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林伯強:提升氫能競爭力,需要全產業鏈發展丨能源思考

只有堅持全產業鏈發展模式,纔有可能真正大幅度降低成本,提升全球市場競爭力,這不僅需要政府政策支持,還需要社會資本的積極參與。

雙碳目標約束下,氫能有望成爲減少碳排放和保障能源安全的低碳轉型綜合性解決方案。從國際看,全球各國都在積極推動氫能發展。例如,德國力圖讓氫能成爲國家深度脫碳的有力工具;日本積極構建氫能社會,推動氫能成爲被廣泛使用的二次能源;沙特與阿聯酋等油氣出口大國爲了實現經濟增長與化石能源脫鉤的目標,將氫能作爲新的經濟增長點。

目前,中國氫能產業政策尚不健全,難以支持全產業鏈發展,氫能產業發展面臨諸多問題,如產業鏈缺乏經濟可行性、關鍵技術水平不高、終端應用場景單一等。近期,《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發佈,對氫能產業發展目標作出部署,明確氫能是未來清潔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確立氫能對碳達峯、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支撐作用。

基於國外的氫能產業發展模式與中國氫能產業發展現狀,以下幾個方面需要重點考慮。

發展風電光伏製取綠氫,是氫能產業的存在基礎和重點發展方向。中國推動碳中和進程的實質就是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從而建立以新能源爲主的新型能源系統的過程。可以預見的是,中國風電光伏規模將佔據世界首位,未來裝機容量會大幅度擴張,製取綠氫的發展潛力巨大。同時,中國風電光伏的資源稟賦存在着明顯的區域差異,資源豐富的地區主要是三北(西北、東北與華北)。儘管高耗能產業有向三北地區轉移的趨勢,但三北地區不具備消納大規模風電光伏的市場能力。據估計,三北地區擁有中國80%的風電資源,目前部分大型風電基地已出現不同程度的“棄風”現象。

隨着碳中和進程的推進,三北地區將掀起建設大風電光伏基地的高潮。目前,風電光伏佔比仍然較小,尚不能滿足能源電力需求增量,因此加快風電光伏的發展速度迫在眉睫。然而,電網建設速度可能跟不上新一輪大基地風電光伏電源建設速度,大規模“棄風”“棄光”現象仍有可能發生。這就要求綠氫的發展速度要緊跟風電光伏基地建設,通過大規模製氫將多餘的風電光伏儲存運輸,以解決“棄風”“棄光”問題,同時實現氫能跨時空的靈活使用。

目前,綠氫的規模較小且成本較高,尚不具備終端使用的經濟性。未來,隨着風電光伏的規模化發展,綠氫的度電成本將大幅度下降。與此同時,隨着未來碳交易市場等一系列低碳發展政策的深入推進與逐步完善,利用風電光伏製取綠氫將擁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除了特高壓,氫能將成爲風電光伏利用的一條重要通道。立足於氫能巨大的發展潛力,政府正積極引導氫能產業健康持續發展,發揮規模經濟效應,爲氫能全產業鏈建設創造合適的環境。氫能產業鏈較長並且環節衆多,同時科技含量較高。無論是早期的技術研發費用還是後期的運營維護費用,氫能現有技術的經濟性均不能滿足實用需求。因此,解決經濟可行性將是氫能技術進步和商業化進程的最重要任務。

從中國風電光伏產業和電動汽車產業的發展經驗來看,只有堅持全產業鏈發展模式,纔有可能真正大幅度降低成本,提升全球市場競爭力,這不僅需要政府政策支持,還需要社會資本的積極參與。對於民營企業來說,氫能是一個前景廣闊的賽道,但是其投資回報週期較長的特徵不容忽視,即使有政府政策和資本市場的支持,民營企業大規模佈局氫能還是比較困難。

但是,在碳中和目標的催促下,大型能源國企有積極佈局低碳轉型的現實需要。更爲重要的是,大型能源國企可以更長遠地佈局產業,在技術研發、資源整合與管理運營方面均具有良好的基礎和豐富的經驗,且融資能力強。例如,中石油與中石化在油氣管道鋪設、材料選擇、油氣儲運、加油站、加氣站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經驗,均可借鑑到氫能產業的相關環節,可以較早地實現規模經濟效應,降低產業整體成本。此外,中石油與中石化的加油站遍佈全國,可以依託加油站與加氣站,快速在全國建成加氫站,既可以降低基礎設施投資成本,又可減少徵地的行政審批難度。目前,國內首個“氫電油氣合建站”已在大連建成並投入使用。

氫能全產業鏈和規模化發展需要積極探索氫能終端應用場景,實質性推動氫能終端應用。展望未來,氫能在交通、工業與建築等高碳排放部門將會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有助於這些部門實現深度脫碳。例如,交通運輸的氫燃料和氫能建築供暖,工業各部門應用場景則更爲廣泛。目前氫能利用尚處於初級狀態,產量小而且主要用作工業原料,例如石油煉製、合成甲醇等。因此,需要積極探索氫能作爲低碳能源在不同領域的應用前景,挖掘碳減排潛力,推動氫能成爲被廣泛應用的二次能源。

在氫能全產業鏈發展的初期,政府和企業需要加大關鍵環節的研發投入,提高產業鏈整體的技術水平。氫能是技術含量較高的產業,最終核心技術水平將決定產業鏈整體發展的質量和成本競爭力。在氫能產業鏈的許多環節點,中國的技術與世界先進水平仍存在差距。如果忽視關鍵環節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和人才培養,未來可能會導致“卡脖子”問題。因此,政府需要引導企業與科研院所“產學研”合作,增加研發投入財政支持,推進核心技術的科研攻關和成果轉化,趕超世界先進技術水平。

林伯強(作者系嘉庚創新實驗室研究員,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