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鄒帥 李秋涵 宛其 王敏

來源/深燃(ID:shenrancaijing)

一年一度的春招季又來了。不同的是,今年的“金三銀四”沒了往日的熱鬧,應屆生想找到一份心儀的工作更難了。

不過,進大廠仍然是一部分畢業生的熱門選擇。他們熱衷於進大廠,這是因爲,大廠校招比社招相對門檻更低,機會更多。另外,互聯網大廠有相對成熟的培訓體系,能讓應屆生快速向職場進階。而有了大廠經驗和資源,往同類大廠或有潛力的中小公司跳槽,大廠的title也會帶給新人較強的議價能力。

應屆生的第一份工作,是對人生產生影響的一次重要決策。今天,5位通過校招進入大廠的互聯網人,向我們分享了他們的經驗和感受。

關於如何進入大廠,他們中,有人瘋狂刷題,像備戰高考一樣準備校招;有人選擇提前實習,通過內部答辯轉正;有人2個月海投60多份簡歷,最終拿到了5個offer。至於選擇大廠的原因,有人看中大平臺、成長快,有人則直接盯上大廠的高薪。

對應屆生來說,做充足的準備,練好基本功,是進入大廠的第一步。以下,是他們的故事,供參考。

會計專業做產品經理,想進大廠就早做準備、大膽嘗試

Emma | 23歲 2022屆校招生 產品經理

我是2022屆的畢業生,去年秋招上岸阿里的產品崗。

我準備得比較早。去年的這個時候,我認識幾個學姐在準備春招,我就跟她們一起投,她們投春招,我投暑期實習。從去年開始,很多大廠暑期實習的HC(名額)就佔了秋招的HC了。所以比較高效的進大廠方法是,在上一屆的春招季(3月)準備當年的暑期實習(7、8月),實習一段時間之後會有答辯,通過後就可以直接拿秋招的offer。

我去年6月進了阿里實習,待了一兩個月,8月底有一個內部的實習答辯,大多數實習生都順利轉正。不過我也在那個時候參加了秋招,還是想多看看機會。算下來中小廠加在一起拿到了七八個offer,大廠有美團、騰訊和阿里。我最後還是選擇了阿里,薪資屬於正常水平,同期們也都差不多,我們還調侃說是“批發進廠”。

我覺得校招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覆盤。每一次失敗或者通過,都要回顧總結一下原因。我也是慢慢摸清楚,大廠篩校招簡歷的時候會看關鍵詞。有學歷體現學歷,沒學歷體現大廠實習經驗,沒大廠實習經驗就要體現你曾經做過的項目等等,即使是在中小廠也很加分。

我的專業是會計,實習的時候還有學設計、建築、教育、風景園林的同學在產品崗。

有人會覺得我們屬於跨專業。其實互聯網發展到現在,我沒把它當作一個“行業”,它更像一個“概念”。互聯網+財務、互聯網+教育、互聯網+媒體,做互聯網是需要一些紮實的學科基礎的,而不是單單學所謂的“互聯網”。如果你有財務基礎,就可以做數據相關、人力資源產品相關。

我在實習之後,就開始閱讀、查資料,才把產品這一塊補起來的。我理解產品經理的一個重要的工作內容就是協調開發資源。懂一點開發流程的話,排期上不會被程序員忽悠。當然你不一定要非常懂技術,但是如果在開發資源緊張的情況下,能夠站在程序員立場體恤理解他們的難處,後面的工作協作起來也會更順利。

很想鼓勵雙非的同學們,想進大廠就早做準備,大膽嘗試,不要因學歷而退縮。大廠裏面雙非的佔比也很高,而且同樣是雙非出身的我們也會互幫互助。總之,大廠的工作也只是一份工作,勇敢投出簡歷就好。

雙非且無實習經歷,準備校招像備戰高考

巍巍 | 22歲 2021屆校招生 開發

對於技術崗來說,參加秋招不僅很必要,而且還要儘早準備。我是2020年三四月份就開始準備,不算特別早,技術崗大三就可以開始準備。

大廠的技術面一般是一個筆試+2至3次面試,再加一個HR面試。前期準備主要是刷算法,這是筆試要考的,在牛客網等等平臺上可以刷題,我當時在這上面花了不少功夫。面試主要會問技術方向的相關問題。

我的秋招不算順利,我從8月份開始投簡歷,投了各個大廠然後石沉大海,等收到offer的時候已經是10-12月了,包括網易、有贊和京東。

印象深刻的一次是面三隻松鼠的研發崗,當時我們學校有20人面試,要1個人。我過了4輪技術面,面到最後只剩5個人,覺得自己已經穩了,結果最後一輪面主管時掛了。之後經過了一個禮拜,我才調整好心態。

當時身邊的同學們也都是在日夜刷題準備秋招的狀態裏,像高考一樣。計算機專業應屆生找工作,校招性價比最高。剛從校園裏出來,沒有實戰經驗的計算機學生,是沒辦法在社招裏跟那些從大中小廠出來的技術人員競爭的。

校招的機會對於應屆生來說算是很好的。比如我進了京東之後才知道,京東的社招要求很高,學歷要雙一流,經驗要大廠出身。但校招就沒那麼多要求,我就是雙非本科畢業。

對於以進大廠爲目標的同學們,多收集幾個offer可以拿來談薪資。我男朋友當時面試快手的時候,先是給了一個普通offer,後面他談薪時說自己還有百度小米的offer,HR給他從原來的25k加到了29k。我沒說,最後拿的就是普通offer。

工作半年了,我確實成長了很多。一方面是會接觸到很多大神,他們也很愛幫助晚輩,公司也會提供很多培訓,從技術到團隊協作,一直沒有放棄培養我們。另一方面,大廠能夠接觸的技術廣度更大,比如小廠的流量可能只有幾千、幾萬,但我們的流量有幾億,用到的工具也比較前沿專業,這也會給新人打開眼界。

大廠作爲應屆生的第一份工作,好在是一個大平臺,相比同齡人更有競爭力。不好的地方是現在互聯網的環境比較迷茫,裁員很嚴重,一不小心被裁掉的可能就是應屆生。不過如果回到去年,我還是會選擇進大廠,在這裏學到的知識和技能是不會騙人的。

大廠招聘的崗位變少,這屆校招競爭更激烈

Lily | 25歲 2022屆校招生 運營

我選擇大廠的原因很簡單,平臺大、工資高、福利待遇都比較好,有大廠背景也方便日後跳槽。再者,我學的是傳媒專業,現在影視寒冬,大廠給的薪資待遇遠大於影視行業。綜合下來,進大廠的確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我的求職策略是,只要是互聯網大廠的市場、運營崗都投。去年秋招時,我已經拿到一家大廠的運營崗offer。當時我是一邊實習,一邊秋招,而且現在都是視頻面試,整個過程非常曲折。

在第一面中,正好實習公司的同事瘋狂給我打電話,好不容易等到面試討論尾聲,趁着面試官向其他人提問時,我趕緊抽空回實習公司的消息。沒想到,在他已經問了兩個問題時,突然又向我提問,但我根本沒聽見,最後我還問面試官提了哪個問題。第二輪面試時,遇到網絡不好,還聽不到對方說話,整個面試體驗也很不好。

好在面試結果是好的,這個部門去年一整年都沒有招人,我順利拿到了offer。而且他們比其他大廠給的薪資要高一點,福利待遇也超過我的預期。我還在關注今年的春招,不過基本已經確定去這家公司了。

從我的經驗來看,今年校招還有幾個發現。

最大的感受是,這屆校招競爭很激烈,幾乎是1:120的錄取比率。而且我是文科生,能選的非技術崗有限,我瞭解到一些拿到技術崗的朋友,手上可以同時拿好幾個offer,而且給的薪資普遍比非技術崗高。

當然,競爭激烈的一個最直接的原因是大廠招聘的崗位變少了。我觀察,很多崗位雖然掛出來,但是實際上並不招人,甚至整個事業部都不招人。一開始,我投了一家自己很有意向的大廠視頻部門,面試完卻沒選上。通過一些內部消息瞭解到,他們整個部門都不招人,連實習生都沒能轉正留下。還有的儘管已經通過面試,也不一定評估通過,可能突然收縮了名額。這些不穩定因素,給我們或多或少帶來了一些壓力。

我也發現,不管去互聯網公司還是影視傳媒公司,比如說,正常面試十個人,基本上九個人都是研究生,有的求職者甚至是清華北大人大這類學校,還是讓我有點意外。

我發現,像傳媒類的招聘,如果面試者們實力相當,公司會更加青睞男生。我之前面試的一家影視公司,一輪面試有16-20人,只有兩個男生。最後,是那兩個男生留了下來,但我並不覺得他們面試中表現突出。當然,這只是我個人觀察。

總的來說,對於應屆生,如果自己有明確的理想,就衝着理想的行業去。如果更傾向賺錢,進大廠,特別是技術崗,薪資待遇還是不錯的。

進大廠不是最心儀的選擇,但我還是去了

清湖一隻鵝 | 25歲 2022屆校招生 法務

我是2022年的應屆畢業生,985大學本碩,專業是法學。最近找到了一份大廠的工作,順利簽下三方。

法學這個專業,一般有三個出路,去企業做法務、去律所、考公。一開始我也不明確,實習時穿梭在不同類型的公司裏,到找工作的階段,明確了去企業做法務的想法。

我能選擇的不多。在律所工作薪酬上限高,未來能有機會成爲合夥人。但會比大廠996還要累,可以讓你24小時待命,連續出差兩個月,一個星期飛四個城市。去大廠反而相對要輕鬆,可以嘗試在律所做不了的一些業務,但這就只是一個職能崗,成長路徑不夠明確,會有職業迷茫,對我們專業的吸引力,其實不算大。

找工作的過程裏,我能明顯感覺到現在的就業壓力。我2015年的師哥師姐,本科畢業找到的工作,和我們現在碩士畢業能找到的差不多。當時大家都不想去的某大廠,現在已經不好進了。這個專業學歷內卷得厲害,我所實習、面試的企業,很多已經很難見到本科生了。

我們班靠校招上岸的同學也很少,29人裏目前上岸的包括我在內就兩個。有一些同學在準備考公務員,但總的來說,現在至少一半的同學還沒有明確着落。

一番經歷下來,我覺得找工作很玄學。我拿到offer這家大廠,要拿下也不容易。流程涉及簡歷初篩、性格測試、兩輪主管面試幾步。身邊有一些朋友,我覺得簡歷很契合,但簡歷都沒有過,甚至還有北京法學名校本碩畢業生被刷掉的。在性格測試環節,很多選擇我覺得可能和官方想要的答案應該不一樣,但我覺得如果不按自己的喜好答,工作可能也沒那麼合適,但沒想到也順利過了。

在面試的時候,兩輪下來順利通過,到第三面,領導全程只是在問一些興趣愛好,好像是在瞭解我這個人,可能是在看我這個人契不契合,不像其他同學被問了很多專業問題。

找工作的過程裏,能感受到這個專業作爲女性的就業壓力。我纔剛畢業,年紀不大,好幾次面試就被問,你有男朋友嗎?你什麼時候結婚?但這家大廠,全程都沒有問這類問題。

過程順利,但現在這份工作,對我來說,也不能說特別滿意,就是一個選擇。畢竟對我們專業來說,在大廠成長路徑不明確。

對於大學生畢業要不要進大廠,我也諮詢過師哥,他給我的建議是,如果你有更好的選擇就去,如果沒有,這也算是不差的選擇。對於未來要就業的師弟師妹們,我現在也是這樣的看法。

錯過了秋招,春招PK掉海歸碩士進了大廠

張嘉 | 24歲 2021屆校招生 某大廠市場營銷

我去年本科畢業,通過春招進了一家互聯網大廠做市場營銷。大四上學期時,我在一家頭部在線教育公司實習,原本以爲可以直接通過實習轉正,但到實習期結束時卻被告知沒有轉正機會。

突然工作沒了着落,去年的春節假期我過得十分痛苦。迷茫無措的我,在家就開始瘋狂找工作,公衆號、公司官網、招聘網站……各個渠道的招聘信息都不落下,海投簡歷。

一開始,只想着趕緊進入面試狀態,拿到offer,只要是跟之前實習工作內容相關的崗位,我都會投簡歷。2月末起,不到半個月,僅在一家招聘平臺,我就投出去了60多份簡歷。

也是瘋狂投了半個月,我才醒悟,海投非常浪費時間。所以,我又重新審視了自己的能力和興趣,定下了市場營銷這個方向。這之後,我就把目光鎖定在大廠相關崗位和市場營銷領域的頭部公司上,針對性地投簡歷。

兩個多月,我總共拿到了5個offer,還有一些面試練手的小公司,就不算在內了。這5個offer中,有1家是大廠,2個是在線教育頭部公司,還有2個是市場營銷領域內的知名公司。

單從待遇來看,大廠的總包比其他公司都高。而在線教育行業的運營工作,本來我也不喜歡,到畢業後更是慶幸沒有去,要不然在行業動盪下,畢業即失業。所以,毫無疑問,我選擇大廠。

拿到這個大廠offer,有能力的原因,也有一定運氣成分。

我開始找工作時,大廠開放的相關崗位,已經不多了。我投出的簡歷大多沒有迴音,只有入職的這家,進了面試。

在和我一起參加羣面的人當中,我的雙非本科學歷,是墊底的,其他人基本都是海歸碩士。但是面試官提前給到的面試話題,我提前一天好好做了準備,還專門查了這家大廠的發展史,所以羣面時,也收到了面試官一些正面反饋。

等正式入職後,我更是倍感大廠人才濟濟。參加公司的新人培訓時,同事要麼是學歷非常高,要麼就是在這家大廠實習了很多年,甚至有人實習了兩年半。我這個崗位急於招人,總監對學歷卡得沒那麼死,而且我面試表現還不錯,最後才能拿到offer。

大廠確實節奏很快。我入職之後,基本都是在8點半之後才下班。但新人本來就需要快速學習成長,而且外界變化確實快,如果不加班,就只能被現實甩下。

至於未來規劃,我在目前的崗位上有大半年了,基本熟悉這個崗位內容後,我可能會關注內部轉崗的機會,多嘗試一些新的崗位,還沒想過離開大廠。

我覺得,大學生一畢業最好還是能進大廠歷練歷練。現在很多人都不再看好互聯網大廠的發展,但我覺得,即使增速放緩,但大廠的體量在這兒,短期內依然是不錯的選擇。而且,大廠在工作流程、管理體系等方面更加完善,個人成長起來也能更快。

*題圖來源於視覺中國,文中配圖來源於pexels。應受訪者要求,文中Emma、巍巍、清湖一隻鵝、Lily、張嘉爲化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