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新政下,学科培训机构转型的四大方向 | 界面预言家⑤

疫情+双减的组合拳下,整个教育培训行业的原有格局被打破,新的教培行业生态正在重构。

一方面,学科类培训机构数量大幅减少。据教育部最新数据,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83.8%,线上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84.1%。留下的学科类培训机构一部分转为非营利性机构,实行政府指导价,提供公益服务;不适合“营转非”的将被进一步注销。

另一方面,学科培训受限的背景下,转型已成为K12教培机构的必选项。对于这些机构而言,转型不仅需要结合自身优势及已有人员安排、资金情况,还需要考虑到政策合规性、市场规模以及竞争激烈程度。

目前看来,素质教育、成人职业教育、教育信息化、智能教育硬件是较为明晰的四大转型赛道。

新东方(NYSEEDU)、好未来(NYSETAL)、猿辅导、网易有道(NYSEDAO)等多家头部K12机构均采取多条腿走路的方式多线布局。短期来看,这些资金、人才储备充足的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具有先发优势,但最终谁能转型成功,根本上还是依赖产品和服务质量。

方向一:素质教育是首选

素质教育是不少学科机构寻求转型的首选。

两者核心用户的重合度较高,教师、教室、生源的复用性较高。教培机构过往积累的部分经验可复制,转型成本相对可控。

从市场规模上看,素质教育市场也具备较高潜力。据艾瑞咨询数据,2021年中国素质教育行业市场规模为5050亿元,同比增长55.8%。随着艺术、体育进中考,劳动教育成为必修课,素质类培训的刚需性进一步增强,市场渗透率也有待提高。

瞄准这一市场后,头部机构的反映迅速。猿辅导早在今年5月公开南瓜科学产品,并相继上线斑马美术、斑马音乐;新东方、好未来分别推出各自的素养中心;作业帮则以小鹿为素质教育品牌形象,推出编程、美术、学习力等系列素养课;掌门(NYSEZME)以语言、艺术、科学为核心,上线系列产品;爱学习、豆神教育300010.SZ)分别推出素质教育新品牌“繁星”、“豆神美育”。

在素质教育的大赛道里,主要包含启蒙素养、语言素养、科创教育、艺术教育、体育教育和游学研学等几大细分赛道。对于新杀入的玩家而言,不可避免地要面临该领域“老玩家”的围剿之困。

例如启蒙素养赛道里的主要玩家包括:斑马、火花思维、小猴启蒙、掌门少儿等;科创教育赛道里有编程猫、童程童美、核桃编程、小码王等;艺术教育赛道则包括美术宝、画啦啦等在线教育和大批传统线下艺术培训机构。

大量机构转型素质教育赛道,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该领域的竞争。从本质上看,机构要比拼的还是内容研发能力以及品牌塑造能力。

不同于以往的“烧钱”打法,教培巨头们和行业中小机构的广告营销、培训时间和培训内容都大大受限,获客难度进一步增加,扩张速度放缓。

亿欧智库认为,教育行业的估值逻辑也将迎来巨变——由过去的增长逻辑转换为盈利逻辑。对于素质教育机构而言也是如此,其需要更加注重经验效率,通过精细化运营、拓展新市场,追求利润上的富盈。

方向二:成人职教市场潜力巨大,但高度分散

成人职业教育也吸引不少玩家。

新东方在今年9月宣布回归大学生业务,将对现有的四六级、考研、出国考试、职业教育四大业务板块进行课程及产品升级,未来还将拓展计算机等级考试、司法考试等项目;好未来整合成人教育品牌“轻舟”,覆盖考研、语言培训、留学三大业务。

网易有道成立“成人教育事业部”;作业帮上线“不凡课堂”,新增成人英语、教师、财会、公考四门课程;高途(NYSE:GOTU)将旗下成人教育更名为“高途在线”,并宣布其成人教育板块已成为新的增长引擎。

职业教育可分为学历教育阶段和非学历教育阶段。学历教育阶段主要包括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非学历教育按照职业教育的目的大致可以划分为招录考试、资格准入考试、职业技能培训、兴趣爱好培训、企业培训等几大类。

据德勤中国测算,到2023年学历职教市场规模将接近3000亿元,非学历职教市场规模或将超过6000亿元。摩根士丹利预计2030年前,中国非正规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市场规模将扩展至8700亿元。

职业教育赛道虽然容量巨大,但高度分散,单个品类的天花板都较为明显。据考虫测算,即使是职业教育细分领域中占比最大的公务员培训,其市场规模不过超200亿元;考研培训仅次于公务员培训,市场规模为150亿元。

重新树立品牌及信任度,或许是这些K12机构转型职业教育的挑战之一。

“成本对他们来讲,倒不是特别大的问题,最大问题是时间,这个时间并不是说一个月、一个季度就能解决,至少得需要一年甚至两年。因为很多职业技能考试是一年一次,需要持续去做,可能今年用户对你有点印象,也有可能就纯属打酱油的市场陪跑角色。”中公教育相关人士曾在此前采访中告诉界面教育。

营销打法也存在差异。此前在线K12教育的营销打法,通常是以烧钱营销、低价吸引用户,后续提升客单价、控制转班率,主要是基于K12用户较长的生命周期。但职业教育的用户生命周期相对较短、非刚需且属于低频消费,两者是完全不同的营销逻辑。

传统的公考、考研、教师等细分赛道已是“红海”市场,对于新玩家而言,市场规模达万亿的职业技能培训市场,将成为未来的一大机遇。其背后是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调整、叠加疫情影响,催生的一大批新职业与旺盛的培训需求。

方向三:教育信息化助力校内教育

搭乘政策东风的教育信息化也是被瞄准的一大方向。

今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8月,上海被批复成为教育数字化转型试点区。以智慧教育为代表的教育新基建迎来政策利好。

教育信息化2.0发展的关键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普惠、优化教育结构。校外培训机构在高速发展时期积累起来的数据资源和科技优势,可以得到较好发挥,转型成为教育资源服务企业或教育科技服务企业。

教育信息化的主要服务类型分为四种:一是面向学校机构的硬件提供商;二是教务管理软件/技术平台提供商;三是教学管理软件或教学内容提供商;四是补充性的课程解决方案提供商。

近期,新东方发布对公业务子品牌“东方创科”,面向B端、G端提供科技创新教育;一起教育科技(NASDAQ:YQ)转型校内SaaS服务商;猿辅导则以“飞象星球”宣布进军To B市场。赛道内的玩家还有华为、腾讯、阿里云等巨头,鸿合科技、希沃等老牌企业。

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教育装备行业蓝皮书(2020版)》指出,智慧教育包括教育信息化和在线教育两大部分。2018年我国智慧教育市场规模约6590亿元。2019年继续扩大,智慧教育市场规模约7594亿元,其中教育信息化市场规模为4368亿元。据艾瑞咨询数据,教育信息化市场规模2021年将超5000亿元。

尽管教育信息化市场具有巨大的想象空间,市场参与者众多,但行业的主要参与者,是数量众多的中小厂商,且高度离散。

据《证券时报》报道,由中小厂商主导的教育信息化市场里,产品开发水平、技术投入无法保证,这导致当前教育信息化产品不仅同质化严重,且普遍技术含量不高。而过低的集中度,意味着行业整体议价能力不强,价格战也就不可避免。

目前比较成熟且经过市场验证的服务模式,是直接向教育部门、学校、教育机构售卖自上而下的硬件产品、软件、平台,对于将教育部门、学校、教育机构作为通道,打开C端流量入口,进而向C端收费的模式(即2B2C模式)一直处于探索阶段。

对于内容提供商而言,艾瑞咨询建议,要重点要明确自身对校内教育资源的“补充作用”,而不是替代作用。主要有两种途径:其一,与学校合作,共同研发知识框架和教学内容体系;其二,与业内专家、专业机构合作开发。除了课程内容之外,与新兴硬件相匹配的教学内容资源的开发,如VR/AR在实验、特定教学场景也表现出一定潜力。

方向四:智能教育硬件,大厂的游戏

智能教育硬件并非一个新赛道。但在疫情催化下,家庭教育成为很多学生主要的学习场景,智能教育硬件市场也因此走热。随着“双减”的进一步落地,这一赛道也收到诸多关注。

据IDC数据,2020年二季度中国学生平板电脑市场出货量约63万台,同比增长29.9%,远高于普通平板17.7%的增幅。为了触达更多消费场景,词典笔、智能学习灯等产品也应运而生。

字节跳动旗下大力教育继去年底推出大力智能学习灯后,于今年8月完成升级,上线新版智能学习灯T6、T6 Pro。同年8月,豆神教育发布豆神·语文本,切入语文学习场景。

猿辅导旗下斑马先后在今年7月、8月上线斑马逻辑思维学习机和斑马AI指读机。9月中旬,小猿口算推出小猿智能练习本A1。

12月1日,新东方在线(01797.HK)宣布将与天猫精灵围绕教育智能硬件开展全面合作。阿里巴巴于今年5月推出其首款教育智能硬件产品“天猫精灵E1”,今年天猫618期间,阿里与合作伙伴共推出40多款儿童教育场景硬件产品。

入局较早的网易有道,目前已形成包括有道词典笔、有道翻译王、有道口袋打印机、有道云笔、有道超级词典等在内的教育硬件矩阵。

知情人士向界面教育透露,新东方正在做学习机业务,据Tech星球报道,新东方一次性采购30万台学习机,并且已在11月启动集团MCN项目,企业内部海选招募带货主播。

据多鲸资本教育研究院预测,预计至2022年,单是K12教育智能硬件市场,其规模可达570亿。在艾媒咨询《2020中国智能硬件行业发展全景研究报告》中,2020年中国智能硬件市场规模将踏入万亿级别。

但转型智能教育硬件赛道并不容易。一方面,教育硬件的技术门槛高,需要深入产业链,考虑到当前产业链的生产能力甚至是量产能力;另一方面,硬件产品还要有适配的软件和内容体系。此外,这些承载着学科资源的教育硬件还面临着合规问题。 

“硬件是大公司的游戏,它是一个比较烧钱的赛道。”蓝象资本投资副总裁陈晶此前接受界面教育采访时就曾表示。

未来,转型势必成为一场真刀实枪的战争。教培机构只有充分挖掘自身价值、发现新机遇,提供优质产品和精细化服务,做好校内教育的补充,才能在这场攻坚战中拔得头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