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新能源材料佈局再下一城!華魯恆升EMC中試成功,30萬噸規劃產能成超級巨無霸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董鵬  成都報道

1月18日,華魯恆升早盤逼近漲停。前一日晚間,公司公告,於近日成功研發了電子級的碳酸甲乙酯(EMC)和碳酸二乙酯(DEC)產品。

而該公司30萬噸的碳酸二甲酯(DMC)已於2021年10月投產,並躋身國內DMC產能首位。

其中,電池級DMC可以直接用於磷酸鐵鋰電池電解液溶劑,而工業級DMC則是EMC的最主要生產原料。

至此,華魯恆升已具備三種電解液溶劑的生產能力。就產品電解液溶劑而言,僅次於集齊五種溶劑產品的石大勝華和山東海科。

“EMC規劃產能30萬噸,公司還計劃新建30萬噸DMC配套項目提供原料,目前該項目處於發改委備案階段。”華魯恆升證券部人士18日回應稱。

另據百川盈孚提供的數據,當前EMC價格爲2.8萬元/噸。以此簡單估算,上述EMC產能達產後便帶來超過80億元的收入增量。

從“紅海”向“藍海”

現階段,電解液中常用的有機溶劑有碳酸二甲酯(DMC)、碳酸二乙酯(DEC)、碳酸甲乙酯(EMC)、碳酸乙烯酯(EC)和碳酸丙烯酯(PC)五類。

2021年最受關注,並被資本市場所熟知的是DMC,明星公司去年股價大漲近三倍的石大勝華。

而作爲集齊上述五種溶劑產品的龍頭,石大勝華此前卻選擇了轉產。

2021年12月27日晚,該公司發佈多項投資投產公告,終止了原有的5萬噸DMC項目,改爲新建10萬噸EMC項目。

“EMC是工業級DMC的下游,而在2020年、2021年,工業級DMC新增產能特別多,行業面臨一定產能過剩的問題。”百川盈孚一位負責電解液溶劑領域的分析師指出。

如此一來,華魯恆升就成了行業供求關係平衡的最主要的變量。同年10月,公司30萬噸/年DMC技改項目完成,這使得國內DMC產能大幅增加。

百川盈孚最新數據顯示,截至1月18日,國內碳酸二甲酯產能總計125.6萬噸,其中產能排名靠前的分別爲華魯恆升(30萬噸)、浙江石化(20萬噸)、石大勝華(12.5萬噸)、中鹽安徽紅四方(10萬噸)。僅就DMC產品而言,華魯恆升相當於“出道即巔峯”。

而隨着國內新投產項目的增多,DMC價格在經過2021年下半年的大幅上漲後亦出現明顯回落。

2021年初,國內DMC價格在7000元/噸左右,同年7月開始上漲,10月20日上漲至14010元/噸的高位,隨後出現明顯回落,至今價格維持在9720元/噸附近。

上述背景下,DMC市場競爭明顯加劇,行業內公司開始尋找新的藍海,而向下遊EMC產品延伸就成了不少企業的選擇。

“產能迅速增加背景下,不少工業級DMC生產商開始計劃向下遊EMC延伸,但是具體項目尚未落地。”上述百川盈孚人士表示。

據她介紹,EMC生產過程雖然也需求一些其他輔料,但是按照當前價格來看,其利潤率也要明顯高於DMC。

華魯恆升的動作,無疑算是最快的。

按照公司17日晚公告顯示,“經分析檢測,試驗裝置已經打通工藝流程,產品質量已達到電子級的標準”、“碳酸甲乙酯和碳酸二乙酯爲公司中試實驗產品,中試系統尚處於進一步優化中……”

換言之,公司DEC產品研發成功後,亦不排除會複製此前搶佔DMC市場的案例。

營收增長多極發力

據瞭解,華魯恆升的高端溶劑項目將規劃建設於德州運河恆升化工產業園區內,採用催化脫羰技術,建設60萬噸/年DMC裝置,並採用酯交換反應技術,建設30萬噸/年EMC裝置,復產5萬噸/年DEC。

裝置建設週期爲2021-2023年,建成投產後,可年產30萬噸DMC、30萬噸EMC、5萬噸DEC。

若上述項目能夠落地,華魯恆升將新增30萬噸EMC產能,如果與當前行業產能數據進行對比,30萬噸相當於是“巨無霸”一般的存在。

前述百川盈孚人士給出的數據顯示,目前石大勝華EMC產能爲6萬噸、山東海科產能爲3到4萬噸,其他東北地區中小型企業合計產能在15到17萬噸之間。

而相比於DMC,EMC當前價格亦相對強勢。

2021年初,國內EMC價格爲2.1萬元/噸,同年7月見底跌至1.9萬元/噸後,11月初上漲至3萬元/噸,目前價格仍然高達2.8萬元/噸。

僅此一項,30萬噸EMC產能便對應了84億元的貨值。去年10月投產的30萬噸DMC產能,按照市價換算後也可帶來近30億元的收入增量。

當然,上述預估值只是基於當前產品價格的估算結果,未來DMC、EMC都會因產能的釋放情況有所變化,並導致相關業務盈利趨勢的變化。

需要指出的是,華魯恆升的擴產並非全部集中於電解液溶劑領域,還包括了化工新材料等多個方面。

如30萬噸/年己內酰胺及配套裝置,達產後可年產己內酰胺30萬噸、硫銨48萬噸,項目預計2022年上半年投產;

尼龍66高端新材料項目。裝置建設週期爲2021-2023年,建成投產後,年產尼龍66高端新材料產品8萬噸、己二酸14.8萬噸、硝酸18萬噸、副產二元酸1.35萬噸;

可見,從2021年開始,華魯恆升就已經步入了密集擴產週期當中,而上述電解液溶劑和新材料項目的落地,將爲公司帶來相對確定的收入增量。

華魯恆升在制訂股權激勵業績考覈標準時,大概率已經上述因素考慮進去。

去年底,華魯恆升推出股權激勵時的業績考覈標準爲,以2020年營收131億元爲基準,2022/2023/2024年營收增長率不低於80%/85%/160%,對應2024年目標營收341億元。

(作者:董鵬 編輯:朱益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