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海伦市向秋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高向秋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谈到,第五年履职,她带上两会的议案除了继续关注黑龙江地区的大豆产业,也关注到黑龙江蔬菜生产。她建议,进一步加强黑龙江蔬菜基地建设,并加大政策补贴,在适应国家“菜篮子工程”要求的同时,对于大豆以及玉米等粮食的生产也有积极意义。

加大补贴 蔬菜种植也能助力粮食增产

在家乡,高向秋是远近闻名的“辣椒女王”。她种植辣椒超过20年,从事各类蔬菜产销超过15年,在今年,高向秋的农业合作社种植面积超过14000亩,还带动当地种植户引导种植超60000亩蔬菜。

经过走访和调研,在今年的两会议案中,高向秋谈道,经历蔬菜种植的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历程是大势所趋。“但在基层调研和征求群众意见中,我们感到农户蔬菜规模化种植的积极性并不高,大多数农户以满足自需为主。”她提到,国家在全面激发“十四五”期间“菜篮子工程”优势上,在助推大型蔬菜基地建设及国家政策补贴力度上,还有许多瓶颈需要进一步研究和破解。

高向秋指出,现阶段,黑龙江蔬菜种植的季节性强,蔬菜种植成本高,同时由于没有任何补贴,农民蔬菜种植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保障,蔬菜种植风险较大,受自然灾害影响大,农业保险仍然缺位。

她在议案中建议,要继续强化蔬菜规模化种植基地建设,建立并实施蔬菜规模种植和政策补贴力度,还需建立蔬菜规模种植应对风险补偿机制。

高向秋告诉新京报记者,提高农户对于蔬菜种植的积极性,对于大豆、粮食的生产也有积极意义。“蔬菜与大豆或玉米轮作,倒茬,有益于大豆和玉米的增产。对于种植户而言,也将产生更高的效益。”

提高补贴 推动产业链向下游延伸

“黑龙江蔬菜的品质没的说,而且是反季节的蔬菜,很多都出口至韩国、日本、欧洲等地。”高向秋进一步谈到,这些蔬菜多被由黑龙江运往山东青岛、临沂等地,经过加工后出口至国外,可与经手蔬菜的山东企业、加工方相比,黑龙江的种植户收入并不算多。“对种植户来说,举个例子,一亩地辣椒能挣3000元钱,但后期加工企业的利润则会翻倍。”

在履职期间,高向秋也曾走访很多黑龙江大豆领域的龙头企业,她了解到尽管黑龙江是生产大豆的第一大省、海伦市是黑龙江最重要的大豆产区,但很多企业仍以原料输出为主,二产加工仍处于初加工阶段。

在高向秋看来,某种角度上,无论是蔬菜还是大豆,产业发展仍处于无法延伸下游生产链的瓶颈期。“按照总书记要求做好做活‘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文章,产业振兴必须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向产加销三产融合强省转变,从根本上提高农民收入,推动乡村振兴。亟须国家给予项目支持。”

高向秋也提到,无论大豆还是蔬菜,都应加大发展精深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对内,扶持现有加工企业,在融资和引进深加工技术、设备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盘活存量。对外,通过扶持本土企业发展,拉动招商引资,在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和同质化恶性竞争的前提下,精准招商,壮大精深加工群体,实现原产地就地加工转化,提升价值链。

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