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始終處在高光時刻,李小加就是。從鑽井工人到新聞記者,投資銀行家,再到港交所行政總裁,滴灌通集團創始人及主席,李小加的人生經歷堪稱傳奇。

再次站在聚光燈下,李小加對於國際國內的熱點問題、爭議的話題,並不迴避,也不隨波逐流,卸任港交所行政總裁的李小加,依然憑藉超前的思維和個人魅力征服公衆。從港交所時期的改革者,到連接中國小微企業和全球資本的追夢人,他始終前行,敢於喫“螃蟹”。

如何看待近期國際期貨市場的變化,以及滴灌通想要怎樣解決傳統金融市場“失靈”的小微融資問題。李小加接受了證券時報記者的專訪,暢談他的收穫與思考。

LME有權力在市場危機時作出必要干預

證券時報記者:近期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和合約之間的話題頻頻引發市場關注,近日,LME將鎳交易日漲跌幅上限提高至8%,第二次暫停了鎳市場交易,啓動審查程序,審查此前倫鎳市場交易行爲中的惡意行爲,您如何評價LME的這一系列動作?

李小加:我已經從港交所退休一年有餘,人已不在局中。上週分享過一些觀察,主要是因爲市場突變,信息混亂,LME又集中精力在歐洲時段處理危機,無暇顧及亞洲市場的公衆關注。到今天,這件事雖然還在演變之中,但已進入較常規的市場管控階段,LME也一直在官宣公告。作爲外人,我已沒有更多有價值的觀點可分享,也不應在LME正在推動的具體監管問題上妄評。如一定要我再說些什麼,我就簡單重申幾個觀點:

第一,LME是一個公平,開放,完全國際化的全球大宗商品市場,它有完備的監管和風控體系;第二,LME是一個大戶交易的市場,高度注重效率和其會員的經濟效益,但它有足夠的監管權力與手段,在市場危機出現時,做出必要的,非常規的市場干預;第三,由於LME具有巨大的現貨特徵,它的不少風控措施不是前置的,嵌入式的,和頻繁干預式的。既然參與者都是全球大型機構,LME需要讓“馬”跑到快,不能讓馬總是上着“繮“。但我相信LME手中有“繮”,可在馬跑野之前及時套住。至於在這場風波中,誰輸,誰贏,誰該輸,誰該贏,我完全沒有立場,一切均在進行中。

建議在香港建立新型債券市場

證券時報記者:隨着跨境資本流動的頻繁,離岸市場逐漸成爲中國企業重要的融資渠道之一,中資美元債市場規模較大,去年以來波動不小,您今年在兩會期間提交了《關於在香港創建新型債券市場,提升中資海外債市場透明度和交易效率的提案》,主要考慮有哪些?

李小加:在香港籌建一個市場化、高度透明、基於市場參與者自律的新型債券交易市場,同時提供可有效配合監管者需求、信息透明的債券發行登記、託管、交易和清算服務。我建議,相關部門應關注新型債券市場籌備組工作,並給予指導,使得該市場的發展方向契合國家發展戰略。

目前中資海外債存量規模逾9000億美元,儘管和全世界的 OTC市場比起來還是規模很小,但是已經不可忽視。而且中資美元債是一個不斷發展的市場,國內有不少錢想要在境外投資發債。中資美元債市場就有兩個突出的特色,一是高度國際化,二是高度中國化。高度國際化體現在:它是一個美元市場,受美國的貨幣政策的影響很大;它是一個OTC市場,按照國際OTC市場這種大戶間市場的規則運營。

這樣的“二元”市場以前很少見,但它只會越來越大,越來越重要。它的健康發展對中國很重要。

當前的中資美元債佔比中,40-50%是金融機構債,20-30%城投債,剩下的20-30%是房地產債。該市場存在一些諸如發行人發佈信息混亂、二級交易不透明、後續監管手段不足等問題,如果任由這種狀況持續,可能會影響中國的對外金融信用,提高融資成本,制約香港債券市場的健康發展。在此背景下,在香港創建新型債券市場,增加市場透明度和交易效率,既有必要性,也有緊迫性。

新型債券市場的核心要素包括七個方面。一是一個尊重市場傳統、高度組織化的OTC市場,不是以集中交易爲主的傳統交易所;二是統一的登記和一級託管服務,確保信息發佈透明及時;三是交易系統和市場現有系統對接;四是清算服務可以自建或與現有清算機構合作;五是擴大市場參與者範圍,包括做市商、代理商和合資格自營商,爲機構投資者參與交易提供便利,增加債券交易量;六是從中資美元債起步,逐漸擴大到其他亞洲債券,形成新規則下的亞洲債券交易中心;七是領會監管機構對市場的監管訴求,在籌建過程設計到相關規則之中。

這個中資海外債市場完完全全是一個海外市場,後續國內債券南向通等,需要再有政策設計,可以包括美國國債、中資金融債、房地產債等,這都是國際市場上的產品。

可以充分利用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建立一個符合中國經濟邏輯,同時能與美元主導的市場體系接軌的債券市場。爲海外債發行、交易、託管設立市場化的運營標準和責任機構,對於維護和加強中國企業的海外債務融資渠道,加快中國債券市場的國際化進程,具有重大的現實和戰略意義。

創業只爲把國際資本引入中國小微企業

證券時報記者:您去年創業的滴灌通,是一個連接中國小微企業和全球資本的投資平臺,致力於把國際資本精準引入小微企業,爲國際投資者帶來可持續增長、高度分散和高質量的投資回報,請您介紹下創辦滴灌通的初衷?

李小加:我在傳統的金融系統很多年,始終都有一個疑問,爲什麼金融不能完全下沉到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企業很難直接獲得金融的支持,傳統的金融體系在服務中小企業的過程中,很難堅持下去。

後來發現傳統金融模式的DNA是不適應小微企業的融資模式的,在傳統金融中,一個比較重要的基礎運營邏輯就是公司必須足夠大,必須要有門檻。因爲在過往我們任何投資者特別是有廣泛的散戶參與的資本市場的話,你的信息要透明,你的交易要集中,你的風險也要有很好的控制,因爲這畢竟是所有人都要參加的一個市場,那意味着這個公司的透明度是靠什麼解決?是靠很多的中介機構背書、會計師做賬,最後要監管部門批准。這一切都要花很多錢,如果公司很小,你開一個小餐館、開個理髮店,你付不起這樣的基礎成本。所以說過去這樣的一種成本,就是說過去的這種傳統金融,特別是這種市場的話,你很難服務到小微企業,相對來說單位成本太高,不可能有效。

全球也沒找到一個方式方法,可成規模地投資小微企業,小微企業是經濟生活中間最活躍的一部分,但是資本和它是脫節的,我們希望探索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案,尤其是在中國經濟高度數字化的今天,可能可以做出一些嘗試。

中國經濟數字化的普及,解決了小微企業的信息透明化問題。在今天的中國,即便是普普通通的小餐廳、小賣部、理髮店,也大多使用電子化管理軟件和移動支付系統。小微企業多生存於某個生態圈中,每個生態圈都有影響力很大的節點企業。節點企業是資本與小微企業之間最好的橋樑,通過與節點企業合作,可以對小微企業進行篩選,並對資金投放和回收實施管控,同時節點企業可以與投資者共同分享投資回報。

證券時報記者:作爲助力中小微企業融資的平臺,滴灌通的投資模式是什麼樣的?

李小加:滴灌通就是想做這麼一種大的體系,把錢分散式地放出去,又能夠把回報每天、每時刻的分散性地收回來。我們既要幫助小微企業,同時也要幫助投資者賺到錢,並且有很好的收益,這個事情纔有可能長期持續下去。簡單說,我們投資一家門店,和它簽訂一個標準化協議,給他一筆資金,它基於自己的收入按比例給我們分成。從投資屬性上來看,它不是債權投資,門店無需返還本金,也沒有利息概念。它也不是股權投資,我們不是股東,不享受股東權利,也不干涉品牌和門店的正常經營管理。

投資具體的門店之前,我們會和節點企業溝通所有店面的平均數值、回本週期、單店收入、開設新店的基礎投入等信息,意味着節點企業對店面有過第一輪把關和篩選,然後纔會進入下一步合作。根據這些第三方信息和公共信息,加上滴灌通自己的挑選標準,從而進行綜合評估判斷投資哪些門店。

針對不同的投資者,滴灌通設計了不同的產品,會擁有不同的收益。滴灌通和勞動創業者合作,實實在在開一個小店,我們只關注小店的收入,簡簡單單地把每天屬於滴灌通的收入分成拿回來,然後形成一個巨大的底層資產現金流。另一端,我們會把這個現金流設計成各類產品,面向不同的投資者,但支撐這個底層資產的仍然是成千上萬個完完全全分散的小店。

按照傳統金融投資模式,如果是VC和PE,他們投100個企業,即使90個死了,他們也不在乎,只要活下來10個成爲參天大樹,收益可能就漲100倍。我們投的企業當然也可以接受一部分的失敗,但這些小微企業幾乎都不可能長成參天大樹,他們有一個生命週期,也不會去上市。比如說有一些很潮的奶茶店,它的回本週期有可能11個月,但他的生命週期可能只有27個月。而有些小藥店,可能四年才能回本,但是一旦回本以後,這個店還能活十幾年。很多小店的收入雖然很小,但風險也很低,一旦過了爬坡期,收入也是很好的。我們會根據不同業態不同類型的小店,建立不同的投資組合。

實際上就是開小店的“大媽”邏輯,每天就關心幾個數:這家小店投進去多少錢,能回多少錢。同時,這些收入、留存的資金,和小店能活多久相關。

證券時報記者:從創立到現在,這半年多時間裏,滴灌通發展怎麼樣?

李小加:我們有一個”百千萬“計劃。滴灌通今年一季度將達成百家目標,即完成投資100家小店。“百計劃”完成整體業務模式跑通。今年四季度完成“千計劃”,初步完成滴灌通技術體系。2023年我們將開始“萬計劃”的規模上量。

與傳統金融市場不同,滴灌通不是“選股”,我們是“選店”,靠投資一個個的小店,讓一個個勞動創業者,能夠實現共同富裕的夢想, 讓國際投資者享受中國實體經濟活力可以帶來的回報。

責編:王璐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