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跨國三巨頭壟斷高端醫療設備市場,中國企業如何加速“破局”?

從目前醫療影像設備發展情況來看,國產設備增長主要在中低端機型,多來自三四線城市,但是在一線城市等核心市場的三級醫院,對高端機型的需求越來越多。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武瑛港 北京報道 近日,醫療影像設備巨頭GE醫療、飛利浦西門子醫療公佈2021年業績。

2021年,GE醫療收入177.25億美元,摺合人民幣1119.67億元,同比下降1.58%,其中醫療保健系統業務包含影像、超聲、生命關愛解決方案等,營收156.94億美元,佔比88.5%,同比增長2.0%。

西門子醫療營收達到180億歐元,摺合人民幣1281億元,同比增長19.3%,其中影像業務營收98億歐元,佔總收入54%,同比增長11%。

飛利浦銷售額約171.56億歐元,摺合人民幣1221.04億元,同比下降1.2%,其中診療業務包括診斷成像等,實現收入86.35億歐元,佔總銷售額50.33%,增長8.1%。

雖然GE醫療和飛利浦整體收入有所下降,但依然沒有改變其在醫療影像設備市場的龍頭地位,有數據顯示,當前全球醫學影像市場,“GPS”(GE醫療、飛利浦、西門子醫療)三家佔據了全球60%-70%的市場,其他廠家包括佳能日立等。

從國內市場來看,我國高端醫學影像設備市場過去一直被GE醫療、西門子醫療和飛利浦醫療等外資企業壟斷,在高端PET/CT、MR和CT等產品市場,進口品牌曾佔據90%以上的市場份額。

但是近年來國內醫療設備企業迅速發展,似乎已經開始加速“破局”。例如64排以下CT國產化率已經達到65%,按照新增銷售臺數計,2020年聯影醫療是中國市場最大的MR(核磁共振)設備廠商,領先國際廠商。

一位業內資深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國產醫療影像設備近年來快速發展,一方面因爲企業自身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另一方面也有國內政策支持的因素,但醫療設備技術的發展依賴於強大的院校研究單位,目前從科學研究到成果轉化再到最後產業轉化的鏈條,還不是非常暢通。

艾昆緯高級執行總監楊凱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時表示,國產設備增長主要在中低端機型,多來自三四線城市,但是在一線城市等核心市場的三級醫院,對高端機型的需求越來越多,國產設備如何在高端市場增強競爭力,將是中國企業面臨的重要問題。

國產設備快速崛起

根據申萬宏源研究報告,經過十餘年國產醫學影像設備技術的發展,國產品牌的崛起趨勢愈發明顯,進口品牌的市場份額呈現下降趨勢。

從國內CT市場來看,2021年進口占56.3%(按銷量,其中“GPS” 三家佔53.3%),國產品牌佔41.65%,聯影醫療和東軟醫療合計份額33.7%。

分排數看,16排市場較爲分散,GE佔據最大份額,約25%,其次是東軟醫療、西門子和聯影醫療。但是上述業內資深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16排CT目前應該是國產設備佔據大部分市場份額。

聯影醫療招股書顯示,按照新增銷售臺數計,2020年聯影醫療是中國市場最大的CT設備廠商,領先國際廠商。中國64排以下CT國產化率已經達到65%,聯影醫療市場佔有率排名第一,在64排及以上CT市場中,聯影醫療市場佔有率排名第四。

另據東軟醫療招股書數據,按收入計算,2020年中國CT市場的前五大企業共佔有84.4%的市場份額,2017年至2019年,東軟醫療CT的銷售在中國國有品牌中位居第一,於2020年排名第二。

從國內MR市場來看,據醫招採統計數據,當前國內MR市場仍主要以GE醫療、飛利浦、西門子醫療爲首的外資企業所壟斷,三家合計市場份額超過70%,國產企業中,聯影醫療等市場份額領先。

在部分領域,國產MR市場份額似乎正在迅速增長,聯影醫療招股書顯示,按照新增銷售臺數計,2020年聯影醫療是中國市場最大的MR設備廠商,領先國際廠商。在中國1.5TMR設備市場中,公司市場佔有率排名第一;在中國超導MR設備市場中,公司市場佔有率排名第一。

國產設備的四大發展機遇

上述業內資深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國產醫療影像設備近年來快速發展,一方面因爲企業自身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另一方面也有國內政策支持的因素。從整體市場來看,企業有以下四方面機遇。

第一,國家經濟發展,帶動人們對健康的需求越來越高,這是醫療設備行業發展的最重要的驅動力。

第二,我國疾病譜變化,相關診斷和治療設備的需求增加。對於部分慢性疾病,預防很重要,這就推動早篩、體檢以及相關疾病診斷的發展,對於急症,需要建立從現場到醫院內的急救網絡,那麼對設備配置也會提出相應要求,比如在急診科配置CT,以及快速溶栓所需要的移動腦卒中CT救護車等。

根據《中國循環雜誌》發佈的中國疾病負擔研究報告,我國因過早死亡導致人羣壽命損失最多的三類疾病爲腦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臟病、肺癌。

第三,中國的醫療器械市場增速明顯高於國際市場,而且全球藥品與醫療器械市場規模比例爲1:0.7,幾年前我國這一比例僅1:0.25,目前可能在1:0.4左右,仍有較大發展空間。

第四,基層醫院的發展帶來新的醫療設備需求,本土企業在提供服務的便利性方面佔有優勢。據瞭解,2021年10月,國家衛健委發佈《“千縣工程”縣醫院綜合能力提升工作方案(2021-2025年)》,目標到2025年,全國至少有1000家縣醫院達到三級醫院醫療服務能力水平。

另外從政策角度看,楊凱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採訪時表示,分級診療的推進是醫療設備市場發展的重要因素,因爲要求患者在當地診療,那麼醫保結算和醫院建設都需要在當地。

聯影醫療招股書也顯示,目前我國基層醫療機構設備配備水平低,分級診療的逐步推進刺激其新增及更新設備的需求,同時受限於預算因素,基層醫療機構對價格相對敏感,因此性價比較高的國產設備將迎來發展良機。

另外社會辦醫療機構大型醫用設備配置政策正在放開,2021年,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發佈《關於印發社會辦醫療機構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證照分離”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讓社會辦醫機構設備採購變得更加靈活。

同時國家層面不斷出臺相關政策支持國產醫療設備,如2021年12月,十部門印發《“十四五”醫療裝備產業發展規劃》,目標到2025年醫療裝備龍頭企業生態主導力和核心競爭力大幅提升,6-8家企業躋身全球醫療器械行業50強。

但是楊凱進一步指出,從目前醫療影像設備發展情況來看,國產設備增長主要在中低端機型,多來自三四線城市,但是在一線城市等核心市場的三級醫院,對高端機型的需求越來越多,配置要求越來越高,價格也逐漸上升,國產設備如何在高端市場增強競爭力,將是企業面臨的重要問題。

如何突破核心零部件自主研發?

根據東軟醫療以及聯影醫療招股書,2020年至2025年,256層或以上CT銷售量預計年複合增長率爲19.8%,爲該時期CT市場中增長最快的細分市場,但目前64排以上CT的國產化率不到10%。

在中國3.0T及以上MR設備市場中,主要參與者爲GE醫療、西門子醫療、飛利浦、佳能和聯影醫療,GPS三巨頭佔據82.3%的國內市場,聯影醫療是唯一一家國內企業,市場佔有率排名第四。

完成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發或許是國產醫療影像設備的重要突破口。頭豹研究院分析顯示,CT的X線球管、高壓發生器、探測器等佔設備成本超過60%,MR的超導磁體等佔設備成本40%-60%,部分國產核心元器件與進口質量差距較大,長期依賴進口。

其中X線球管是用於產生X射線的設備,直接影響CT的成像質量和使用壽命。上述業內資深人士表示,熱容量是X線球管的重要指標,國內可以生產5兆(MHU,熱容量單位)以下的球管,穩定性和可靠性正在持續提升,但是5兆以上的球管和進口產品存在明顯差距,比如血管造影設備需要有連續的曝光,那麼就要用高熱容量的球管,高端的CT設備同樣需要。

“另外核心零部件的元件和原材料也亟需突破,比如PET-CT探測器中的硅光電倍增管,簡稱SiPM,可以將微弱光信號轉化成可測電信號,也是依賴進口,突破這些元件可能比解決整機問題還要急迫。”上述業內人士說道。

相關研究顯示,目前國際上致力於SiPM研發設計的公司有日本Hamamatsu、愛爾蘭SensI、加拿大Zecotek、美國Voxtel-Inc等,幾乎壟斷了國內SiPM市場,我國大部分SiPM相關研究仍處於實驗室理論研究與實驗驗證階段,處於發展初期,由於受到材料和工藝製備水平的限制,國產SiPM商業化發展受到制約。

上述業內資深人士進一步表示,醫療設備技術的發展依賴於強大的院校研究單位,但現在從科學研究到成果轉化再到最後產業轉化的鏈條,還不是非常暢通。“我們希望趕超別人,就必須正視這些問題,目前國家也不斷出臺相關政策推動醫工協同,現狀有所改觀。”

中國醫學裝備協會等研究人員曾分析,所謂“醫工協同”,“醫”就是臨牀的醫生、研究型醫院,因爲經常面對臨牀、疾病問題,會產生很多創新想法; “工”至少可分爲兩部分,一部分是研究院所、大學,另一部分是企業、產業。

所以在“工”方面的創新,大學、企業、產業本應是聯合的主體,但我國產學研在醫工方面有所脫節——大學和研究機構不斷有技術創新和研究成果,產生臨牀應用新想法,中國的醫療設備生產企業希望將這些研究成果落地應用,但由於多數企業本身的創新、研發能力不強,難以實現。

對於突破核心零部件以及縮短高端設備之間的差距,楊凱表示,之前跨國企業將新產品、新技術引入中國,會培養中國的團隊,之後這批人才流入國內各企業,這是國產設備發展的重要因素,但未來跨國企業對高端設備核心技術的封鎖可能會越來越嚴。“如果把跨國企業醫療設備在歐美市場使用的最先進技術定爲10分,那麼他們拿進國內市場的技術最高有7、8分,目前國產設備已經發展到6分的水平。”

楊凱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IVD領域的部分設備,國產崛起的關鍵之一在於生產工藝的優化,相比之下醫療影像設備的生產工藝已經較成熟,關鍵是如何獲得臨牀認可,只有得到臨牀認可,使用量纔會越來越多。

“中國企業必然要從技術入手,這與基礎研究的積累直接相關,但是國內高校的知識儲備和前沿技術都還比較落後,明顯與市場經濟脫節。”楊凱說道。

上述中國醫學裝備協會等研究人員也曾分析,我國的大學、研究院所缺乏與醫院的交流,生搬硬套所謂的“創新想法”,創新成果難以得到真正轉化。而且,由於醫院認爲國產醫療裝備產品驗證環節不嚴謹,導致“中國產品不穩定,國外產品最穩定”,難以獲得信任。

楊凱進一步指出,雖然高校實力有待進一步提高,但在基礎研究和人才方面有一定積累,而企業的優勢在於資金和商業化,如何讓兩者充分合作,是攻關高精尖技術的關鍵之一,這需要政府的參與和支持,而且是一個長期過程。“另外中國企業還要有明確的投入,去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並建立對人才的培養機制。”楊凱說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