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訊 3月25日晚間消息,字節跳動今日舉行10週年年會。在會上,字節跳動CEO、聯合創始人梁汝波首次談到公司使命:“激發創造,豐富生活”。

他稱“使命是公司前進的動力”。梁汝波認爲,公司在踐行使命的過程中需要重點關注四方面,一是保持“Day 1”心態,始終像優秀的創業公司那樣思考;二是堅持做有高度的事情,不斷創新,爲行業創造額外價值;三是瞭解社會,貼近用戶,做好用戶調研,服務好用戶;四是關注社會價值,在通過業務自身創造價值的同時,積極承擔企業社會責任。

以下爲梁汝波的演講內容:

Hello,大家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

這兩年疫情讓我們很多人的生活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有很多突發事件,給大家帶來了困難,希望大家和家人都健康、平安。

過去一年,公司也經歷了一些挑戰,部分業務遇到困難,不過整體業務發展是符合預期的,新業務新探索也有一些成績。感謝每位同事的努力。

我想先跟大家分享幾個小例子。

昨天晚上抖音有一場清華公開課直播,是一個諾獎得主講解“細胞生命的起源”。同事告訴我,過去一年,有超過1000萬人,在抖音觀看了清華和北大的公開課。

類似的知識分享活動,在TikTok上也很受歡迎。#BookTok 是一個用戶推薦書籍的話題標籤,播放量超過450億次。大家會用各種有趣的方式推薦書,聽說還有書店專門設置了“TikTok 推薦”的書架。  

我最近聽到同事用AI工具創作的一段音樂。這個工具讓不懂樂理知識的人也能通過音樂表達自己。他只是哼了一段旋律,然後AI自動幫他完成配樂和絃。大家覺得怎麼樣?我覺得還挺好聽的,更重要的是,感覺自己也有信心創作了。

還有一個工具激發創造力的例子是,HR團隊同學,而不是內部系統團隊,通過公司內部平臺開發了兩個管理系統。這個平臺讓不會寫代碼的同學也可以動手搭建工具解決問題。雖然開發出來的管理系統還很初級,但我覺得是個有意義的開始。他們終於不用所有的需求都等研發排期了。 

之所以用一些小例子,而不是通過統計數字來描繪公司的業務進展,是因爲,我覺得它們更生動、更形象、更具體地詮釋了“激發創造,豐富生活”。 

今天是字節跳動成立10週年的特別活動。我想借這個機會,和大家聊聊我們的使命:“激發創造,豐富生活(Inspire Creativity, Enrich Life)”。

公司的使命從哪裏來?

這是我們早期 Wiki 的產品首頁,放了一張公司剛創立時做的產品總結。大家可以看到這個文檔最後一次修改時間是2012年的6月份。

我們從開始目標就很明確,就是用簡單一致的方式幫助用戶發現和分享感興趣、有價值的信息。

這張表有些粗糙,但總體很清楚,這就是我們對信息平臺的想法。今日頭條、抖音、TikTok等信息平臺業務,都在這張表裏覆蓋了。

其實我們很早就開始討論:“我們這家公司爲什麼存在?”也就是“公司的使命是什麼?”那時候,我們對公司使命有個懵懂的認識,但是沒有用文字提煉出來。

後來,公司發展到一定規模,也開始探索信息平臺之外的業務,我們發現有必要把使命描述得更清晰,讓大家能更好地往一個方向走。我們經過很多思考和討論,最終明確我們的使命爲:“激發創造,豐富生活(Inspire Creativity, Enrich Life)” 。

“激發創造,豐富生活”是什麼?

我想展開分享下我們對“激發創造,豐富生活”的理解。這裏有三個關鍵詞:激發,創造,豐富生活。

先說“創造”。

我們認爲創造是推動人類進步的最重要動力之一。但是我們覺得創造遠遠不限於內容創作,而是可以涉及到生活的各個方面,比如創作音樂或小說,創新商業和產品,通過代碼編程創造新的系統等等。

除了個人的創造力,組織也可以有創造力。例如一個公司因爲更好的協同工具和知識管理,能更好地集思廣益,產生更多更好的創新想法,使用雲計算平臺更快地驗證假設,獲得結論。這些都是提升了組織的創造力。

再說“激發”。

我們相信大多數人天生富有創造力,但由於後天環境的各種限制,比如缺乏物質條件、缺乏支撐工具,或者缺少信息輸入,創造力的潛能沒有被充分發揮出來。我們希望通過產品和服務激發出這些潛能,讓更多的人和組織從事有創造力的活動,享受創造的過程並實現個人和組織的價值。

“激發”其實可以有多種不同的方式,包括:降低創造的門檻,比如讓不懂樂譜的人可以創作音樂表達自己,讓不會代碼的人可以創造應用程序;提供更強的激勵,比如讓創作者可以通過傳播知識獲得收入;通過協同工具,人們互相激發靈感;通過創新、因材施教的方式,激發學習的動力,釋放潛能。

最後是“豐富生活”。  

雖然生命的長度是有限的,但生命的廣度和深度,可以通過更豐富的體驗而增加。例如一個沒出過國的老人通過短視頻瞭解到南極的動物,一個年輕人買到價格適中但設計有個性的衣服,一個學生通過VR感受宇航員登陸月球的體驗。這些都是對生命體驗的豐富。

豐富生活不僅是愉悅的情緒,不僅是被動的感受,也包含更好的自我提升和實現,更多的創造。與更多人的協作,也能帶來更豐富、更深度的體驗。

現在,我們有來自30多個國家200多個城市的同事,大家的文化、成長背景、生活習慣和經歷各不相同。但我們加入了公司,一起同行,有了共同的使命。 

激發創造,豐富生活,是可以服務到不同文化、不同生活習慣的人們的。每一個不同的我們,都能從自己的角色出發,有自己的理解和體會,找到自己的方式去踐行使命。

這樣的經歷,是我覺得特別有意義的事情。   

如何踐行使命?

1.Always Day 1  

我覺得首先是Always Day 1,超越慣性,始終像優秀創業公司那樣思考。

我想分享下抖音Day 1的故事。

首先是立項上,保持開創而不是守成。我們內部討論過很多次要不要做短視頻,2015年初我們在沖繩的一個小酒館討論,當時是覺得先不做了,頭條發展得已經不錯,沒有餘力再做其他業務。但後來,我們還是覺得,短視頻是一個能給用戶帶來很多不一樣體驗的事情,價值很大,和我們的願景是一致的。於是我們決定大力嘗試,不僅要做,還要火山小視頻和抖音同時做;不僅在國內做,還要在海外做。

其次是團隊上,沒有多少經驗,但把事情做成了。最開始的抖音團隊是一個很小的創業團隊,都是沒什麼經驗的年輕人。卷卷在負責抖音產品之前,是做運營的。最早的運營,是一個因爲喜歡音樂被借調到項目組的應屆生。UI、研發,都是從其他團隊借的。團隊在資源非常有限的條件下,保持進取。  

最後是產品細節上,細緻打磨。產品一開始存在很多問題,比如聲音和畫面有延遲,不同步。但團隊對產品細節一直很重視,將問題一個一個解決。當時團隊找到一批早期創作者,邀請對方體驗產品。運營、產品、技術的同學組成小團隊,跟用戶聊,發安裝包、調試、一個版本一個版本地調整。最多的時候,一天改了四個版本,直到改到創作者覺得行了爲止。

2017年年初,抖音被行業關注到之後,市場上出現一大批類似的產品,推廣都挺猛的。功能跟抖音也差不多,但是仔細體驗之後,就會發現產品細節沒有打磨好,比如聲音的碼率、預加載這些問題,用戶體驗不夠好。

當時我們並不是唯一看到短視頻機會的公司,肯定也不是資源最充足的。但我覺得,可能我們心態是最好的,最以用戶爲中心的,最Day 1的。

現在我們做一些新業務,經常有同事反饋,說希望帶上字節跳動或者TikTok,做一些推廣,否則招不到好的人,資深的人。我覺得這個是不太成立的。假設我們是一家創業公司,沒有任何名氣,沒有所謂的大廠資源,我們怎麼辦呢?

我希望大家在處理各種問題時,能時常問問自己,如果今天公司剛創立,我們會怎麼做?  

2.做有高度的事情,即便很難

第二個我們認爲比較重要的態度,就是做有高度的事情,即便很難。

我們認爲,努力創新,突破行業,創造額外價值是有高度的事情;突破自身的處境、資源、經驗,去做前瞻性思考和大膽嘗試,也是有高度的事情。

現在行業對我們所開創的“信息流+推薦引擎”的模式是比較認可的。但我們開始創業的時候,並不是這樣。

雖然我們業務一直髮展不錯,日活用戶數量增長很好。但第二輪融資並不順利。當時一個月的時間,我們見了30多個投資人,一鳴因爲說話太多,嗓子都啞了。有的投資人不看好推薦引擎,覺得做不出來。有的投資人雖然看好這個方向,但覺得這個方向是巨頭的,不是我們一個 100 人左右的小公司幹得了的。外部有一些質疑,但我們自己相信這事兒能成,還是很堅定地朝這個方向努力,我們也覺得這是有高度的事情。  

再舉個我自己完整經歷過的例子。

2014 年底,我們成立了一個叫內部工具的小組,也就是今天的飛書團隊。

成立這個小組的背景是,創業兩年,我們嘗試了很多工具,都不夠理想。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技術給用戶產品帶來很大的變化,按道理也應該能夠幫助公司更好地運營。

我們當時給這個小組定下的願景是“以字節跳動爲試驗對象,以敏捷爲理念,學習優秀企業的實踐,開發、改變現代企業機構交流溝通和業務開展效率的工具系統。”

簡單來說,就是用系統工具來幫助改進公司。這裏面有三個關鍵詞:技術,產品,管理。這三個事情本身都是有難度的,把它們理解到位,並且結合做好就更難了,要有高標準的技術能力、對管理的獨特認知、還要有做好產品的同理心。

左邊這個圖是我們比較早期的一版飛書,功能還比較基礎,都還沒有日曆。右邊是謝欣給我發消息,消息發送失敗,他的頭像也沒顯示出來。 

我還記得,2017年底,公司內部遷移到飛書,大家開始好多吐槽,產品難用,好多bug,想念之前用的工具,真是壓力挺大的。

但我們相信這是很有價值、天花板很高的事情,如果做好了,不僅我們能夠用,也能夠幫助其他企業激發潛力,釋放創造力。所以雖然很難,我們還是很有耐心的。

2019年4月份我們發佈飛書的全球版本時,我發了一條朋友圈,說這是“我在字節跳動至今憋的最長時間的產品”。確實是,在這之前,我們比較習慣開發 C 端產品的節奏,打磨幾個月就可以上線,觀察數據,獲得反饋並快速迭代。

像飛書這樣兩年多才發佈,當時對公司來說,還是第一次。這種複雜度高,投入週期長,剛開始也不一定能看到產出的項目,如果沒有堅定的願景,是很難長期堅持的。  

我也想鼓勵一下正在進行業務探索的同學。我非常理解業務探索時,要面對不確定性,會有很大的壓力,需要特別大的耐心。做真正有高度的事, 往往是走少有人走的路,需要我們耐心再耐心。

3.瞭解社會,貼近用戶

踐行使命的第三點,我覺得是要貼近用戶,瞭解社會。這是我們能服務好用戶的前提。

先給大家看幾張照片。

這兩張照片是我們同事在巴西調研時拍的。TikTok 剛進入巴西市場時,增長一直上不去。我們同事就去當地調研,到用戶家裏訪談,瞭解生活情況、用的什麼手機、網絡環境是什麼情況。另外,他們也去了不同的地方,比如海邊、村子裏或者山上,測試不同的網絡環境下,我們產品運行的情況。結果發現我們的產品在小內存、網絡差的環境裏體驗很差。調研後,我們做了適配、優化預加載等,提升了用戶體驗,慢慢把增長做起來了。

我們管理團隊的團建,可能也跟大家想象的不太一樣,經常是做用戶調研。去的也是那種比較偏遠的地區,像酒泉,慶陽,要不然就是去新開發的市場,像德里和倫敦。選的這些地方,都是我們不太瞭解的。除了計劃好的用戶訪談,我們還會做街訪,找機會和當地人聊,瞭解他們的生活和一些科技產品的使用情況。

找人聊這方面,我印象中利東尤其厲害吧。他跟誰都能聊起來,到賓館跟服務員聊,車上跟司機聊,下了車跟賣水果的聊,喫烤魚跟老闆娘聊。我是屬於不太會聊的,跟在後面記筆記。但我覺得大家對用戶有一手瞭解,是很重要的。

除了調研,還有同事更深入地參與到客戶的場景裏去。這個切西瓜的同學其實是我們的同事,爲了讓飛書更好地幫助客戶,他乾脆在超市做起了“兼職”。瞭解情況以後,飛書提出新的協同工作方案,最終爲超市的300多個工作人員,每人每天節省了約3個小時的工作。我們的這位同事,也順便成了切西瓜的好手。  

我們經常說bring the outside in,多和用戶聊,和合作夥伴聊,希望大家跳出日常,保持好奇心和敏感度,豐富自己的體驗,獲得一手信息,讓我們的產品和用戶不脫節。

如果不通過用戶調研,只是坐在電腦前看報告,一堆數字和圖,那麼你對實際情況的體感是弱的,做業務決策的時候容易有偏差。

產品業務發展遇到瓶頸,當數據看起來都正常但是就是找不到問題的時候,不妨去跟用戶聊聊,可能就有新的發現。隨着公司變大,組織變複雜,我們也要提醒自己要多關注外部視角,關注實際爲用戶提供的價值,避免自嗨。 

4.關注社會價值

最後一個,我覺得在踐行使命中要提醒自己的,是關注社會價值。社會價值是我們工作的根本。

我們對社會價值的理解有兩塊:一個是業務本身對社會帶來的價值,另一個是通俗意義上的企業社會責任,也就是CSR。

我想分享幾個我感觸比較深的例子。

一個來自TikTok。美國南部城市的一家小餐館,是一個夫妻店,疫情以後生意很差,兒子讓爸媽開了TikTok賬號,想試試看能不能吸引點客源。他們的視頻內容很簡單,就是介紹他們每天的菜,沒想到拍了幾個視頻就火了。因爲視頻上他們家做的飯看起來太香了,熱騰騰的。後來很多人慕名來光顧他們的餐廳,甚至有人開車6個小時專門來喫飯。這樣的故事在我們的平臺還有很多。

另一個來自Pico,已經有消防局用Pico設備進行火災培訓。傳統的火災培訓,要靠PPT講解、現場滅火演練,其實很複雜,因爲不同場景和滅火方法是不一樣的。現在,通過Pico和VR技術,學員可以置身於一個模擬實訓環境中,學習不同火災場景的滅火方式和操作流程,比如廚房、加油站、森林等等。這樣大大提高了培訓效率,同時降低了成本。

上面兩個例子是業務本身自然帶來的社會價值,在企業社會責任方面,我們也有一些公益實踐。西瓜視頻和火山引擎通過視頻處理技術,把過去模糊的經典動畫片,免費修復成4K高清視頻。 

最近,我們和北大一起做古籍數字化工作。不僅做數字化,還會識別書裏的內容,比如人名、地名等,讓古籍的知識變得更容易理解。我們預計在三年內整理一萬種古籍,基本覆蓋儒家、道家和佛家的經典書目,之後將對用戶免費開放。

大家可以看到效果比較好的企業社會責任項目,都是跟業務緊密結合的。我們一直有個理念,企業社會責任項目要當作業務來認真對待,要可以規模化、可持續。

我還想特別強調,希望每一個同事都積極參與,爲公益做貢獻。平時在字節跳動內網經常看到對公益的呼籲,也有很多同事積極討論如何基於產品做公益,這些都很好。但是希望我們不止於此,希望同學們用實際行動參加到公益活動中來。從自己做起,成爲解決問題的一部分。

爲了支持大家參與公益,公司也提供了相應的平臺和支持政策。

一個是公司爲員工捐贈提供配捐政策,放大每一份愛心。另一個是我們將從今年開始,爲員工提供一個志願服務日,讓大家可以在這個時間裏投入到公益活動中去。這些都是爲了支持大家更好地身體力行,多參與公益實踐。  

使命是我們前進的動力

我們常說公司要踐行使命,但其實所謂的“公司”,是人組成的,是公司的每一位同事。

我覺得使命不是抽象的,而是可以在日常生活或工作裏,和我們發生連接,給我們提供動力的。

我想分享一個我自己的故事:

我的老家在偏遠山區,一個只有二三十戶人家的地方。我記得我們那有第一臺電視時,其實還沒有通電,沒有電怎麼看電視呢?那時是通過蓄電池來給電視供電的。後來終於通電了,但電壓很不穩定,電燈忽明忽暗,電視經常看着看着就關機了。人們後來找到了一個緩解的方法,在地上挖一個大坑,坑裏倒鹽水,然後插一根鐵棍,接上電視,這樣電壓不穩時對電視的影響就小了。我當時覺得很神奇,後來上了高中才明白,那可能是相當於弄了個電容,通過電容平穩電壓。現在回想起來,還是很感慨人們對於更豐富生活的嚮往,想方設法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有一天,我在字節跳動內網看到一個同事的分享,他的媽媽在紡織廠工作,非常辛苦,工作之餘的生活比較單調,過去幾十年,她的生活半徑基本上就是在村子裏,偶爾過年會去一趟縣城。但她現在開始用抖音記錄她的生活,有時是拍紡織工作的日常,有時是拍用心做的紅薯飯,有時是拍家門口的麥田。她也拍兒子離家時的背影,日常對兒子的牽掛。她在抖音上有 1000 多個粉絲,通過分享,她變得快樂多了,也和兒子有了更多的共同話題。我覺得這位同學通過媽媽的經歷,可能會對“激發創造,豐富生活”有更直接的感受。

除了豐富用戶的生活,我們也在踐行使命的過程中,豐富着自己的生活。有一個同事的經歷讓我印象深刻。我讀一下她的一段分享:

“2014年加入公司以來,我好像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去一個新的城市,新的崗位,作爲一個新人報到。從上海到福建,從東京到洛杉磯到紐約,從頭條到TikTok到飛書。看到自己做的事情真的對業務產生了影響,或者因爲我的參與它加速了、有了變化,這是我個人成就感的來源之一。”

我們的產品和服務讓用戶和客戶,發揮創造力,創造出各種價值,也讓大家的生活體驗更豐富,更有效率,更有趣。這些,都是讓我們堅定地往前走的動力。

希望大家在自己的工作中,也都能找到和使命的連接,增加前行的動力。

一鳴在公司初創時分享過:“如果我們把事業當做一段旅途,那麼我們希望看到最美最好的風景,不在半途逗留徘徊,不走巧徑誤入迷途。美好的風景是願景,前行的方法是價值觀。”

我現在加上一句,“使命是我們前進的動力”。 

感謝大家一路同行,激發創造,豐富生活。

謝謝大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