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專訪王平:鞏固脫貧成果,當前重點是築牢脫貧地區產業基礎

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對外發布,該文件將“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視爲牢牢守住的兩條底線之一。

在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後,自2021年開始,中國開始進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階段。2022年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第二年,2月22日,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對外發布,該文件將“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視爲牢牢守住的兩條底線之一。

日前,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理事長王平在接受第一財經專訪時表示,儘管脫貧攻堅戰已取得全面勝利,但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這就要切實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當前重點還是在於築牢脫貧地區的產業基礎,特別是原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脫貧基礎還不穩固,要加強產業的長期培育,促進內生可持續發展。

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成立於2007年,是經國務院批准,在民政部註冊的全國性慈善組織,業務主管單位是國家鄉村振興局。

“不發生規模性返貧”

第一財經:2021年是鄉村振興元年,而鄉村振興的前提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如何看待“不發生規模性返貧”這一底線?

王平:中央提出“不發生規模性返貧”這一底線,是因爲儘管已經實現脫貧攻堅,但目前全國還有500多萬邊緣易返貧人口,需要結合實際,對易返貧致貧人口加強監測,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幫扶。要想堅守“不發生規模性返貧”這一底線,就要鞏固脫貧成果,當前重點還是要築牢脫貧地區的產業基礎,加強對易地移民搬遷羣衆的後續扶持。此外,更爲重要的是脫貧鄉村地區的教育和人才賦能,因爲人的認知改變和能力提升,纔是保證鄉村最根本、最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其實,要想系統完整地解決貧困問題,不能只解決貧困現象,而要解決貧困的成因。因此,我們的扶貧主要集中在兩個方向:一是農村產業,二是鄉村人才,包括鄉村教育。

在脫貧攻堅階段,我們對於貧困地區主要是發展新產業,如鄉旅產業、種養殖、手工藝以及扶貧車間,已經取得了很好的經驗;與此同時,我們一直關注生態農業的發展趨勢,發展高附加值的生態農業,既可以爲農民帶來收入,也能保證糧食安全。最近兩年,我們通過專家論壇、案例研究、經驗推廣、試點支持等方式關注農業土壤的改良,推動生態農業發展。

第一財經:要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產業和就業是“兩個關鍵”,如何看待?

王平:產業發展應該作爲脫貧地區鄉村振興的基礎和核心來抓,關鍵是因地制宜,比如,我們在貴州省黔東南自治州實施了產業幫扶項目,開展茶葉種植、大棚蘑菇栽培等產業示範項目。尤其是打造的“龍塘山房”被評爲貴州省黔東南人氣第一民宿,2021年幫助村集體實現收入300餘萬元。

在促進就業方面,我們和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建立長期合作關係,持續將勞動密集型產業引入脫貧地區。

比如,在貴州苗族地區,我們發現,苗族婦女有從事刺繡的傳統,心靈手巧,很適應做高端手鉤假髮加工。通過深入調研、科學論證,引入假髮製造這種勞動密集型產業,助力脫貧地區勞動力實現就近就地就業。

同時,我們還在貴州省雷山縣落地了“香橙媽媽”婦女電商培訓項目。通過鄉村媽媽掌握一技之長增加收入,不僅可以解決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等脫貧地區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還昇華了脫貧地區電商創業氛圍,爲當地提供了電商人才儲備。

下一步,我們將充分發揮基金會橋樑與紐帶作用,注重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的有機融合,牢牢把握目標導向、問題導向、結果導向,搭建共享平臺,多方溝通協調,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貢獻力量。

鄉村吸引人才面臨三個困難

第一財經:鄉村振興關鍵在人。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也提到,加強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建設,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等。當前的鄉村人才面臨哪些現實挑戰?

王平:概括起來,鄉村振興要想吸引人才,面臨着三個困難:一是返鄉人才佔比低。雖然目前全國範圍內返鄉創業青年已有1050萬,較以往有了長足的進步,但在全國5億農村人口的基數當中仍是極少數,無法改變鄉村人才緊缺的局面。

二是溝通渠道閉塞。鄉村環境、信息、人員流動等相對閉塞,目前已經返鄉在鄉創業就業的骨幹人才,缺少跨地域的溝通途徑和交流平臺,大都處於“單打獨鬥”的狀態當中,很難通過抱團發展、資源整合等方式形成合力。

三是資源分佈不均。定量政策及社會資源對於鄉村創業人才的關注與傾斜仍然不足,且存在較大的地域差異,農村創業環境整體較城市仍有較大差距。

面對這些困難,我們聯合中國慈善聯合會、清華大學等機構於2018年發起了新農人綜合賦能公益平臺項目——“鄉村振興領頭雁計劃”,項目通過高效整合各領域優質資源,旨在發現和培養一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新時代新農人骨幹,解決其就業創業過程當中存在的實際問題。截至2021年12月底,累計服務超過9.1萬名新農人。

未來,領頭雁計劃將加大人才引育,加強鄉村人才培養和返鄉引導;動員社會力量,以互聯網爲載體構建全國性新農人公益性社羣,促進各地區鄉村人才的交流互動,幫助廣大返鄉在鄉創業者打破各自閉門造車的現狀;整合各方資源,持續賦能鄉村人才,在賦能培訓、農村金融、農產品上行、農業保險等領域,給予針對性支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