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博物

今天是情人節,大家都在談感情。

對此,我插不上話,所以我準備跟你們聊點別的。就談談錢吧。

上回談錢的時候,我們講的是貝幣(怪可愛的),今天我們再來了解一下貝幣的直系後代——蟻鼻錢

也挺可愛。

上回說到,中國各地最晚在商代就開始用海貝作爲貨幣了。隨着經濟發展,天然海貝不夠用,於是三千年前出現了仿貝,是世界最早的金屬鑄幣。

時至東周春秋時代,儘管貝幣還沒正式退出,但銅幣已經成爲主流。由於列國割據,各自爲政,各地貨幣的演化走上了不同軌道。唯有南方的楚國,堅持使用貝狀銅幣。楚國的銅貝形制比天然貨貝略小,但外形依然保持了扁平的貝殼狀。輕重差異很大,最輕的不足1克,重的達6克,最常見的一般是2.5~3.5克。

青銅仿貝

圖片來自網絡

楚國銅貝正面有紋飾,但不再模仿海貝腹面的溝齒紋路了,而是刻着神祕的符文。其中有90%以上形似漢字“咒”。那兩隻“眼睛”再配上正面尖端的圓孔(坑),看上去像是張驚恐的人臉,故而民間常稱之爲“鬼臉錢”。

今日對它們的正式稱呼,就是“蟻鼻錢”。

關於蟻鼻錢上的符文,學界有好多種猜測,主流觀點認爲上面是文字。最多的“咒”字文,筆者認爲與“貝”字在金文中的寫法相近,很可能就是楚國的“貝”字。

目前出土發現的還有十幾種不同錢文,形似“紊”“金”“君”“行”“忻”“匐”“朱”“三”等字,但其中的含義至今仍是未解之謎。

“蟻鼻錢”可不是楚國人自己說的,這個稱呼最早見於南宋文獻,此類錢幣宋代以前就有出土,有人猜測它們可能用於墓葬中鎮蟻,也有說是鎮鬼怪的,還有學者認爲銘文像是螞蟻歇於鼻尖。

但關於蟻鼻此名的來源,目前學界公認的說法是——“蟻鼻”是形容這錢的面值小。東晉葛洪的《抱朴子》中有典故:“以蟻鼻之缺,捐無價之淳鈞。”意思是說因輕微的缺陷而捨棄了無價之寶。所以蟻鼻錢這個名字,其實是在描述它是“小錢”。

鬼臉錢的“臉”,實際上是一個字加上一個穿孔(大多數穿孔其實是個實心的“坑”),與19世紀末的西方名畫《吶喊》謎之相似。

相比於春秋戰國時代的其他貨幣,蟻鼻錢不但個頭小,面值也非常小。蟻鼻錢的購買力到底如何,史書上並沒有明確記載。

但《史記·循吏列傳》裏講了個相關事件:有一次楚莊王覺得楚國流通的錢幣太小太輕,便下令廢除,換成面額更大、重量更重的銅幣。結果市場大亂,百姓怨聲載道,無人安心買賣。三個月後恢復原有幣制,市場三天就恢復了生機。

楚國的貨幣系統中,除了蟻鼻錢,還有布幣、金版和銅錢牌。蟻鼻錢面值小,多用於國內民間小額交易。大宗買賣和國際貿易,則多用布幣和金版。

楚國的布幣有大小之分,小者高4.5釐米,大者高10~13釐米(俗稱“楚大布”)。後者正面寫“殊布當釿”,背面是“十貨”,有學者據此猜測一枚楚大布可兌換十枚蟻鼻錢。

進入戰國時代後,楚國國力騰飛,疆域不斷擴張,不但控制了長江中、下游大部分地區,甚至吞滅了越國、魯國,拓展至東部沿海。作爲楚國使用最廣,數量最多的貨幣,蟻鼻錢的流通範圍也擴展至幾乎當時的半個中國。

時至今日,楚國故地內均有蟻鼻錢發現,據不完全統計,至少有100餘處,約15萬枚蟻鼻錢出土。

然而各地出土的、不同年代的蟻鼻錢,品相差別很大。按說年代越晚,工藝越成熟,所鑄之幣應該品質更高。但實際上,反倒是楚國早中期的蟻鼻錢更精美。

這類蟻鼻錢主要出自楚國腹地湖北,它們含銅70 %以上,、錫都在10 %左右——這是青銅鑄幣的最佳比例。

不同時代的蟻鼻錢品質差異明顯

圖片來源見水印

另一類蟻鼻錢主要出自豫東和皖西北,代表了楚國中後期的鑄幣——它們銅錫含量有所下降,鉛含量上升,故成色較次。第三類爲楚國末期所鑄造,大多發現於皖東、蘇北及魯南——它們不僅低銅高鉛,而且大小輕重懸殊, 鑄工粗糙。

學者們推測,因爲銅錫貴而鉛便宜,鑄幣用料配比的變化,可能跟楚國國力的衰退相關。尤其戰國末年,戰事愈烈,還需要製造大量青銅兵器,不得不在鑄錢上偷工減料。看來這小小的蟻鼻錢身上,隱含着楚國興亡的脈絡。

關於蟻鼻錢的知識講完了。

讀文章可知,當年的楚國強不強,可以看蟻鼻錢的質量。而現在的我強不強,得看人民幣的數量(bushi)

不過在這個美好的日子裏,錢什麼的都不重要,大家情人節快樂最重要!

撰文 | 王永生 李小隼

攝影 | 邱建明

微信編輯 | 高興

本文原載於《博物》2022年2月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