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兩會丨從人工智能到元宇宙,委員與市民在“雲”端交流

本報記者 李玉洋 李正豪 上海報道

人工智能(AI)產業正在政策、資本、市場需求的共同推動和引領下加速發展和落地。

2021年12月底,上海經信委發佈了《上海市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出到2025年,上海人工智能規上產業規模年均增長12%以上,達到4000億元。

“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是上海三大先導產業,而這次出臺《規劃》的核心是加快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人工智能‘上海高地’,四年後產業規模達4000億元,這個目標非常明確,就是要強化原發性的創新成果,爲國家提供‘上海方案’,爲世界提供‘中國方案’。”中國社科院博士後、人工智能領域專家鄧偉強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

根據IDC中國近日公佈的數據,2021年上半年中國的人工智能整體市場規模達21.8億美元,同比增長42.2%。自從2015年人工智能火爆之後,人工智能行業經過長達7年的發展後開始進入到下半場。

中國信通院雲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人工智能部副主任石霖表示,隨着人工智能在多個行業應用的持續深入,人工智能成爲推動行業智能化轉型的核心動力,各個行業也在積極擁抱人工智能。

“從具體行業應用來看,互聯網、金融等行業信息化水平高、人才儲備充分、場景化需求強烈,全面引領人工智能應用發展。同時,醫療、製造、科學研究等行業同樣體現出較高潛在賦能價值。”石霖說。

發展底氣

值得關注的是,《規劃》中特別提出了一些硬指標,“尤其是發明專利、國家或國際標準編制、國際頂尖人工智能團隊、智能化示範企業、AI深度應用方案等,由此可見,上海已抓準自身優勢,努力解決發展痛點,”鄧偉強表示。

在他看來,智能無人駕駛系統、超大規模開放算力、大數據智能訓練試驗等將成爲上海AI發展的底氣和今後發展的優勢。

記者注意到,《規劃》中還提到,“進一步鼓勵汽車企業和人工智能企業合作開發智能駕駛技術,實現自動駕駛總體技術及各項關鍵技術的全面突破,初步實現L4級無人駕駛的規模化應用。”

這點也讓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印象深刻。“上海AI產業增長的一個關鍵點在於特斯拉工廠。”他認爲該工廠年產能50萬輛車,2025年應該能滿負荷生產,僅以特斯拉工廠的生產規模來看,完成上述目標不難。

“《規劃》提出了2025年要實現L4級無人駕駛的規模化應用,屆時將開啓以AI爲核心的智能汽車時代,當然特斯拉也會有類似規劃。”張孝榮推測,“2025年上海人工智能規上產業規模達到4000億元”這一目標一半將有賴於特斯拉中國工廠的加持,另外一半則來自於細分領域產業集羣,“同時有許多IT互聯網企業向AI靠攏,比如拼多多,AI技術運用得也不錯,”張孝榮說。

值得注意的是,《規劃》中也提出,“十四五”期間要全面突破人工智能芯片領域,“重點突破芯片技術,提升芯片算力利用率,拓展相關指令集,打造適配芯片的開發生態;面向大規模深度神經網絡算力需求,研製‘芯片+軟件平臺+服務器’的雲端智能服務器,培育芯片應用生態體系。”

對此,半導體研究機構芯謀研究的研究總監王笑龍表示:“搞人工智能根基上要把芯片做好,否則光有一堆算法也是不夠的。人工智能和集成電路、芯片是高度結合的,發展人工智能最重要的手段還是要發展人工智能芯片。”

王笑龍進一步指出,目前來看,人工智能芯片最容易落地的就是智能駕駛芯片,而上海在這方面有非常好的優勢,“在智能駕駛芯片這方面,雖然地平線是北京公司,但它把芯片研發放在了上海,此外上海也有自己的智能駕駛芯片公司黑芝麻等。”

企業雲集

據瞭解,“十三五”期間,上海人工智能產業空間格局不斷優化,已形成浦東張江人工智能島、徐匯西岸智塔、閔行馬橋人工智能創新試驗區和臨港新片區四大片區,市北高新、長陽創谷、虹橋智谷等特色園區也得到較快發展。

同時,上海人工智能應用也在深入推進,目前已累計開放3批58個應用場景,並建設智能網聯汽車、醫療影像輔助診斷、視覺圖像身份識別、智能傳感器等4條全國人工智能應用創新揭榜賽道。

這些具體的應用場景,讓一大批人工智能企業在上海集結。記者注意到,以浦東張江人工智能島爲例,這裏已聚集了IBM、微軟AI&IoT實驗室、阿里巴巴上海研發中心、英飛凌大中華區總部、雲從科技等20多家跨國企業、國內獨角獸和研究所。

在人工智能細分領域計算機視覺(CV)方面,商湯科技(0020.HK)、曠視科技、雲從科技、依圖科技被稱爲“AI四小龍”,其中商湯科技、依圖科技的總部就位於上海,它們集中於2021年衝刺上市,但命運卻不相同。

截至目前,曠視科技、雲從科技和依圖科技上市進程延遲,其中依圖科技的科創板IPO已於2021年6月終止,“AI視覺第一股”的頭銜最終被最晚遞表的商湯科技摘得。

據瞭解,商湯科技總部位於上海,其於2021年8月底正式向港交所遞交IPO招股書;2021年12月30日,商湯科技在香港成功上市,市值一度漲過3000億港元。截至發稿,商湯科技總市值超過2300億港元。

上海人工智能產業投資基金負責人吳巍曾在2020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提到,“真正的千億級AI公司產生在後端”,而當時商湯科技就已被定位爲進入百億美元俱樂部的AI獨角獸。

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長吳清在第四屆虹橋國際經濟論壇致辭中表示,截至2021年9月底,上海人工智能相關企業已超過1200家。據不完全統計,規模以上產業規模目前是2000多億元。

最重要的是,上海集聚了一批又一批人工智能企業家和人工智能專業人才。據不完全統計,1/3以上國內人工智能人才集聚上海,上海也連續4年舉辦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

爭相佈局

除了上海,爲響應中央政策號召,國內其他地區特別是一線城市也陸續發佈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規劃,並出臺了相應的促進產業發展的政策。

北京海淀區發佈的產業發展支持政策文件中,特別指出要支持人工智能產業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的創新發展,最高均給予1000萬元的資金支持;中關村也發佈了針對人工智能創新引領發展的支持政策,同時針對人工智能企業和人工智能應用項目提供相應的資金和資源支持。

廣州南沙區則從開辦獎勵、科研建設補助、研發投入補助、租金及辦公房產購置補貼和人才獎勵等9個方面提供資金、政策支持,企業最高可獲1000萬元獎勵、1億元的研發投入補助,人工智能特殊人才按照40%的個人經濟貢獻給予獎勵,同時,南沙區還提供貸款補助、人才落戶等多種形式的支持措施。

而深圳市福田區和龍華區先後發佈政策爲人工智能產業提供支持,包括資金支持、企業獎勵、創新補助和人才引進等多方面的措施,鼓勵人工智能企業落戶和創新發展。

記者還注意到,包括廣東、遼寧、安徽、浙江等全國多個省市都出臺過相關產業規劃。天津等地近期也把人工智能寫進當地“十四五”規劃中,不過並非像上海那樣直接以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命名,而多冠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或數字化高質量發展,人工智能只是作爲一項重點發展技術;不過,各地都在強調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的融合,加速拓展應用場景。

“國內人工智能產業規模仍保持相對較高的增速”,石霖表示,根據中國信通院的測算,2020年人工智能產業規模達3325億元,2021年預計將達到4086億元,同比增長22.9%,相比於2020年26.3%的增速有所下降,但總體上仍然保持相對較高的增長速度。

“人工智能產業化進程不斷加速,主流雲平臺提供的人工智能API(應用程序接口)種類,已經從2018年100餘種,增加到當前接近300種,涵蓋了計算機視覺、智能語音、自然語音處理、知識圖譜等多種技術能力;同時,面向物聯網終端、手機、自動駕駛、數據中心等多樣化的人工智能算力芯片也呈百花齊放的發展態勢。”石霖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