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全國有接近23萬個銀行網點,分佈在廣袤的城鄉土地上。

金融產品和投資者之間的溝通與匹配,相當一部分依賴紮在這些網點的銀行理財師們。他們承擔起衆多家庭“餘糧”配置的重任,防止這些“餘糧”被通脹和意外事件吞食,促進財富的良性增長。

五年前,新浪財經和銀華基金聯合主辦“銀華基金盃新浪銀行理財師大賽”(以下均簡稱“理財師大賽”),希望能選出其中的佼佼者,共同普及國民理財知識,推動中國財富管理事業健康繁榮發展。

五年來,理財師大賽越發知名,吸引了各類銀行的選手參賽。在五年的時間節點上,我們採訪了5位對大賽具有特別意義的角色。希望從他們的故事中,感受大賽的初心和歷史脈動,更是去試圖瞭解在行業一線眼中,理財師的職位是什麼,意味着什麼。

本期對話大賽四屆評委、國務院參事室前特約研究員左小蕾。

理財師是家庭的“全權委託大使”

問:從2018年開始,您已經連續參與了四屆理財師大賽,您對大賽有什麼比較直接的感受?

左小蕾:我覺得理財師大賽在不斷成長,水平越來越高,每次我都感覺到有一些新的力量脫穎而出。每一屆的理財師都比過去更專業,在專業領域更專業,越來越瞭解市場,而且服務意識也越來越強。

問:您認爲理財師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角色”?

左小蕾:理財師提供家庭資產管理的服務,別人把財產託付給理財師,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爲家庭的一個“信託基金”。

理財師對外代表了這些客戶或家庭的資產利益,其實也像是一個“全權委託大使”,去幫助這些客戶對稱所有信息,找到最好的投資理財和財富管理的機會,提供非常貼心的“管家式”服務。在這個過程中,客戶的財富在增長,理財師的專業也在成長。

問:理財師應該怎樣才能當好“管家”或“全權委託大使”?

左小蕾:首先要有專業知識,金融資產的管理不是隨心所欲的,關係到客戶的身家性命。理財師必須非常專業,水準要不斷提升,因爲市場是不斷變化的,要增加對金融市場、金融產品的瞭解,要不斷努力去把握金融市場的規律。

另外我覺得要有非常關愛、非常貼心的服務意識,要跟家人一樣,把他們(客戶)的事情當成自己的事情。家庭理財要關注他們的需求、利益,甚至是家庭的目標,對未來發展的需求,這樣才能讓客戶充分信任你。

理財師不是一般的朋友,是可以託付、可信任的人,理財師要特別站在家庭和信託基金的角度去想問題,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

理財師要“風險中立”

問:理財師在投資者教育領域可以擔任什麼角色?

左小蕾:其實在市場上,最重要的投資者教育就是風險教育,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職業道德問題。理財師拿別人的錢做資產管理,不是千方百計、盲目地去賺錢,你覺得可以搏一把,但是金融市場是有風險的,有“黑天鵝”。

要客戶充分信任你(理財師),投資者面前不管是什麼產品,是怎麼樣的資產組合,你都不能只是單方面告訴他這個能賺錢,必須告訴他風險在什麼地方。理財師要用risk neutral(風險中立者)的概念進行投資,而不是成爲risk lover(風險愛好者),一定要交代清楚風險。

現在很多金融機構說“風險自擔”,某種程度上是推卸責任。風險告知和評估不是拿一堆表格,提一大堆問題,簡單地說一下風險所在就可以了,投資者根本就沒搞清楚風險點在哪兒,到底意味着什麼。

理財師要從更人性化的角度,做他的貼心的、可信賴的朋友,非常真心實意地去告訴他,幫助他,從客戶的角度去進行推薦。金融產品師信息非常不對稱的,從這個角度來說,投資者教育不是一個簡單事。

金融科技對理財師來說是很大的挑戰

問:金融科技對理財師意味着什麼?

答:我覺得是一個很大的挑戰。理財師可能原來學金融的,對於數字經濟的理解可能遠遠不夠,需要補課。數據在未來跟勞動力、資本一樣都是要素。

在管理財富的過程中,過去對教育孩子的需求、養老需求等都是採取單一的傳統分析方式,有了數據就可以很快形成千人千面的分析結論。落到市場上,“未來的養老產品是什麼趨勢,有什麼變化?”“教育基金或是其它領域有哪些產品更適合客戶?”“在更長的時間比如3-5年,甚至10年有哪些趨勢,怎麼去配置資產?”等等,都需要依賴科技和數據分析。

金融科技不是電子支付之類的,而是對數據的分析。所以我覺得未來的理財師,不僅僅需要金融課堂教的那些知識,還要有很多配合大數據的分析能力。

比如我管理了一百個中產階級家庭,那不僅僅是收入數據,還有健康情況、偏好分析等,在大數據時代真的是各種各樣的數據,你要有能夠分析的能力,而且把這些數據關聯起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