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62只主動權益基金年內業績全線盡墨,這家千億基金公司怎麼了? | 基金衝擊波

截至3月16日,長城基金旗下62只可統計今年以來淨值增長率的主動權益類基金年內業績全線盡墨,其中有46只淨值下跌超15%。

《投資時報》研究員  齊文健

開年以來,在權益市場劇烈震盪的背景下,主動權益類基金交出了怎樣的“成績單”?

按照今年以來基金淨值跌幅由高至低排名,標點財經研究院聯合《投資時報》推出了《基金跌幅榜》。結果顯示,截至3月16日,長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稱長城基金)旗下共有62只可統計今年以來淨值增長率的主動權益類基金(各類份額分開計算),這62只基金年內業績全部告負,其中46只基金年內淨值跌幅超過15%。

具體來看,表現最差的是長城久祥,收益率爲-28.61%;緊隨其後的是長城港股通價值精選多策略,收益率爲-24.04%;此外,長城久源C今年以來收益率爲-23.29%,長城久源A、長城久恆今年以來收益率分別爲-23.2%、-22.75%。

《投資時報》研究員梳理數據發現,在上述62只年內業績飄綠的主動權益類基金中,不乏投資老將所管的產品。

譬如,作爲長城基金內部培養的基金經理,楊建華的基金經理任職年限已有17.83年,在該公司基金經理團隊中排名第一。當下,楊建華單獨管理着長城價值優選、長城核心優勢、長城品牌優選等6只主動權益類基金(各類份額合併計算),這些基金今年以來 “全軍覆沒”,淨值下跌皆超過7%。

業績表現不佳的同時,部分主動權益類基金規模也受到影響。截至去年四季度末,長城基金旗下有21只產品規模不足2億元(各類份額合併計算),其中12只爲主動權益類基金。在這12只基金中,長城久潤、長城久祥、長城久益靈活配置A/C的規模不足5000萬元,面臨清盤風險。

截至去年四季度末,長城基金管理規模爲2068.61億元,在149家基金公司中排第32名。其中貨幣型基金規模爲1071.87億元,撐起了該公司管理規模的半壁江山。

相對於貨幣型基金規模的“豪橫”,長城基金旗下權益類基金規模則比較疲軟,截至去年四季度末合計爲452.13億元。

或爲改善權益類基金規模不理想的現狀,該公司頻繁成立新基金。自2021年以來,該公司先後成立了21只基金,其中權益類基金有9只。

除此之外,近年來長城基金高管層面也有更迭。

1月13日,長城基金髮布高級管理人員變更公告稱,公司副總經理瀋陽因個人原因離任,並未轉任公司其他工作崗位,離任日期爲1月11日。去年7月,副總經理趙建興因個人原因離任,並在一個月後出任興銀基金總經理。

2020年6月,原總經理熊科金、原副總彭洪波都因任期屆滿離任,彼時總經理一職由董事長王軍代理。同年7月,邱春楊履新公司總經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