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若干年,粵港澳大灣區將成爲國際一流灣區。”這是商務部原副部長、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魏建國做出的判斷。在他看來,成爲國際一流灣區,需要在城市羣發展、科技創新以及內地與港澳融合等方面下功夫。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下稱《綱要》)裏提到,“完善城市羣和城鎮發展體系”。對此,魏建國特別強調,大灣區各城市之間要形成互補式發展,這也是大灣區城市羣建設的第一步棋。“現在看來這步棋走得很好。”

未來若干年將成爲國際一流灣區

南方日報:粵港澳大灣區內部,各區域城市經濟發展水平不盡相同。在您看來,大灣區內城市羣應如何發展?

魏建國:未來全球競爭不是單個城市的競爭,而是城市羣的競爭。

城市羣的發展有領頭雁,接下來就是“雁陣式”發展。在粵港澳大灣區,要形成大雁陣帶中雁陣、中雁陣帶小雁陣的發展模式。以香港、廣州、深圳爲領頭雁,帶動東莞、惠州、江門等城市,進而帶動周邊小城鎮發展。

國內乃至國際上的傳統城市羣發展模式,往往是同質性的發展。而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羣有一點恰恰值得重視:城市之間互補性很強。珠三角除廣州、深圳外,其他城市規模都不算大,都有很大發展潛力。建立世界級城市羣,絕對不能像以前那樣形成競爭性、排他性、獨佔鰲頭式的發展,而是互補、錯位發展。

互補性發展是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羣建設的第一步棋。現在看來這步棋走得很好。粵港澳大灣區城市間互補的發展模式,也爲全球所關注。未來若干年,粵港澳大灣區將成爲國際一流灣區。

人才是科技創新的細胞

南方日報:《綱要》對粵港澳大灣區提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戰略定位。在發展過程中,應注意哪些問題?

魏建國:建立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當務之急。深圳的基因是改革,改革就是創新。但是,一方面,這種創新並沒有貫穿整個大灣區;更重要的是,這種創新仍然以國內市場爲主。

所以,我們的創新中心不能是“點”,而是“面”。建立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我們不能理解爲只要有深圳等幾個中心就行了。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應該是整個灣區,所有的城市都包括在內,只不過創新的領域有所不同。

另外,我強調的是“國際”,粵港澳大灣區要成爲全球生產要素的配置中心。作爲全球生產要素的配置中心,需要金融、產業、人才等一系列的支持。

目前全球資金東移,集聚於大灣區,集聚在香港,我們稱之爲創投融合,更多的創新誕生於這一領域。比如說,大數據、雲計算、5G,半導體等新材料、新工藝、生命科學、生命醫學、養老健康等,都會釋放出更多的項目。而這些項目會吸引更多的資金,資金則會帶來更多的人才,人才會帶來更多的創新。

在創投領域,通過金融改革,有序推進金融市場互聯互通。在人才領域,要充分調動科技人才的積極性。人才是科技創新的細胞,把每一個細胞的活力激發起來。

粵港澳大灣區要做全球的“大碼頭”

南方日報:粵港澳大灣區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過程中,應該發揮什麼作用?

魏建國:大灣區要成爲新發展格局中的連接點,要把國內國際多種生產要素“攪動”起來,實現全球生產要素的最佳配置。生產要素攪動的範圍越大,城市競爭力就越強。粵港澳大灣區應該做全球的“大碼頭”。

粵港澳大灣區可以成爲“一帶一路”的交匯點。在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框架下,亞洲會越來越成爲全球最大的生產鏈、供應鏈、消費鏈疊加的區域,也將成爲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這將促成大灣區產業鏈不斷向上下游延伸。

南方日報:實現全球生產要素的最佳配置,大灣區在政策引領上應該做哪些工作?

魏建國:要克服幾個不對稱。首先是克服信息不對稱。特別是國際信息,比如說哪些國家搞政府採購這類的信息。我們政府要出力氣搭平臺,中介機構要做好服務協調,而企業要做好員工培訓。

其次是要克服金融不對稱。如果用滴水灌溉作比喻,它的水應該滴在根系上面。我們的水到底滴到了哪裏?大公司拿到的錢有沒有用在創新上?如果去搞一些其他的產能了,那就不行。另外對於必需的低端製造業,也需要金融扶持。例如口罩,屬於低端製造業,它的科技含量不高,但不能被淘汰。我們同樣要給予金融支持。

第三,體系對接。粵港澳大灣區要打造法治化、市場化和國際化的市場體系,起到示範性作用,引領新發展格局。

大灣區“巨龍”應發揮“龍眼”引領

南方日報:大灣區內社會制度、法律制度不同,分屬於不同關稅區域。如何進一步深化內地與港澳合作,提升大灣區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支撐引領作用?

魏建國:粵港澳大灣區要起到示範作用。相對於長江經濟帶、京津冀等區域,“兩制”也是粵港澳大灣區的特殊優勢。大灣區要成爲港澳與內地融合的先行示範區。

在港澳和內地原有的融合基礎上,如何拓展新的融合?舊的融合模式,是內地出貨,香港作爲中間商、代理商。新的融合是要發揮香港在金融領域的引領帶動作用,促進香港社會經濟發展,也帶動內地金融服務發展。如果把大灣區比作一條將要騰飛的巨龍,那麼香港就是“龍眼”,深圳要做另一隻眼睛,廣州是主要的“身軀”。有了眼睛,身子挺起來,巨龍就舞起來了。

南方日報:內地不少地區出臺了對接大灣區的政策,涉及承接產業轉移、深化產業協作等。您認爲應如何“乘”好大灣區的“東風”?

魏建國:簡單來說就是提高站位,抓住難得機遇,主動對接,積極融入。最重要的是各地從思想上融入,認識到自己應該成爲大灣區的腹地,充分利用好大灣區帶來的發展機遇,享受改革和發展的紅利。

【記者】王詩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