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鍾於

“雙減”之後的第一個寒假,是檢驗“雙減”成效的重要窗口。從爲家人制作美味佳餚的“勞動作業”,到每日運動打卡的“體育作業”,再到製作花燈的“美育作業”……今年,許多學校的寒假作業有了變化。寫的任務變少了,“玩”的項目增加了;千篇一律的學科作業少了,個性化、體驗式內容多了讓學生動腦也動手,是許多學校寒假作業的共性,顯示出“雙減”正在落地見效。

如何過一個有意義的“雙減”寒假,成爲許多家庭的新考題。有調查發現,在補習班逐漸降溫、違規變相培訓被嚴打的背景下,一些興趣班受到家長青睞。需求推高價格,一段時間以來,不少非學科類培訓在不同程度漲價,甚至出現了“天價”美術課、“一票難求”的足球訓練營,等等。與此同時,還存在師資不達標、收費退費不規範等問題。如此種種,提醒有關部門,必須加大對非學科類培訓市場的風險管控和規範治理,更好維護家長和學生權益。對於廣大家長羣體,這同樣是一種警醒,在選擇興趣班的同時,應保持理性、提高警惕,拒絕盲目跟風,謹防“付款一瞬間,退款如登天”的消費陷阱。

(圖源網絡)

報班要理性,不僅要量力而行,更應不忘教育初心。這個寒假,興趣班之所以火爆,是因爲一些家長“一哄而上”。這背後,有着提升孩子綜合能力的規劃,有着“讓孩子上點興趣班,總比假期在家打遊戲好”的考量,但也少不了通過報班在升學中、社交中加分的預期。事實上,隨着美術、音樂、體育、勞動等科目進入考覈,與此相關的培訓班正在成爲許多家庭的剛需,相關機構也在製造市場需求,以至一些培訓熱度不減。

隨着興趣班升溫,必須警惕興趣班走樣變味,侵蝕“雙減”成果。比如,把跳繩、籃球、游泳等和體育考試相關的興趣班變成興趣“應試”班,把藝術、編程等變成競爭新賽道。倘若如此,無疑是“換湯不換藥”的揠苗助長,讓興趣班成爲新的教育焦慮製造者,甚至成爲“興趣殺手”。對相關部門來說,尤需防範“按下葫蘆浮起瓢”,避免校外培訓壓力從學科類轉移到非學科類,切實鞏固校外培訓治理成果。

給興趣班降“虛火”,讓“雙減”減到位,家長是重要一環。興趣班,重要的功能是挖掘和培養孩子的興趣和天賦。但參加培訓並非培養興趣、挖掘潛能的唯一方式。要不要報班、報什麼班,很大程度上應尊重孩子的選擇。要看到,“雙減”指向的是學生的全面發展、健康成長。“減”出來的時間和精力,是爲了給孩子留足自由思考、創新探索的時間與空間。少一點對報班的慣性依賴,多問問孩子喜不喜歡、喜歡什麼,才能讓興趣班真正服務學生成長、助力全面發展。不用報班代替學習,給予孩子更多高質量的陪伴,才能擦亮成長的溫暖底色。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兒童的時間應當安排滿種種吸引人的活動,做到既能發展他的思維,豐富他的知識和能力,同時又不損害童年時代的興趣。”假期是孩子休息調整、自主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孩子發展興趣、瞭解社會的時間窗口。一個愉快充實、溫馨祥和、有意義的童年,必將更好爲成長蓄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