倏然間,一道靈巧的身影刺破寧靜的水面,在水面上空疾速滑翔——這是飛魚矯健的身姿。是什麼讓這些應該生活在水裏的魚,具有不可思議的“飛行”能力?

編譯|李詩源

審校|二七

飛魚(Exocoetidae)是一類廣泛分佈於全球海洋中的魚。與一般的魚相比,它們的造型略顯怪異,擁有而堅硬的胸鰭和腹鰭,就像雄偉的機翼那樣。但也僅需要身體上的這寥寥幾處變化,這些原本只能在水裏遊動的生物就具備了“飛翔”的能力。當然,嚴格意義上說,它們只能滑翔:利用在水下的加速躍出水面,在空中利用空氣動力學特性延長滑翔時間,在即將再次入水時用尾部拍擊水面實現連續騰空。飛魚的單次滑翔距離最遠可達180米,而多次滑翔距離甚至可達400米,這可以幫助它們逃脫捕食者。

不過,一直以來,科學家並不知道是什麼樣的遺傳機制讓飛魚有了這種特徵。最近,在哈佛大學醫學院的馬修·哈里斯(Matthew Harris)的帶領下,一羣研究人員揭示了飛魚演化出奇特魚鰭的遺傳機制。結合多種技術,他們發現只需要2個基因發生變化,就足以讓飛魚擁有這種奇特的身體結構,其機制之簡單讓人驚訝不已。這項研究已於去年11月發表在《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上。

魚鰭生長的祕密

爲了搜尋讓飛魚擁有奇特身體結構的遺傳機制,哈里斯的團隊對包括飛魚和它們的近緣種在內的35個物種進行了基因組測序和比對。他們把目光瞄準了不同物種間差異較明顯的DNA區域,發現了一些貌似在選擇壓下發生了演化的基因。

德國康斯坦茨大學的演化生物學家朱斯特·沃爾特林(Joost Woltering)認爲,這種比較性的研究有助於發掘促使新的身體形態形成的驅動因素。“但是,如何證明就是這一個基因導致了差異呢?我們很難讓飛魚的鰭再縮短回去,”他說道,“必須要另外找一種可以開展實驗的動物。”

於是,哈里斯的團隊用斑馬魚Danio rerio)開展了實驗。他們使用化學試劑和伽馬射線,在1萬多個斑馬魚胚胎中誘發了隨機突變,然後從那些存活至成體的個體中,尋找他們感興趣的性狀。這種做法並不常見,因爲在斑馬魚中開展的遺傳學研究關注的通常是它們的發育過程。

雅各布·達恩(Jacob Daane)當時是哈里斯實驗室裏的一名博士後研究員。他和同事還篩選了此前的一批斑馬魚長鰭突變體,以更精確地尋找可能調控斑馬魚鰭生長的基因變體。他們的目光落到了2個突變基因上,分別是導致細胞過表達外膜上的鉀通道蛋白kcnh2a,以及導致細胞亮氨酸轉運體功能缺失lat4a

研究人員發現,在斑馬魚中,亮氨酸轉運體的突變導致所有的鰭都變短了,而鉀通道的突變導致所有的鰭變長了。如果這兩種突變只發生其中一處,斑馬魚的運動能力就會受到影響。但當這兩個突變同時發生時,斑馬魚的胸鰭就會變長,而奇鰭(median fin,魚類沿身體正中線生長的不對稱鰭,如背鰭、臀鰭和尾鰭)會變短,變成儼然一副飛魚的模樣。對此,達恩說道:“據我所知,像這樣通過非常簡單的機制,就能對器官的尺寸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的情況,在動物中並不常見。”

演化的勝利

放眼廣袤的自然界,不同的動物身體形態可謂是五花八門,這種形態上的多樣性很大程度上歸功於自然選擇的作用。哪怕一塊組織生長的時間和速度只發生些微變化,都有可能影響某處身體結構的長度和大小,甚至讓動物多長或者少長一塊骨頭,這樣一來便產生了新的適應性狀,爲物種贏得了新的生態位(niche)。飛魚這種獨特的性狀,正可謂是一種演化上的勝利。

在不同的飛魚譜系中,它們的身體構造發生了數次獨立的演化,但都與亮氨酸轉運體和鉀通道基因的突變相關。不同譜系中發生的亮氨酸轉運體突變並不完全相同,但它們涉及的氨基酸變化是一樣的,這就表明不同譜系各自獨立地採用了相同的遺傳機制,從而演化出這種魚鰭的形狀。“在不同的背景下,自然都瞄準了同一個特定的基因。”波士頓學院的演化發育生物學家薩拉·麥克梅納敏(Sarah McMenamin)說道。

亮氨酸轉運體的基因(中間列)在多數魚類物種(上)中是高度保守的。但是在飛魚(下)和它們的一些近緣種(中)中,轉運體蛋白中都有一個氨基酸殘基(右列)與其他魚類不同。因此研究人員懷疑,這個基因影響了魚鰭的長度比例。(圖片來源:Samuel Velasco/Quanta Magazine,有裁剪;資料來源:https://doi.org/10.1016/j.cub.2021.08.054)

至於鉀通道突變如何導致魚鰭過度生長,科學家仍沒有答案。當鉀通道過表達時,細胞膜的靜息膜電位和細胞質的pH值會改變,增強細胞的活性和對刺激的響應。於是,魚鰭細胞開始發出一些類似神經元和幹細胞會發出的信號。哈里斯表示,也許細胞信號的變化會影響魚鰭的生長,但這只是一種推測。“這些都是生物學中的新問題,還很少有人研究,人們對其中機制的瞭解其實很少。”他說道。

研究人員通過抑制鉀通道突變基因的表達,抑制了鉀離子流動,發現魚鰭的生長因此而受到阻滯。他們猜想,在發育的某個階段,魚鰭中的細胞會變得類似合胞體(syncytium,含有多個核的單個細胞質團)。如果情況確實如此,那麼鉀離子流產生的電場就可以傳播到整個魚鰭中,實現長程的信號調控,這一點可能強於一般的形態發生素或者分泌因子等影響形態發生(morphogenesis)的化學信號。也就是說,生物電信號也可能對魚鰭的生長和形態起調控作用,甚至可能影響其他身體結構。

魚鰭向左,四肢向右

對魚鰭的發育和演化進行研究,或許還能幫助我們回答四足動物四肢演化的問題。斑馬魚的胸鰭和身體之間只通過一層骨質結構相連,即近端輻鰭骨(proximal radial),該結構和魚的“肩部”直接形成關節。去年2月,布倫特·霍金斯(BrentHawkins)、卡特琳·亨克(KatrinHenke)和哈里斯曾在《細胞》(Cell)上發表了一項研究。他們發現,只需一條表達通路上發生突變,就可以影響斑馬魚鰭的發育模式,使其展現出發育成四肢的潛能

硬骨魚的鰭(上)缺少像四足動物的四肢(下)那樣精細的結構。然而,只需一條表達通路上發生突變,就可以影響斑馬魚鰭的發育模式,使其展現出發育成四肢的潛能(中)。(圖片來源: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1.01.003)

突變的斑馬魚會形成兩塊“中輻鰭骨”(intermediate radial),它們與近端輻鰭骨形成關節。這些新形成的骨骼上甚至還有肌肉附着。這樣的結構,已經展露出更爲精細的四肢的雛形。然而,早在約4.5億年前,斑馬魚和四足動物的祖先就已經分道揚鑣了。這種返祖現象(atavism)還原了數億年前的演化圖景,也揭示了編碼魚鰭和肢體的遺傳機制非常古老,或許普遍存在於脊椎動物中

對於附肢演化研究而言,他們的發現令人欣喜。“哈里斯團隊的工作實際上表明瞭,現生的輻鰭魚基因組內依然保留着可以生成精細內骨骼結構的信息,它們有可能發育出更爲精細的結構。”麥克梅納敏說道。

另外兩項同時發表在《細胞》上的研究,分別對輻鰭魚的早期分支和非洲肺魚的基因組進行了分析,表明所有硬骨魚的共同祖先已經具備了發育出肢體的潛能

後續研究也不斷地表明,與鰭和肢體發育相關的遺傳機制相當保守。例如,去年11月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的一項研究發現了一個基因,它同時調控着四足動物肢端指(趾)結構和魚鰭外緣結構的形成。同月,一項發表在《當代生物學》上的研究表明,跳鼠之所以擁有很長的後足,是因爲一個基因導致它們肢體的骨骼不成比例地生長,與飛魚鰭的異速生長(指某個部位的生長速度或模式與個體的生長不成比例)現象相似。

起源之謎

詹姆斯·麥迪遜大學的演化發育生物學家馬庫斯·戴維斯(Marcus Davis)認爲,如今學界應當思考的一個問題是,魚鰭和四肢的這一套發育程序,最初到底是從哪裏來的“這樣的程序肯定是有源頭的,不可能憑空產生。”戴維斯說道。

這套程序有可能來源於動物體內其他部位的一套更古老的發育程序。羅格斯大學的發育生物學家中村徹也(Tetsuya Nakamura)猜測,編碼偶鰭(paired fin,魚類身體兩側對稱生長的鰭,如胸鰭和腹鰭)和四肢的遺傳機制,衍生於編碼背鰭和臀鰭發育過程的機制,這些鰭比偶鰭更爲古老。例如,七鰓鰻(lampreys)是約5億年前演化出的一類無頜魚,它們擁有背鰭和臀鰭,但沒有偶鰭。

飛魚的成對胸鰭(位於身體前部)和腹鰭(位於尾部之前)比其他大多數的硬骨魚更長而堅硬,可以發揮類似機翼的作用。而位於身體上下兩側的奇鰭則相對較小,可以減小空氣阻力。(圖片來源:Valerii Evlakhov)

儘管這些迥然不同的附肢和身體形態有着共同而古老的遺傳淵源,但沃爾特林指出,從一種形態轉變成另一種形態是非常重大的演化事件:“我相信,四足動物四肢的誕生,絕對是演化史上的一大創舉。”

這些演化事件是如何發生的仍有待研究,而哈里斯團隊新穎的研究方法,爲演化發育生物學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在尋找調控發育程序的基因時,科學家常常會關注某些常見的、關聯密切的機制,例如調控異速生長的胰島素信號通路,還有調控肢體和魚鰭發育模式的Hox基因。但哈里斯的團隊使用了比較基因組學和大規模基因篩查技術,來找出具備目標表型的斑馬魚個體。這樣的做法不確定性更大,難以預料實驗結果。

不過哈里斯認爲,他們的努力是值得的:“一旦思考的方向正確了,我們就會得到出乎意料的結果,這些結果是經典的羣體水平研究無法得出的。”

原文鏈接:

https://www.quantamagazine.org/flying-fish-and-aquarium-pets-yield-secrets-of-evolution-20220105/

研究論文:

https://doi.org/10.1016/j.cub.2021.08.054

參考鏈接: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1.01.003

https://www.britannica.com/animal/flying-fish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lying_fish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