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志偉

見習記者 張  博

慈善信託數量及規模正呈現平穩增長態勢。《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截至3月18日,慈善中國最新數據顯示,目前國內累計備案的慈善信託數量超800單,信託財產總規模突破40億元,光大信託、建信信託、陝國投等信託公司均於今年成功備案相關項目。

業內人士普遍認爲,慈善信託是信託公司迴歸本源的可爲領域,有極大發展空間。近年來,慈善信託展現出強大的創新能力與活力,其覆蓋領域與邊界正不斷拓寬。不過,目前該領域仍存在保障政策不完善、宣傳力度不足等制約因素,亟待解決。

慈善信託累計備案829單

在政策引導下,慈善信託近年來逐漸成爲我國公益慈善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歷年的備案數量及規模來看,慈善信託總體發展穩健。2017年至2019年,慈善信託備案數量分別爲45單、87單、126單,財產規模分別爲6.96億元、11.28億元、10.25億元。2020年,慈善信託備案數量大增,達261單;但財產規模驟降,僅爲3.91億元,小額慈善信託項目快速增長趨勢明顯。2021年,國內慈善信託基本延續上一年的運行態勢,共有227單慈善信託成功備案,財產規模達5.71億元。今年以來,光大信託、建信信託、陝國投等信託公司的慈善信託成功備案後,國內慈善信託整體財產規模正式突破40億元,累計備案數量達829單。

從覆蓋領域來看,慈善信託關注的領域主要集中在教育、扶貧濟困方面,相關備案數量均超百單。在抗疫背景下,醫療與衛生領域的慈善信託備案數量近兩年來明顯增多。此外,扶老助殘領域的慈善信託項目也在不斷增加。

記者注意到,信託行業正在努力拓寬慈善信託覆蓋領域,去年已出現多項首例應用。比如,去年12月份,平安信託攜手華林證券、北京語澤基金會,正式成立“平安華林鄉村振興可持續發展慈善信託”,用於鞏固西藏脫貧攻堅成果,促進西藏數字鄉村建設與發展,這也是國內首隻支持西藏鄉村振興與可持續發展的慈善信託計劃。另外,遺囑慈善信託、碳中和慈善信託也於去年相繼成立。

縱觀慈善信託發展的這些年,其正朝着規範化、專業化、品牌化方向發展,參與主體更多,投向領域也更廣。

制度建設有待完善

不過,在慈善信託平穩發展的同時,仍存在諸多制約因素。

今年1月份,中國慈善聯合會與中國信託業協會聯合發佈的《2021年中國慈善信託發展報告》指出,相較於我國每年2000億元左右的慈善捐贈總量,慈善信託的發展差距依舊較大,其財產規模未來仍有較大發展空間。

百瑞信託博士後科研工作站高級研究員孫新寶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慈善法》和《慈善信託管理辦法》均提出稅收優惠的促進措施,但目前尚未有配套政策出臺,信託公司不具備向捐贈人開具捐贈票據的資格,委託人進行捐贈後無法享受稅收優惠。同時,受制於相關配套政策不健全,非現金資產的慈善信託也受到較大制約。此外,公衆對慈善信託的認識還不充分,仍有人把其等同於慈善捐贈,誤解其是金融產品、保值增值的工具。

據悉,中國慈善聯合會作爲委託人與光大信託於今年2月份共同發起設立“創新支持慈善信託之慈善信託”,該項目將致力於對業內呼籲多年卻一直未能解決的頑疾,包括稅收優惠政策無法落地、慈善信託財產登記制度等,進行系統研究和攻關。

談及慈善信託的未來發展,普益標準研究員黃詩慧建議,加強宣傳和教育活動;完善監管機制和信息披露標準,統一行業標準,樹立慈善信託良好形象;進一步調整運作模式、涉及的領域和期限,進一步完善產品結構。

孫新寶進一步表示,信託公司要充分發揮制度優勢,靈活設計業務模式,與民政部門、慈善組織、監管部門等充分溝通,在共識的基礎上進行合作,早日落實慈善信託的稅收優惠政策,推動信託財產登記制度建立,以吸收不動產、股權等非現金資產成爲信託財產來源,擴大信託財產的接收範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