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021中華遺囑庫白皮書》發佈,不少“00後”開始立遺囑

3月21日,中華遺囑庫正式發佈《2021中華遺囑庫白皮書》,記者注意到,此次白皮書首次公佈了“00後”立遺囑情況,其主要處分的財產以“銀行存款”、“虛擬財產”爲主。

中華遺囑庫管委會主任陳凱介紹,遺囑人不斷趨向年輕化,立遺囑人羣平均年齡從77.43歲逐步下降至68.59歲。九年來,中華遺囑庫已登記保管了22萬餘份遺囑。疫情之下,全年遺囑諮詢量不降反升,2021年諮詢辦理遺囑人數比2019年增長了20.8%。

立遺囑趨向年輕化,生死態度轉變明顯

近些年來,不少年輕人出現在訂立遺囑的羣體中,且每年呈現增長趨勢。

今年中華遺囑庫首次公佈了“00後”遺囑數據。根據數據顯示,2020-2021年立遺囑人羣中,“00後”一共有223人,近一年增長了14.42%。

“90後”羣體立遺囑更是多次登上熱搜。截至2021年底,總人數達到1204人。較去年相比,增長了80%。“90後”訂立遺囑的人數,表現出每年穩步上升的趨勢。“這說明訂立遺囑不再是某個年齡段的‘專利’。”中華遺囑庫管委會主任陳凱說。

新一代年輕羣體的遺囑中,財產類型更多元化和豐富。

與其他年齡段的人羣不同的是,“00後”、“90後”的遺囑中處理財產表現更豐富,“虛擬財產”的納入和安排成爲其一個突出的特徵:支付寶、微信、QQ、遊戲賬號等虛擬財產是“00後”、“90後”遺囑中常見的財產類型。

“00後”立遺囑人中97.7%涉及銀行存款,陳凱表示,這一羣體年齡普遍在18-20週歲間,基本上爲大學在讀生,有部分是剛剛踏入社會工作不久。“這也說明存款是‘00後’的主要財產。”陳凱說。

而跟“00後”比起來,“90後”的遺囑中涉及房產的較多,佔比71.64%。據瞭解,該人羣中,父母買房掛名在子女名下的現象比較常見,除房產以外,父母還會選擇將股權掛名在子女的名下。

年輕人訂立遺囑的原因多樣,白皮書統計中,超一半人認爲“無法確定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如果什麼都沒說就走了太遺憾”。

2021年春節前,中華遺囑庫接到一通16歲少年的電話:“我要把攢下的所有存款都留給媽媽,萬一我不在了,那筆錢可以給媽媽多一些照顧。”男孩說。

按照國家法律規定,年滿16週歲、並且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爲主要生活來源的未成年人才可以立遺囑。電話裏,男孩語氣平靜,介紹說自己是一名護士人員,疫情最嚴重的兩個多月裏,曾在一家醫院支援。目睹多位重症患者什麼都沒說就離開人世,男孩總覺得遺憾,也感慨人生無常。爲了從小相依爲命的媽媽,他決定訂立一份遺囑,“媽媽是我的一切,這些錢也是我的全部了。”

“疫情的出現,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認知,更加珍惜眼前人。通過遺囑來表達自己的關心,成爲了很多人的選擇。”陳凱說。

年僅21歲的王先生也是“00後”立遺囑人羣的其中之一。2021年王先生看到一個新聞:丈夫去世後,其銀行存款無人知曉,無法取出,妻子只得挨個銀行查詢。王先生擔心,要是自己某天突發意外,來不及交代賬戶和密碼,家人會怎麼辦?他很快便將“立遺囑”一事納入到規劃中,於生日當天來到中華遺囑庫立下遺囑。

“由此可見,社會觀念在不斷改變,從談遺囑色變,到‘00後’立遺囑成爲一種現象,辦理遺囑的年輕化趨勢愈加明顯。”中華遺囑庫管委會主任陳凱認爲,這種對生死態度的轉變,恰恰是一種理性的態度。立遺囑不是終點,而是新起點,或許它不意味着人們對死亡沒有了焦慮和恐懼,而是他們在訂立遺囑的過程中,重新審視了過往和未來的人生。

“80後”立遺囑數據暴漲,疫情以來諮詢量上升

截至2021年底,共有1986名“80後”在中華遺囑庫訂立遺囑。2017年全年共訂立73份,這一數字至2021年已成爲982份,五年間增長近13倍。

對於“80後”立遺囑數據暴漲情況,陳凱表示,與新冠疫情有一定關係。作爲社會的中流砥柱,“80後”肩負着家庭、社會等巨大壓力,家庭關係和利益格局更加多元,使得他們不得不思考訂立遺囑。

從數據上來看,“80後”的財產以房產爲主,存款爲次。

該人羣的遺囑中,97.67%涉及房產。其中,超過一半是通過自己和伴侶奮鬥買的房,一部分人是在父母資助下買房。白皮書調查發現,“80後”人羣非常懂得投資,13.18%的遺囑涉及公司股權,14.13%的遺囑涉及證券基金,投資比例遠超其他年齡段人羣。此外,分析發現“80後”訂立遺囑的人羣中,都是屬於家庭內部無糾紛且本人身體健康,訂立遺囑主要原因爲“未雨綢繆”“避免財產下落不明”和“照顧家人”。

35歲的劉雪(化名)是家裏的獨生女,目前單身,父母都有一定資產。劉雪擔心自己以後有什麼意外,在遺囑中將自己名下的一套房產留給了朋友,希望好朋友在自己走後能夠替她多照顧一下父母。“我知道,即便我什麼也沒有留給她,她也一樣會照顧好我的父母,但我不想讓她白白辛苦。”

42歲的丁女士家住上海,是一名單親媽媽,唯一的兒子今年17歲。考慮到自己以後有可能再婚,爲了防範再婚帶來的財產風險,丁女士決定訂立遺囑,將自己的財產留給兒子。

疫情影響下,中華遺囑庫曾短時停止現場接待,但全年遺囑諮詢數量不降反升,2021年諮詢辦理遺囑人數比2020年增長了7.7%,比2019年增長了20.8%,且繼續保持增長勢頭。

遺囑是否入庫,即日起可上網免費查詢

遺囑人去世後,若其家人不知道遺囑的存在,或者司法機關沒有找到遺囑,可能導致遺產分割出現違背遺囑人意願的情形。爲了避免這種現象,中華遺囑庫從2022年3月21日起,正式向社會推出“遺囑在線查詢”服務。

查看和提取在中華遺囑庫的遺囑需提前預約。申請人攜帶本人身份證、被繼承人死亡證明,可向中華遺囑庫申請查看,被繼承人生前在中華遺囑庫留下遺囑,則有資格查看並提取遺囑原件。

“遺囑在線查詢”服務可以爲遺囑人本人、繼承人、法院、公證處、房管部門等單位提供查詢服務。可通過線上查看辦理進度、查詢遺囑內容以及申請辦理提取遺囑原件等。

據悉,該項查詢服務目前爲免費服務,僅象徵性收取0.01元以防範惡意查詢。

陳凱介紹,根據有關隱私保護和數據安全的規定,中華遺囑庫採取多項措施保護當事人隱私和數據安全。首先,遺囑人生前的遺囑只能自己可查;第二,遺囑人去世後,遺囑只能由繼承人提供死亡證明方可查看;第三,查詢系統採取了嚴格的隱私防範措施,使用人臉識別等技術防止冒名頂替,同時嚴格遵守國家有關規定,不採集人臉識別數據,僅進行比對,切實保護當事人的個人隱私。

中華遺囑庫是由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和北京陽光老年健康基金會於2013年3月21日共同發起主辦的公益項目,已在全國設立了60餘個服務中心,目前已生效遺囑共計4707份。

符合條件的老年人,不但可以享受免費辦理遺囑諮詢、遺囑登記、遺囑保管等服務,而且每一份入庫的遺囑還可以通過免費的錄音錄像、人臉識別、指紋存檔、密室登記、專業見證、保密保管、司法備案等程序,來確保遺囑的效力。

新京報記者 馬瑾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