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我國經濟保持恢復發展,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14萬億元,增長8.1%,“十四五”實現良好開局。成績得來殊爲不易,但同時經濟還處在突發疫情等嚴重衝擊後的恢復發展過程中,國內外形勢又出現很多新變化,保持經濟平穩運行難度加大。2022年,宏觀經濟大盤要如何穩?金融在支持高質量發展中要發揮怎樣的作用?基於當前經濟金融形勢,如何更有效地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圍繞這些問題,《金融時報》記者採訪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主任、原中國銀監會主席尚福林。

《金融時報》記者:2021年,中國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十四五”實現了良好開局。您認爲,今年穩定宏觀經濟大盤應從何處着手?

尚福林:穩增長關鍵要穩預期。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衝擊,我國經濟率先恢復,在應對風險挑戰的實踐中充分展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展現了中國經濟的強大修復能力和旺盛生機活力,展現了經濟潛力足、韌性強、迴旋空間大的特點。當前,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支撐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有利因素和條件仍然不少,依然處於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留有足夠的政策空間和充足的政策工具儲備。

穩預期要先穩宏觀環境。要採取有利於經濟穩定的政策措施,加大跨週期和逆週期調節。在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的同時,加強與產業、環保等政策統籌協調。做好政策出臺前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評估,充分考慮政策銜接和疊加效應,讓政策實施效果更加精準。

穩預期關鍵是要穩市場主體預期。要繼續加大對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科技創新企業等重點羣體的支持,暢通財政、金融政策直達機制,實施減費降稅,降低企業負擔。加大對製造業紓困發展支持力度,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企業科技創新,增強發展內生動力,夯實微觀基礎。同時,繼續優化營商環境,保持宏觀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保障公平競爭,提振市場信心。

穩預期要依靠創新驅動。穩增長不能走依靠粗放式手段的老路,要圍繞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謀篇佈局。長遠看,經濟社會綠色轉型和高質量發展將進一步有機融合,有利於塑造我國參與國際競爭的新優勢。另外,隨着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加速迭代革新,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勢必將形成更多新的增長點、增長極。

《金融時報》記者:近年來,金融支持實體經濟不斷提質增效,在量及結構上均有明顯改善。您認爲,下一階段金融應如何更有效支持實體經濟,助力走好走穩高質量發展之路?

尚福林:當前,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峻和不確定。金融業應當把服務實體經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堅持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提高供給質量水平,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

一是繼續優化金融體系結構。大力發展資本市場,提高直接融資比例,優化融資結構,增加資本供給,發揮資本市場在長期投資和高新技術、關鍵領域創新活動中的優勢作用。深化中小銀行改革,推動中小銀行公司治理與業務發展良性循環,促進金融資源有效配置和經濟結構調整。用改革的辦法調動社會投資積極性,發揮好國內巨大市場優勢、釋放內需潛力。

二是加大對薄弱環節和重點領域金融支持。圍繞“十四五”規劃重點領域和重大項目提供融資保障。促進中小微企業融資增量、擴面、降價。加大對先進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金融支持力度,爲科技創新提供針對性強的金融服務。發展綠色金融,提升金融服務鄉村振興質效。

三是以金融創新更好服務科技創新。進一步樹立以客戶爲中心的理念,充分發揮不同類型機構優勢,對接不同發展階段融資需求。結合企業發展階段特點、金融需求和風險特徵,探索投貸聯動等業務模式和金融產品,提供綜合化、專業化、差異化的金融服務。

四是構建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完善市場約束和懲戒機制。發揮政策性融資擔保公司的撬動作用,以擔保增信、風險補償等形式提高企業融資獲得率。利用數字技術加強信用信息歸集和共享,夯實市場信用基礎。

《金融時報》記者:疫情發生以來,全球經濟金融市場出現了一些新變化。基於當前的經濟金融形勢,該如何更有效地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尚福林:黨的十八大以來,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攻堅戰取得了重要階段性成果,金融風險由發散轉向趨於收斂,不良資產處置力度不斷加大,一批中小金融機構風險得以化解,影子銀行規模持續壓降,互聯網金融領域業務得到規範。

“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實現動能轉換、結構優化、提質增效等目標面臨諸多挑戰,金融風險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特徵,對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定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穩妥處置金融風險。抓住重點,分類施策,精準拆彈,妥善應對疫情影響下不良資產反彈。持續整治高風險業務,有序推進高風險機構處置,拆解高風險影子銀行,嚴防資金“脫實向虛”。二是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改革推進金融機構自身化險,持續提升金融服務質效,增強微觀主體活力。推動金融結構同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降低實體經濟成本,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三是加強金融領域法治建設,完善長效機制。嚴厲打擊違法違規金融活動,堅持金融業務持牌經營規則。改善地方信用環境和金融生態,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金融時報》記者:伴隨着數字經濟快速發展,金融領域的數字化變革也在加速,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問題。金融機構在進行數字化轉型時應當把握怎樣的原則和尺度?如何應對數字化給金融體系帶來的風險和挑戰?

尚福林:在數字經濟的發展中,我國金融業一直是積極實踐者和受益者。金融科技從模擬手工到人工智能,從提高效率的手段到如今深度參與生產、創造價值,不斷迭代進步。未來金融數字化轉型步伐還將加快,將在調整優化金融體系結構、強化金融服務功能中發揮更大作用。

同時,數字化趨勢使金融機構、科技企業和金融市場基礎設施間的聯繫更加緊密,增加了金融體系關聯性和金融系統的順週期性。金融與數字技術融合發展在催生出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的同時,也必然會不斷面臨新問題,有一些是過去從未遇到過的,需要認真分析研究。特別是要認識到,在數字化轉型中,金融同實體經濟共生共榮的基本關係沒有改變,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基本要求沒有改變,金融要始終注重防範和化解風險的行業基本特徵沒有改變。要妥善應對數字化給金融體系帶來的風險和挑戰。

一是堅持服務實體經濟的定位。積極順應數字經濟發展趨勢,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利用數字技術加快與各類新消費業態融合,拓展金融科技在普惠金融領域應用,藉助科技手段降低金融服務的物理、時間、經營成本。

二是堅持金融行業的基本規律。築牢金融與科技風險“防火牆”,強化金融科技創新行爲監管。根據不同類型特點,制定與經營特點相匹配、與風險管理能力相適應的數字化轉型戰略。既要防範傳統業務數字化可能帶來的風險,也要防範利用數字技術創新金融業務的風險。

三是夯實信息科技基礎。關注數據標準與數據安全,提升數據治理水平。增強數據挖掘能力,提升數據可得性、便捷性、通用性。同時,做好數據治理和數據安全保護工作,防範信息過度收集、濫用和泄露等社會問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