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資本湧入新藥研發!全國人大代表李燕:設好“紅綠燈”,支持源頭創新

近年,醫藥製造業發展迅猛。數據顯示,2021年國內醫藥製造業的營業收入超過2.9萬億元,較上年同比增長20.1%。我國是當之無愧的“醫藥製造大國”,但距離“醫藥製造強國”仍有提升空間。

爲推動由“醫藥製造大國”向“醫藥製造強國”轉變,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齊魯製藥集團總裁李燕提出《關於大力支持民族醫藥產業創新升級發展的幾點建議》。

李燕指出,目前我國醫藥製造業集中度仍然較低,產品結構升級任務緊迫,創新能力尤其是原始創新能力不足,高質量創新成果少,仍處於追隨、追趕美國等先進國家的階段。

李燕表示,培育醫藥產業成爲國民經濟支柱產業,進一步明確醫藥產業的戰略地位,建立完整的政策支持體系,採取切實措施支持民族醫藥企業創新、升級、發展。她認爲要抓好醫藥產業規劃落地實施,並建議組建醫藥產業創新“國家隊”,集中國內藥物創新優勢科研力量,在不同主攻方向推動中國藥物創新研發提速增效,並參與國際醫藥產業競爭。

此外,需進一步優化產學研一體化機制,加速基礎研究成果轉化,助力原始創新。“儘管現有法律法規大力倡導校企合作,推動基礎研究成果早日產業化。但在實施過程中,部分高校特別是重點高校,存在高校原始創新項目與企業合作成功率較低的現實情況。”李燕表示。

基礎研究轉化週期長、成功率低、風險大,一直以來都被視作是制約國內醫藥創新發展的主要瓶頸。在參考美國等國家的做法,並結合我國院校合作的現狀後,李燕建議,強化同創共享的合作理念和機制,引導校企雙方真正建立同創共享的合作理念和機制,並根據國家制定鼓勵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相關政策,切實處理好高校與企業的合作研發和知識產權之間的矛盾,處理好成果研發、轉化和成果推廣之間的利益分配關係。

此外,還可以將成果轉化納入新一輪高校職稱認定評審條件,打破項目合作決定權只在高校成果轉化處的現狀。“項目合作後,建議學校主要實行監督管理職能,對於最終實現的科技成果轉讓收益,研發團隊所得比例建議不低於70%,從而有效調動科研團隊的研發積極性。”她補充道。

此外,在面對創新藥研發日益全球化,大量資本湧入新藥研發領域等環境下產生的問題時,李燕也給出了針對性的建議,包括持續優化持有人制度,建議給資本設好“紅綠燈”,引導資本瞄向以臨牀價值爲導向的藥物研發。

Wind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製藥、生物科技與生命科學類投融資累計僅397.82億元,2018年,這一數字迅速攀至1180.87億元,同比增長196.8%。此後三年陸續爲1005.29億元、742.86億元、451.57億元。

大量資本湧入新藥研發領域,“創新研發逐漸進入無序競爭狀態,尤其創新藥臨牀試驗深陷同質化內卷,創新研發出現‘拔苗式’助長。”李燕指出,“資本的本質是逐利,而藥物研發典型的特點是週期長,兩者之間的矛盾,將會遏制或者扼殺真正的創新研發,長遠來看不利於我國藥物研發的良性發展。”

李燕認爲,應當給資本設好“紅綠燈”,配好“剎車”再上路,引導資本匯聚以臨牀價值爲導向的藥物研發,更多地支持源頭創新,避免一味追逐利潤的短期行爲,迴歸創新研發本質,助力我國藥物創新研發的可持續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