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将经济控制纳入反家暴,不仅为了全职太太

在每逢佳节发红包的时代,不少夫妻、情侣在节日或重大纪念日选择“转账”让爱情保鲜。也许有人会说,夫妻财产本就共有,这岂不是左口袋放到右口袋,多此一举? 

说起夫妻之间的“发钱”,情人节红包固然浪漫,可如果日常消费都要“报备”、索要生活费还得欠条相伴、一人独掌全家经济大权……这种家庭分配机制就成了独占,也彻底站到了浪漫的对立面。

近年来,全职太太遭遇经济控制的案例屡见不鲜。据《法治日报》报道,近日陕西的李女士在网上发布视频称,身为全职太太的她向丈夫索要500元生活费,却被要求打欠条。这引发很多网友愤慨。

站在妇女权益保护的角度看,家暴是摧毁婚姻的重要根源之一,但家暴不仅包括肢体暴力、言语暴力、精神操控,还包括经济控制。一方通过对家庭共同财产的严格控制,摧毁另一方的生存独立性、自尊、自信和自我价值认同感,其危害不亚于肉体伤害。

自2016年3月1日算起,我国《反家庭暴力法》施行已近六年时间。对一切形式的家暴说不、维护平等文明的家庭关系,早已成为社会共识。

然而,结合婚姻家庭案件来看,一旦家暴以经济控制的面目出现,受害者仍缺乏相应的法律“保护伞”,被侵权者不仅面临权利救济的实际困难,甚至可能处于被家暴而不自知的状态。

家暴的本质,是对家庭成员进行身体、精神侵害。不管它穿马甲、戴面具,还是以何种形式出现,都应被严格禁止。将家暴纳入有效的法律干预之下,才能避免“家人即地狱”的可怖,为情感的安放留一方温馨的港湾。

我国《反家庭暴力法》将家暴分为身体侵害和精神侵害两类,未将经济控制明确列入。因此,有法律界人士建议,尽快对法律进行修改完善,将经济控制行为纳入《反家庭暴力法》。

可喜的是,根据最高法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编写的《涉及家庭暴力婚姻案件审理指南》,家庭暴力分为身体暴力、性暴力、精神暴力和经济控制四种类型。这种界定方式,更全面也更利于受害者依法维权。

具体到地方层面,多地都有探索和实践。深圳妇女社会组织促进会调研发现,经济收入越高的家庭,发生经济控制的可能性就越高。今年3月1日即将施行的《江苏反家庭暴力条例》明确规定,经济控制侵害属于家暴,具体表现为实施非正常经济控制、剥夺财物等侵害行为。

当然,夫妻“钱袋子”应该怎么管,家家有本难算的账。可说一千道一万,管钱只是手段,目的是共创共享美好生活,而不是一方对另一方颐指气使、拿钱压人。

建议将经济控制纳入《反家庭暴力法》,不仅是为了体现全职太太的价值,更是为了塑造健康文明的婚姻观和家庭关系。要知道,现实中不仅有用钱要看另一半脸色的全职太太,也有不给丈夫“零花钱”的妻子。

恋爱很美好,但当白米饭代替多巴胺,爱情渐淡,夫妻也要经受诸多考验。杜绝经济控制等隐性家暴,要靠法律打造更完善的“护城河”,也要靠夫妻之间尊重、理解和包容,别让一场场算计透支了爱情、折旧了情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