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调查|疫情下逛博物馆的老人增多,展品说明牌却不太“友好”

喜欢逛博物馆的中老年人越来越多。馆内有些细节让中老年观众不适应,比如展品的说明牌字号太小、颜色偏暗、位置偏低、内容较少……对此专业人士认为,博物馆的展陈设计应该兼顾不同观众群体的需求。

观众拿手机当“放大镜”

“这是1962年还是1982年啊?”走进博物馆展厅,66岁的谷女士对着一幅水墨画的说明牌犯了难,即便是把眼睛眯成了一道缝儿,她还是看不清上面的字。于是她从兜里掏出手机,点开相机功能,拍照后将图像放大了3倍,这才看清了说明牌上的小字。

记者在多家博物馆随机采访了十余位中老年人,字号太小是他们阅读说明牌时遇到的最大障碍。部分展厅里,有的说明牌标题单体宽度只有六七毫米,正文字体只有5毫米,让许多五十岁上下的中年人都皱起了眉头。

字号小再遇上说明牌配色不协调,更是让人感觉难上加难。在一个展览中,部分说明牌的底色采用了和整个展厅色调一致的蓝灰色,上面配上黑色的小字,着实考验观众的眼力。有一块说明牌贴在了展柜内部,观众只能站在一米外,踮脚探头仔细辨认说明牌上的内容。“我们眼睛花了后,看上面的字特别费劲!既然隔了这么远,展品旁又有空间,说明牌上的字不能放大些吗?文字和底色的反差不能大一些吗?”看着说明牌上的小字,王先生直摇头。

“贴在透明展柜上的字,更难辨认!”王先生指着另一个展柜说。顺着王先生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黑色小字直接贴在了透明玻璃上,头顶的射灯照到玻璃展柜上就是个晃眼的小亮点儿,文字下还有五颜六色的展品,看得人眼花缭乱。“凑近后还得找准角度,比练瞄准还费劲。”王先生边说边左右侧头演示着。

有些展厅的说明牌光照度不高,也让中老年人很“头疼”。“整个展厅里黑乎乎的,年轻人想看清说明牌上的字都得仔细辨认,对我们上岁数的人就更不‘友好’了。”因为怎么也看不清说明牌,孙先生草草结束了参观。

位置“忒累腰”内容“太吝啬”

从展厅里走出来,年过五旬的胡女士揉着腰赶紧找了个座位坐下休息,“展厅里有的说明牌位置太矮,仅有两三行小字,人被拦在了1米开外,想看清上面的字就得踮脚弯腰探头,实在太不方便了!”说明牌位置不合适,让胡女士的观展体验有些糟糕。

令胡女士印象深刻的是,有的说明牌直接贴在了透明的玻璃展柜上,文字的高度只有80至100厘米。“标题站着勉强还能看清,可下面还有3行中文小字,正文内容挺长,读一条就得弯着腰看一两分钟,这哪受得了啊!”胡女士说,转到后面她实在弯不下腰了,只能把感兴趣的展品介绍拍下来,回家再慢慢阅读。

还有中老年观众抱怨,一些展览的说明牌内容过于简单,使观展如同走马观花,很难真的读“懂”展品。在展厅里,陈女士指着一幅名为《走向胜利》的油画说:“展牌只是干巴巴地交待了作者、创作时间和尺寸,展品背后的历史意蕴和文化内涵都没看到。”看着眼前琳琅满目的展品,陈女士遗憾地说,“我与展品的距离虽然近了,可心理距离依旧遥远。”

王茜是中国人民大学文物与博物馆专业毕业的硕士,有着14年博物馆志愿讲解的经验。她在调研中发现,说明牌上的生僻字也是观展的“拦路虎”。特别是古代青铜器、玉器的说明牌上常会看到生僻字,诸如“斝(jiǎ)”、“罍(léi)”“甗(yǎn)”等,很多人连念什么都不知道,这个时候如果说明牌上标个拼音或是简单注释,就解决了大问题。另一方面,介绍“簋”时,说明文字里常常提到“圈足”“侈口”等考古学、文物学的专业内容,介绍图案时也会提到“蟠螭纹”之类的生僻词,观众看了也是一头雾水,很难真正获取有效信息。

王茜无奈地说,她遇到一位爸爸带着女儿去博物馆参观,孩子没读懂说明牌,爸爸说要是不认识中文,就看看底下的英文怎么写的,实在让人哭笑不得。

二维码“老年机”颇受欢迎

什么样的说明牌受欢迎?在国家博物馆的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上似乎可以找到答案。米白底色配着黑字的说明牌斜放在玻璃展柜旁,观众一低头就能清晰地看到说明牌上的文字;遇到生僻字,旁边还贴心地注着音。记者在馆内询问了5位中老年人的观展感受,他们纷纷竖起大拇指。“以前逛博物馆,说明牌上好多字都不认识,这里的说明牌详略得当,还都能读懂,一目了然,灯光氛围也很舒服,显得庄重大气。”杨先生称赞说。

“方寸之间”的说明牌虽小,却能反映博物馆在细节上的考究。记者探访发现,现在不少博物馆推出了辅助语音设备,来减少说明牌因大小、展陈风格局限给中老年群体造成的困扰。也有博物馆的说明牌和展陈设计越来越人性化,更有“温度”的展览频获观众点赞。

在军事博物馆,凭身份证登记就可以免押金租用语音导览器。导览器的按键清晰简洁,只需输入展品旁的四位语音导览编号,就可以播放语音讲解,还可以重复收听。工作人员介绍,手机玩得“溜”的观众扫二维码就能听讲解,语音导览器主要是为老人和孩子准备的。“老人们挺容易上手的,一般教一遍就会了。”工作人员说。

首都博物馆同样推出了语音导览服务,租借虽是自助的,但对中老年人挺友好:只需简单两步,先按屏幕上的“借”,再通过微信或支付宝缴纳200元押金,就可以免费使用语音导览设备了。65岁的黄先生头次体验自助租借服务,他跟着机器提示操作了一次就掌握了要领。“有了语音讲解,不用一直盯着说明牌看,真是方便多了。”

首都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今年将对首博的固定陈列进行改陈,从内容到设计都会更加人性化、便捷化、技术化,说明牌也会针对老人和儿童的需求进行调整和设计,使不同年龄的参展人群都能有更好的观展体验。

说明牌要有“友好”理念

首都博物馆提供的数据显示,受疫情影响,2021年首博观众总数只有81.2万人次,和2017年相比下降了40%;但中老年观众的人数变化却不大,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观众比例更是提升到了7.03%,提升幅度接近50%。

从2008年就在各大博物馆做志愿者的王茜也注意到,最近几年逛展人群中50岁至60岁的女性增长明显,还形成了“文博发烧友”的圈子,中老年群体的观展需求值得重视。

有着20年策展经验的左靖说,通用设计有个原则是“信息可感知”,无论使用者有何感官上的缺陷,设计本身要做到有效向用户传达必要信息。中老年人的视力不比年轻人,布展时要特别考虑这一群体的需求,使他们能和年轻人平等观展,提高观展的“幸福指数”。

“在实际操作中,设计者对陈列说明的认识常常流于简单化。他们秉持着‘重展品,轻说明’‘让文物自己说话’的理念,忽视了陈列说明的重要性,说明牌常常在筹展最后一刻匆忙赶工完成,实际效果难以保证。”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宋向光说。

宋向光建议,博物馆要有“友好”理念,设计师也要有观众意识,可以对说明牌进行一定的改造。比如,展品旁可放置大字版说明牌,让老人可随时取下阅读,读完后再放回;此外,也要考虑说明牌的样式、大小、颜色、摆放位置和角度。说明牌色彩设计的基本原则是文字与底色有足够的反差,文字通常为黑色、深棕等暗色,底板多为白色、米黄等浅色,如底色选用彩色,应不要太鲜艳。另外,底板不要使用透明材料,这很容易造成观众视觉疲劳;陈列说明要有足够的照明,同时要防止说明牌的眩光。

说明牌篇幅有限,通过辅助手段也可提升观展“获得感”。王茜建议,对于展品说明牌承载不下又较为重要的信息,可以适当利用展品后面的背图加以补充说明。策展人牛慧明也表示,大部分中老年人也在用手机,且他们手机上的字体都是经过调适的,可以在展品旁增设二维码,手机一扫,就可以观看文字、视频、图片介绍了。

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陈履生曾撰文表示:“说明牌虽小却能反映博物馆在展陈细节上的考究,也能反映博物馆从收藏到研究等方面的专业水平,更能反映博物馆对公众的态度。说明牌的具体内容可以更丰富,更多样,也可以更生动,更考究……使人们看到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有着对公众的一种特别的感情,这种感情就是文化共享中的温度。”

北京晚报 | 记者 师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