適

張家口冬奧村

運動員公寓中的智能牀

依循人體工程學原理

可自由升降角度

在不同使用場景下

爲人體脊柱提供最佳支撐

‍‍‍‍‍‍‍‍‍充分分散身體壓力

促進運動員血液循環

釋放賽時緊張壓力

智能牀還搭載有精密的傳感器

能夠精準捕捉人體體徵數據

監測運動員心率和呼吸信號

管理運動員睡眠數據

形成健康預測報告

幫助教練實時關注運動員狀態

還可以通過大數據進行預警

防止緊急情況發生

在冬殘奧會期間

智能牀的牀腳可以拆卸下來

讓牀的高度降下來

更加適合部分

冬殘奧會運動員們的需求

可以說是非常貼心了!

移動醫院

爲運動員保駕護航

冬奧會頜面創傷綜合防治診療車

成爲冰球館的“智慧方艙”

該車號稱“車輪上的醫院”

設有分診臺、內科

外科、急救等

各科室功能都能實現

車上所搭載的CT設備

體積更小,輻射更小

更適合處理賽場突發情況

該車可在5分鐘內

完成頜面創傷的

現場影像學檢查和人工智能診斷

經專業醫生複覈

人工智能診斷準確率

達到96%以上

有助於提高頜面創傷現場

診斷處置效率

微芯樁

地質災害早知道

地質災害“偵察兵”——微芯樁

遍佈在延慶冬奧場館

以及沿途的重點點位

實時進行安全態勢感知傳感

對易崩塌區域進行全天候的監測預警

提高延慶冬奧場館的安全等級

全力護航冬奧

別看它們“身材小巧”

且全身沒有一條拼接縫

卻是集傳感、採集、傳輸、分析等

於一體的智能“偵察兵”

它們能在高山、峽谷、水庫等

惡劣的自然環境中常年“值守”

不懼風雪

進行7×24小時監測預警

如若感知到崩塌、滑坡等

災情、險情的發生

它們會第一時間報警

小小身材卻蘊藏着大大能量

VR沉浸式看冬奧會

2022年冬奧會採用了

“自由視角”以及“子彈時間”拍攝技術

觀衆可以自由選擇視角觀賽

多維度觀賽體驗和VR直播技術

是國家重點研發計劃

“科技冬奧”重點專項

在五棵松體育中心競賽館的內環廊

60個吊裝相機採用5G+8K的技術

VR相機則採用11K分辨率技術

將賽場的賽事活動進行全面拍攝

現場的觀賽人員只需掃取二維碼

就可以體驗180度自由視角觀賽

和沉浸式直播

實時觀看到這些精彩瞬間

享受這場體育賽事帶來的視覺盛宴

5G信號已覆蓋北京冬奧會

所有場館和連接場館的道路

爲超高清視頻、智能服務等

新的應用場景提供了

必要的網絡連接

雲轉播技術、雲轉播5G揹包

8K高清轉播車等技術和設備

都將應用於北京冬奧會的轉播中

爲全球觀呈現精彩的冬奧賽事

除此之外

還有很多賽場內的暖心

“黑科技”值得大家期待

“大白”機器人泡咖啡

減少人與人之間的交互

降低疫情傳染風險

智慧安全出入管理系統

一秒鐘之內能完成

7項通行信息的查驗

智能機器人分佈在場館各處

開展清掃消殺、移動測溫、防疫監督

引導、智能配送等方面工作

分子篩空氣消毒機

可以多角度爲所有人員

提供安全的環境

工作人員身上佩戴着智能體溫貼

能夠精準、快速

實時鎖定體溫異常人員

相信大家也跟團團一樣

期待這些“黑科技”

在冬奧會的賽場上

爲參賽人員和到場觀衆

提供更好的賽時服務

也給過年在家看比賽的觀衆

帶來更好地觀賽體驗

科技助力冬奧會

是實現冰雪運動可持續發展

以及綠色奧運、全民參與的關鍵一步

相信這些技術

在日後能夠服務帶動更多人

參與冰雪運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