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一架ARJ21飛機(臨時註冊號B-099Y)從上海浦東國際機場起飛,完成了4小時26分的試飛。

ARJ21飛機是我國首次按照國際民航規章自行研製、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短程新型渦扇支線飛機,包括基本型、貨運型和公務機型等系列型號,座級78~90座,航程2225~3700公里,主要用於滿足從中心城市向周邊中小城市輻射型航線的使用要求。

與此前所有ARJ21飛機均交付國內航空公司不同的是,這架正在試飛的ARJ21飛機,身披的是印尼支線航空Transnusa(翎亞航空)的最新塗裝。

據記者瞭解,翎亞航空將成爲ARJ21飛機的首個海外運營商,國產支線飛機也即將交付翎亞航空,開啓探索海外商業化運營的進程,而這背後,是來自一家中國的飛機租賃公司的推動。

新機型“成長的煩惱”

ARJ21收穫的這筆海外訂單來自今年1月初,光大集團旗下中國飛機租賃集團控股有限公司(下稱“中飛租賃”,01848.HK)與中國商飛公司簽署了採購60架國產ARJ21飛機的協議(其中30架爲確認訂單,30架爲意向訂單),這批飛機計劃於2026年之前分階段交付。

而中飛租賃正是翎亞航空的實際控制企業。2020年3月,中飛租賃通過間接投資的方式,收購了翎亞航空35.68%的股權,總現金代價爲2800萬美元。

之所以要收購翎亞航空,主要就是希望通過翎亞航空來運營國產ARJ21飛機,爲ARJ21在海外的運營積累經驗。

在此之前,翎亞航空主要運營ATR等渦槳支線飛機,要讓海外航司主動訂購一款新機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個全新的機型在投入使用初期,都有一個“可靠性增長期”,在這段時間內通常會遭遇一些故障和問題,隨着使用磨合的增加,飛機的可靠性會不斷提升。但對於運營它的航空公司來說,就面臨運行保障成本較高的挑戰。

這樣的風險同樣困擾着波音、空客等成熟飛機制造商。由於新飛機往往會使用一些新材料或新科技,創新帶來優勢的同時,使用風險也將伴隨。

這也是一款新飛機研發後,打開市場相對困難的重要原因之一,很少有航空公司願意承擔新制造商、新機型所帶來的潛在風險。因此,自2016年6月28日投入航線運營以來,ARJ21目前主要的運營商,還都是國內航空公司。

而通過收購一家海外航司來運營ARJ21飛機,就解決了新機型面臨的“成長的煩惱”。值得注意的,ARJ21飛機在國內的首個運營商成都航空,大股東也是ARJ21的製造商中國商飛公司。

從國產客機到國產貨機

據記者瞭解,中飛租賃收購翎亞航空後,在運營方面已經做了很多工作,包括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清理歷史遺留問題(稅務、合同等),重組國際化專業化管理及運營團隊、全面提高運作規範性;同時全面啓動戰略轉型(低成本運營),更新老舊機隊、完善安全績效管理體系等,以爲ARJ21的第一次“出海”鋪路。

而除了推動ARJ21飛機儘快“出海”,作爲ARJ21的製造商,近年來中國商飛公司也在不斷推進ARJ21的機型優化。

目前,ARJ21飛機已經在國航東航、南航、成都航空、天驕航空、江西航空和華夏航空的航線飛行時間累積超過10萬小時,標誌着飛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得到了驗證。

此外,ARJ21飛機的系列化發展也在不斷推進。今年的珠海航展現場,中國商飛公司就與括一二三航等國內多家公務機運營商共同爲首架CBJ公務機(公務型ARJ21飛機)揭幕,這也是國產CBJ公務機首次參加航展、近距離出現在公衆面前。

如今,隨着CBJ完成取證,中國商飛公司又啓動了貨運型ARJ21飛機項目,並開始改裝工作,有望明年獲得適航認證。此前,河南航投已向中國商飛公司採購50架貨運型飛機,其中25架爲確認訂單,將成爲啓動用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