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通州鳥類監測年報出爐!27種“稀客”記入新名冊,原因曝光 

“明星”都來了,大鴇、卷羽鵜鶘、白尾海雕、花臉鴨紛紛現身副中心……近日北京城市副中心愛鳥會公佈的《2021年通州重點區域鳥類監測年報》顯示,截至2021年12月底,通州區野生鳥類記錄已達到341種。去年,有27種鳥類“稀客”被鳥友相機鏡頭記錄下,記入副中心新鳥名冊。

白鷺

近10年野外有效記錄319種鳥類

春江水暖鴨先知。春節剛過,在大運河森林公園水面上,大批綠頭鴨迎着立春的暖陽展翅飛翔。它們時而翩翩起舞、時而將頭潛進水中覓食,嬉戲玩耍,怡然自得。北京城市副中心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吸引了大量野生鳥類來此棲息聚集。

去年10月下旬,觀鳥愛好者王乃珉驚喜地發現一隻卷羽鵜鶘出現在潮白河水域,這隻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身影讓他興奮不已。“要知道,大部分情況下,卷羽鵜鶘的遷徙路線是沿着城市郊區的水域,出現在城市建成區的情況少之又少。”

在去年底公佈的年報上,和卷羽鵜鶘一道出現在城市副中心“新鳥榜”上的稀客還有不少,包括斑背大尾鶯、烏雕、西方秧雞、小杓鷸等27種。王乃珉說,每一種鳥的發現都不易。卷羽鵜鶘是喜歡生活在大水面、人爲干擾少、生態環境優越的“樂土”,因此它的出現常常被認爲是棲息地生態環境改善的有力證據;烏雕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一般活躍於低山丘陵,也出現在河流、湖泊和沼澤地帶的疏林。

這些年,來城市副中心“串門兒”的稀客不只是卷羽鵜鶘。在資深觀鳥者郝建國整理的一份通州區鳥類名錄裏,通州區近10年的野外有效記錄達 319 種(主目錄),2010年以前的野外記錄22種加起來達到341種。大運河森林公園、城市綠心森林公園、張家灣公園、馬駒橋溼地等一大批綠色空間,成爲了鳥兒的天堂,中華秋沙鴨、白尾海雕、大鴇、黑鸛等稀奇鳥類造訪副中心,其中大鴇已經連續6年來此越冬,每年從10月份逗留到第二年的3月,足足過完了整個冬季。

郝建國,通州人,自幼喜歡動物,迷上觀鳥後到處跑,是圈裏公認最勤快的“北京鳥人”之一。郝建國現在是北京城市副中心愛鳥會的一員,該協會參與了多項副中心區域內的相關調查研究工作。“粗略統計,通州境內未記錄但在周邊區域有記錄或相同生境、遷徙通道上極大可能出現的鳥種有四五十種,而這些種類還有待於我們去觀察和記錄。理論上,通州區一個區範圍內的鳥種記錄可能會接近400種,這幾乎達到其他地區一個城市的記錄。”他認爲,僅從這一點來看,通州區以鳥類爲代表的生物多樣性有着極高的生態價值。同時,愛鳥會也計劃開展更多方面的生物多樣性調查、分析、統計等,協助有關部門規劃發展、制定保護措施等。

城市裏的“自然野生樂園”

“儘可能多留住一些城市自然之地,它們很重要。”郝建國和愛鳥會同伴們經過多年對鳥類生存環境的觀察,發現城市自然空間對鳥類及其它野生動物的生存至關重要。

灰尾漂鷸

“大家一般會覺得環境好了就能‘長’出鳥,但有時並不總是這麼順利。”郝建國解釋,城市自然是一個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生態環境、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城市生態系統空間格局……共同組成一套神奇的自然科學體系。

採訪中,他向記者講起臺湖附近的一片原生態“野生動物樂園”。在臺湖鎮東部有一片開闊曠野,它被高樓林立、車輛如梭、繁華喧鬧的都市包圍,卻保持着相對初始的原野狀態,與“市”無爭。縱橫的溝渠通過農田、草地、林地,將這些區域相互連接,涼水河在區域南邊蜿蜒穿過,靠近河流的位置有3個天然形成的池塘。這樣的區域很自然的成爲鳥類天堂。

2015-2016年,是這片區域鳥況最好的兩年。”他用一組數據來證明這個“野生自然角落”當年的繁華程度。2015年,他共記錄到鳥類264種,佔通州近年鳥類記錄的84%。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6種,分別是黑鸛、獵隼、大鴇、遺鷗、黃胸鵐、烏雕;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44種。

東方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自在嬌鶯處處啼”,在這片城市曠野,他的鏡頭裏滿是詩意:圓尾鬥魚在池塘繁殖,蠍蝽在水草上靜待獵物;池塘岸邊,飽餐一頓的虎斑頸槽蛇悠閒地曬着太陽;東方大葦鶯與黃葦鳽是一對好鄰居,它們把巢築在蘆葦裏,小蝗鶯與矛斑蝗鶯隱祕其中;戴勝則把巢築在翠鳥巢附近的一棵柳樹樹洞裏;戴勝巢下腐爛的倒木中發現了僞蠍,這是一種有趣的節肢動物,體型十分袖珍;池塘北側的樹林,春季遷徙時雀形目鳥類豐富,歌鴝、厚嘴葦鶯、巨嘴柳鶯、褐柳鶯穿梭於灌木與樹枝籬笆間,各種鵐類與樹鷚不時從林下草叢裏躥出;樹林西北側枯萎的野草裏,雉雞白天喜歡藏身高草,鵪鶉偶爾發出鳴唱,過境的紅尾伯勞與東亞石喜歡立在枝頭;溝渠裏清澈的水面上,鴛鴦和綠頭鴨都在這裏談情說愛,養育兒女……

城市裏總會有一些或大或小的荒蕪之地,有人稱它爲野地,有人稱它爲原野,但準確來講,更應該稱它爲自然。”郝建國說,在這片自然形成的“野生樂園”,有水源、有樹林、有荒草地,更重要的是還有農田,草籽種子是鳥類最愛的口糧,農田的老鼠等小型生物也成爲一些動物的食物來源,自然形成生態循環。

與“野生自然角落”裏動物熱鬧聚集的情況不同的是,一些人工公園並沒有完全達到人們想象的吸引野生動物來做客的效果。公園標配一般會有水系、池塘,有些還會在水邊種上蘆葦等,園內種植高樹、灌木。但在這種地方的鳥類卻明顯比野地要少。

公益環保組織貓盟CFCA發起人之一宋大昭也同意郝建國的想法,“大鴇會來棲息,刺蝟會來飲水,山斑鳩會來築窩,在我們認知裏的‘破荒地’有時更吸引野生動物。據我們觀察,主要是那裏有充足的口糧,有溝渠與池塘,且少人打擾。”他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能認識到城市自然對城市生態系統功能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並願意儘可能多留住一些城市的自然之美。

當然,他們通過觀察調查也發現,鳥類等動物也在不斷適應人類環境,不過更受它們歡迎、生活更“便利”的還是城市裏的野生角落。宋大昭舉例說,2019年開始,他們參與了通州區長耳鴞的調查和保護工作。觀察發現,有些長耳鴞每年冬季來到通州區都會選擇在城市公園中棲息,但同時也到附近的河邊、荒地和公園裏覓食,直到春節以後才陸續離開。國家一級保護鳥類中華秋沙鴨、白尾海雕、大鴇、東方白鸛等也都曾出現在通州區,它們的棲息地已不再遠離人類,而是嘗試適應人類改造後的環境。但隨着農田和荒地的消失,還是對鳥類棲息帶來影響。“我們曾觀察過臺湖鎮附近一片荒地的長耳鴞,它們幾年前喜歡在村邊的一片油松林裏生活。但後來再去,那片林子已經變成了樓房。”宋大昭說。

烏雕

目前,貓盟CFCA也計劃發動志願者和愛好者,共同開展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鳥類、兩棲爬行類、猛禽獵物等目標類羣的調查,識別和評估棲息地情況。用記錄和數據繪就一幅生態景觀素描,並就棲息地利用和改造、人爲影響控制等因素提出合理建議,參與生境優化。在此基礎上,製作調查評估報告,並開展生物多樣性科普活動及推進一些保護項目。

爲野生動物提供更多繁衍棲息空間

爲保護生物多樣性,近年來全市及副中心也在不斷努力。

2020年,《北京市野生動物保護條例》正式實施,所有野生動物都被納入保護中,並突出“管理”二字,進一步限制了人類對野生動物的影響,爲生物多樣性保駕護航。

立法保護動物棲息地的同時,本市園林綠化部門也關注到野生動物“喫喝住行”的各方面需求。包括在巢址建覓食地,在植樹造林時更加註重動物福利,比如考慮小動物棲息繁衍需求,大量栽種食源、蜜源植物等。建水質潔淨的飲水平臺,或者林間預留窪地蓄積雨水方便小動物飲水。在巢址附近堆放枯枝、羽毛提供築巢材料,懸掛人工巢箱,以及建設開闊的起飛、滑翔地等。這也是諸多珍禽不斷造訪京城的原因所在。

通州區也設有一個市級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站點,位於大運河森林公園內。近幾年,這裏觀測並記錄到的野生鳥類有200多種。大運河森林公園綠化養護人員魏多介紹,公園在前期規劃和後期日常維護中都考慮到了鳥類的生存棲息因素,“在選擇樹種時增加了鳥類食源樹種的配比,特別是山楂、桑樹、海棠、金銀木、圓柏等結果的樹種,爲鳥類提供充足的食物資源;另外還安裝了巢箱招引鳥類安家。公園內路燈的明暗度調控都是因鳥而定的。”

普通秋沙鴨

區園林綠化局森林資源管理科科長姜新福介紹,長期以來,我國在鳥類集羣活動區和候鳥越冬地、繁殖地及遷飛停歇地,建立了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溼地公園、疫源疫病監測防控點、鳥類環志站等各類保護機構,確保絕大多數鳥類重要棲息地和遷徙停歇地得到有效保護,鳥類生存環境逐步得到優化。

“通州區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姜新福說,目前,通州區共設立了4個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站、23家監測單位,每日對轄區重點點位進行巡查並上報監測情況。《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也明確,“十四五”期間,副中心將打造國家綠色發展示範區,建設森林城市,持續完善“一心、一環、兩帶、兩區”的城市綠色空間格局,未來還將加大溼地的提升改造力度,爲市民提供休閒好去處,爲鳥類等野生動物提供更多繁衍棲息的空間。

池鷺

27種鳥類“稀客”

1東方鴴

2白腰杓鷸

3歐亞鴝

4蒼頭燕雀

5漁鷗

6斑頭雁

7灰斑鴴

8普通燕鴴

9小杓鷸

10灰尾漂鷸

11小濱鷸

12遺鷗

13白喉針尾雨燕

14淡腳柳鶯

15雲南柳鶯

16中華短翅鶯

17灰背鶇

18鴝姬鶲

19灰紋鶲

20方尾鶲

21粉紅胸鷚

22紅嘴藍鵲

23斑背大尾鶯

24短趾雕

25卷羽鵜鶘

26烏雕

27西方秧雞

牛背鷺

圖片由北京城市副中心愛鳥會提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