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九十年代,殭屍或鬼魅成爲流行一時的電影題材。這些影視作品中,核心的元素之一就是“茅山道士”。你可能不知道,這些“茅山道士”,並不是道教中茅山上清派的道士。

茅山在今天江蘇句容,是中國道教洞天福地中的第一福地。茅山原名句曲山,西漢時有三茅真君在此修煉得道,故改名爲茅山。道教上清派誕生於東晉初年,祖師爲南嶽夫人魏華存。第九代宗師陶弘景長期在茅山修道,故上清派又稱爲茅山宗。

茅山宗自南朝到北宋,都是中國道教最大的支派,對中華文化和歷史的發展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茅山雖然後來被尊爲道教的“三山符籙”之一,但其功法起先卻並不重視符籙,而專注於存思、內煉的法門。司馬承禎的《坐忘論》,描述修道的七個步驟:敬信一、斷緣二、收心三、簡事四、真觀五、泰定六、得道七,,集中講坐忘收心、主靜清修,爲後世內丹術的先驅。

影視作品中的茅山派卻似乎對坐忘清修沒有什麼興趣,反而動輒使用符籙,與上清派功法大異其趣。這是爲什麼呢?

答案就是:此茅山派非彼茅山宗。現在人們津津樂道的茅山派,流行於華南廣東、香港一帶。這個茅山派並不是道教的正統派別,而是道教與華南民間巫術信仰結合的產物。與茅山上清宗並沒有傳承的關係。

茅山派內的傳承,又分爲兩派。道教色彩較淡的一派,來派於梅山教,教徒爲巫師。梅山教爲湖南古梅山一帶的信仰,主要流行在湘中、湘西一帶,法術主要是符籙、趕屍、捉虎之類。還有一派爲道士,屬於茅山派。巫師的法事活動稱爲“武壇”,而道士的法事活動則稱爲“文壇”。

據說茅山派最早流傳在女性當中,因此後來行法的道士,必須裝扮成女裝。正式加入茅山派,必須受戒一次。相比正規道派的授籙,茅山派的授戒就更顯得神祕了。內容一般爲踏刀梯,跳火坑、捉火鐵,撈油鍋之類。不難推測,這些受戒儀式源自於巫教的儺戲。

茅山派的法術,以符籙爲主要特色。主要的法事,即影視作品中展示的捉魅驅邪之類。茅山派還有一門功法也爲人所熟悉,那就是“神打”。神打又稱“神功”,施展之後,施法者就具有特殊的擊打能力或抗擊打能力。這還是道教通靈功法的一種延伸。

從以上的介紹可以看出,茅山派更多源於巫教,與茅山上清派沒有關係。爲什麼流行在華南的宗教會以“茅山”爲名呢?這可能還是由於茅山上清派的名氣太大!茅山教可能形成於宋朝時期,在那個時候,茅山上清派還是中國最大的道派;茅山雖不重符籙,其符籙功法卻號稱天下第一。因此茅山派借用“茅山”之名,以利於自身的發展壯大,也就不難理解了。

只不過,此“茅山道士”可不是彼“茅山道士”。切不可搞混,免得鬧出笑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