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豆瓣 App 截圖暗含水印的新聞,繃緊了很多人的神經。有網友發現,在豆瓣 App 中截圖,當中竟然隱藏着肉眼難以識別的水印,水印的內容則是截圖者的 UID 等信息。這意味着,在豆瓣 App 中截屏,根據水印很容易就可以追查到截屏者的某層身份。對此,豆瓣回應稱,這是豆瓣小組的防搬運機制。

豆瓣解釋,豆瓣小組長開啓了內容防搬運設置後,在對小組內容進行截圖時,截圖上將自動生成經加密的截圖用戶 ID、被截圖帖子 ID、截圖時間信息。而網友發現,這個信息對於截屏者來說是難以察覺的,水印文字的顏色和背景相似,只有開啓夜間模式後才能比較顯眼地觀察到。

實際上,豆瓣 App 的這種做法,被業內稱之爲加“盲水印”。顧名思義,盲水印很難被覺察,但懂得其中竅門的話,就可以通過一些技術手段檢測、還原水印。盲水印一般應用於一些對保密有需求的場合,例如企業內部。企業在內部論壇或者聊天工具加上員工信息身份的盲水印,如果員工截圖發到外網,通過盲水印就很容易定位到泄密者,作出處理。

豆瓣顯然不是一個內部使用的 App,現在一個面向公衆的應用,居然啓用了追查身份作震懾手段的防泄密機制,這正是讓很多網友感到震驚之處。

據瞭解,如果豆瓣小組啓用了“防搬運”功能,會在主貼底部有明顯提示的字眼。但即便如此,豆瓣盲水印帶來的影響,也已揮之不去了 —— 豆瓣能這麼做,其他 App 要不要也跟着做?這樣做是不是能帶來一些什麼好處?

今天,就來簡單聊聊盲水印和互聯網社區的話題吧。

防不勝防的盲水印

我們先來簡單瞭解一下盲水印的相關技術。

豆瓣使用的盲水印,其策略是融入背景色,雖然看似比較隱祕,但其實這還遠算不上防不勝防。

某些圖片盲水印,用肉眼根本無法察覺,需要使用特定的算法還原,才能觀測到。同時,這類盲水印還非常難以去除,就算對打了盲水印的圖片反轉、裁剪、遮擋、塗抹等處理,水印依然可以被算法還原出來。

這類盲水印,既做到了“盲”的隱祕 —— 水印對其他人不可見,也做到了“印”的牢靠 —— 想要追蹤的話,無論圖片經過了怎樣的處理,保證絕大部分情況下水印不會被破壞。

這類盲水印是怎樣實現的呢?原理並不複雜,通常是將圖片進行離散餘弦、小波或者傅里葉變換,得到圖片的頻譜信息,再將水印的編碼信息疊加到圖片的頻譜上,然後再進行一次逆變換,生成的圖片就帶有幾乎無法檢測、但又可以確切還原出來的盲水印了。

而這樣的盲水印製作也非常簡單,網絡上就有開源算法可以實現,下面以“blind_watermark”爲例。

blind_watermark:

https://blindwatermark.github.io/blind_watermark/#/zh/

是一個關於盲水印的開源項目,依賴於 Python 運行。安裝了 blind_watermark 後,只需要簡單的幾行命令,就可以爲圖片添加文字或者另一張圖作爲盲水印。

添加了盲水印後的圖,即便經過多種修改,依然可以還原出水印。而這一切,都是可以用開源免費的方案實現的。

除了圖片可以添加水印,文字也是可以作標記的。下面舉個“text_blind_watermark”的例子。

text_blind_watermark(demo):

https://www.guofei.site/pictures_for_blog/app/text_watermark/v1.html

text_blind_watermark 爲文字加“盲水印”的原理也很簡單,在文字當中穿插特殊的符號(demo 演示的是空格),解碼算法識別出特定符號,就可以解出隱藏的信息了。或許 demo 中的空格鍵肉眼看上去還比較明顯,但如果所使用的是更加隱祕的字符呢?字符分佈更加稀疏呢?恐怕就非常難以覺察了。

簡而言之,無論是圖片還是文字,都可以用已有的成熟方案輕易添加“盲水印”。只要某個 App 有這個心思,完全可以 0 成本使用強力的盲水印,而且還不會被察覺到,不至於像豆瓣一樣引發輿情。

從這個角度來看,豆瓣的水印方案只能算是小兒科了。如果啓用更強力的盲水印,用戶甚至完全無法察覺,這纔是真正的“防不勝防”。

爲什麼豆瓣小組要添加盲水印?

正如前文所說,盲水印主要用於防泄密,企業內部頁面、電影放映畫面等都是盲水印的常見應用場合。由於盲水印不可見且帶有泄密者的信息,因此它通常用於追查、震懾泄密者(所謂“抓內鬼”),而從某個層面來說,盲水印具備區分“敵我”的功能。

這就很微妙了。豆瓣作爲一個面向公衆的 App,爲何竟然有“抓內鬼”的需求,甚至說竟然有區分“敵我”的需求?

豆瓣官方的說法是,加入盲水印是爲了“防搬運”,這似乎並不能完全平息輿論。如果是一些版權網站,例如小說網站、視頻網站啓用盲水印“防搬運”,是說得通的,但即使是版權網站,也往往只在水印中添加版權信息,或者禁止複製文字或下載內容,水印也通常不會摻雜用戶個人信息,且往往會明確告知水印的存在。而豆瓣作爲一個社區 App,使用個人信息作爲盲水印“防搬運”,似乎多少有點不妥。

這次啓用盲水印機制的是豆瓣的 SNS 社區豆瓣小組,而並非豆瓣全站。豆瓣小組分爲不同主題的小組,各個小組需要申請加入才能發表討論,而其管理員“小組長”則可以審覈入組申請,也可以決定小組成員的去留。如果小組長啓用“防搬運”,意味着可以通過截圖的盲水印追查到截圖者的身份,並對其進行處理。

換言之,如果小組長認爲組員截圖導致組內討論內容產生了傳播,是不恰當的,則可將該組員禁言。盲水印“防搬運”機制,會促使組員不再外泄小組內所討論的內容。加之豆瓣小組長本來就有刪帖等權限,如此一來,小組內的討論內容會更容易變得更具符合小組長的管理意願,組內的觀點也會變得更趨同。

顯然,如果豆瓣小組想要團結意見觀點相似的人,盲水印會是一個非常立竿見影的機制。我們可以想象,如果 QQ 羣微信羣中也啓用了盲水印機制,那麼羣員很有可能就不再敢輕易截圖,將羣聊記錄留證或公諸於衆,否則一旦被發現,就面臨着被踢出羣聊的風險。有了“抓內鬼”的能力,網絡社羣管理者的威權,也就得以加強。

豆瓣小組加入盲水印,有利建立起更加整齊劃一的討論基調、聚集起觀點近似的人羣,這或許非常符合豆瓣想要打造的社區氛圍。但是盲水印畢竟包含個人信息,作爲一個公衆 App,在這方面使用個人信息,並可能間接致使相關信息廣泛傳播,多少有侵犯隱私的嫌疑。或許正因如此,豆瓣小組已會明確提示已開啓防搬運功能,用戶不至於完全沒有知情權。

但是,從技術的角度來看,App 對截圖加入盲水印且不被察覺,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如果有更多網絡社區想要打造價值觀趨同的圈子,認同這種運營理念,神不知鬼不覺加入更加強力的盲水印,也是有可能的。

總結

盲水印作爲追查內部泄密者的手段,這次如此大規模用於公衆社區,無可避免會引來議論紛紛。作爲普通用戶,或許大家並不希望個人信息用於這等用途,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嚴加監管,進一步規範平臺對個人信息的使用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