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解放軍報

太空浩瀚,斗轉星移;四季更替,草木枯榮。從古至今,人們都能清晰感知到時間的流逝。

爲了準確計量時間,隨着時代發展,時間計量工具在不斷更新換代,從日晷、沙漏、水鍾,到機械鐘、石英鐘,再到原子鐘,精確度越來越高。如果說日晷、沙漏、水鍾是“魯班尺”,那麼機械鐘、石英鐘就是“捲尺”,原子鐘則是“千分尺”。

原子鐘的“前世今生”

20世紀30年代,科學家在研究原子和原子核的基本特性時發現,原子的振盪頻率準確性非常高,從而產生了利用原子的振盪頻率來製作時鐘的想法。1948年,美國國家標準局利用氨分子的吸收譜線,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臺原子鐘。但受多普勒效應影響,振盪器譜線太寬,其精確度並不比石英鐘高。爲此,美國物理學家拉姆齊在1949年提出分離振盪場的方法,大大提高了精確度。

1955年,英國皇家物理實驗室用銫元素唯一的穩定同位素銫-133原子,成功研製出第一臺銫束原子鐘,開創了實用型原子鐘的新紀元。到20世紀末,科學家們對原子鐘的使用條件進行嚴格規定,並通過使用激光冷卻和原子俘獲及更精密的激光光譜等技術,大幅提高了原子鐘的精確度。

進入21世紀,科學家們不但在原子鐘的準確度方面追求極致,還在原子鐘的微型化和節能化方面狠下功夫。這使新一代原子鐘實現了芯片級躍升,能耗也大大降低,從而在穩定性和精密性方面得到極大優化,並進入商業化推廣階段。

原子鐘一般運用在對時間精確度要求比較高的系統上。比如衛星導航系統,它主要利用測量時間來測距,最後達到導航定位的目的。時間測量,則主要依賴於衛星和地面站放置的原子鐘。原子鐘如同衛星導航系統的“心臟”,其精準與否直接影響衛星定位、測速和授時精度。

衛星上常用的銣原子鐘,可做到幾十萬年只差一秒。即使如此之高的時間精度,也會讓衛星導航系統產生數米的定位誤差。據測算,目前精度最高的原子鐘——光鍾,運行300億年誤差只有一秒。如果技術條件允許,將光鍾放到衛星上用於導航,即使你去火星“旅遊”,拿着手機導航,定位誤差也不會超過1米。

隨着科技發展,我們對時間精確度要求越來越高。比如在衛星導航系統中,1秒的時間誤差會導致30萬公里的位置誤差。假如未來某一天可在星際間穿越,哪怕是萬分之一秒的誤差,都會上演“星際迷航”。因此,創新發展原子鐘永無止境。

原子鐘的工作原理

原子由中心的原子核及在覈外沿特定軌道運行的電子組成。每個電子都有屬於自己固定的飛行軌道,當最外層電子從一個軌道跳變到另一個軌道時,能量就會發生改變,需要吸收或釋放電磁波。這個電磁波有一個確定的頻率,而且非常穩定。根據現在電子錶原理,只要我們掌握了某種原子超精細能級之間所對應的電磁振盪頻率,就可用來精確計時了。所以,科學家用原子作節拍器,保持時間的高精度。

如何利用這個穩定的電磁波作爲時間計量的鐘?科研工作者們針對不同原子,研究出了不同對策。對於導航衛星上裝載的銣原子鐘,首先將銣原子團“囚禁”在一個密閉的真空氣室裏,並用波長780納米的光照射它,銣原子的最外層電子吸收光場的能量,跳變到另一個軌道,並自輻射到第三個軌道。當所有銣原子都完成這一步驟後,便不再吸收光子,也無法觀察到原子自發輻射產生的熒光了。之後,再用一個6.8吉赫茲的微波去照射這羣原子,讓第三個軌道的電子重新回到第一個軌道。這時,可觀察到銣原子重新吸收780納米的光子,並自發輻射出熒光。利用觀察到的熒光強弱,反饋回去糾正微波信號,就可得到高度穩定的微波頻率。這就是銣原子鐘的工作原理。

地面上常用於時間保持的銫原子鐘,則完全採用不同策略。原子外層電子如果處在不同軌道,就會具有不同的磁矩,在非均勻磁場中,將會受到不同大小的磁力。先將銫原子加熱成氣體,並讓其穿過一個小孔變成銫原子束,然後再穿過一塊特定的磁鐵,處於不同軌道的原子就會發生不同角度的偏轉。這時,用一束9.2吉赫茲的微波去照射這些原子,讓某一特定角度偏轉的原子實現軌道跳變,最後再通過一個特定方向的磁鐵,讓發生跳變的這一部分原子剛好穿過另外一個小孔,並用傳感器去探測這一部分原子的數目,將其轉換成電信號,反饋回去控制微波源的頻率,得到穩定頻率的微波信號。

有了這些穩定頻率的微波信號後,人們可通過電磁學手段,將其轉變成標準頻率,供科研、通信、工業等領域使用。也可利用電磁學手段,將這個頻率信號轉換成一系列間隔爲一秒的脈衝信號,進而變爲我們熟悉的時間信號“時、分、秒”進行輸出。這樣,我們就擁有了一臺原子鐘。

隨着激光等技術手段的不斷成熟,除了傳統的銣鍾、氫鍾、銫鐘之外,還湧現出離子鍾、冷原子噴泉鍾、光鍾等新型原子鐘,精確度指標也在不斷刷新。目前,最好的光鍾精確度指標已進入10~19量級。

無處不在的原子鐘

聽起來高深莫測的原子鐘,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已融入我們的生活中。

除了定位導航外,原子鐘還被應用到全世界的時間保持和授時服務上。比如,我們所熟知的北京時間,就是全世界150多臺原子鐘共同守時並加權平均後的結果。各種物理學常數的測定,還有電力系統、通信系統,也都離不開高精度的原子鐘。否則,電網調節時間出現偏差,可能會導致電機故障;各地交通體系時間有差異,可能會造成交通事故。

如今,電信公司以數據包的形式來傳輸語音,這使他們能在同一時間通過電話線傳輸大量語音。當你給另一個城市的人打電話時,你的語音會被分解並在兩端計算機之間傳輸。一個對話與另一個對話之間會來回往復,每秒鐘可達數千次。然而,要實現這一切,兩臺計算機必須保持完美同步,不然通話就會變得很混亂,聽起來像是胡言亂語。這就是現在電信公司都配有原子鐘的原因——計算機之間時刻保持完全同步。

電影裏,大戰前夕,指揮員們總會表情嚴肅地湊到一起,伸出手腕對錶,以便統一行動。但在現代戰爭中,各個作戰系統“對錶”,就得依靠原子鐘。

隨着現代戰爭發展,精準的時間系統成爲網絡戰的關鍵,時頻體系是一個國家的國防基礎。而原子鐘作爲目前世界上最準確的時間獲得和測量工具,屬於一個國家的戰略資源,尖端武器、航天系統、導彈與火箭的發射及跟蹤,都離不開它。比如要想提高制導武器命中率,就必須提高計時的精確度。否則,就會出現“差之毫釐,謬以千里”的後果。可以說,離開了高精度的時間計量,目前絕大多數的精確制導武器將會形同虛設。

在聯合作戰方面,未來無人作戰系統或空天一體化作戰網絡中,所有作戰設備都需要高精度時間同步。衛星、飛機、導彈、地面雷達、艦船等裝備,都需要一個高精度本地時鐘——原子鐘,並通過電磁波或光纖實現時間同步。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探測、預警和打擊精度,同時提高聯合作戰效率。

未來的深空探測、太空戰等,都離不開遠距離定位導航,這也將對原子鐘的指標提出更高要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