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頭學中醫

讓更多人瞭解中醫

上焦篇

風溫 溫熱 溫疫 溫毒 冬溫

講者:孫潔  編輯:東旭

【卷一 第六條】太陰風溫,但咳,身不甚熱,微渴者,辛涼輕劑桑菊飲主之。

咳,熱傷肺絡也。身不甚熱,病不重也。渴而微,熱不甚也。恐病輕藥重,故另立輕劑方。

辛涼輕劑桑菊飲方

杏仁二錢,連翹一錢五分,薄荷八分,桑葉二錢五分,菊花一錢,苦梗二錢,甘草八分,葦根二錢。

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二、三日不解,氣粗似喘,燥在氣分者,加石膏、知母;舌絳暮熱,甚燥,邪初入營,加元參二錢,犀角一錢;在血分者,去薄荷、葦根,加麥冬、細生地、玉竹、丹皮各二錢;肺熱甚加黃芩;渴者加花粉。

【方論】此辛甘化風、辛涼微苦之方也。蓋肺爲清虛之髒,微苦則降,辛涼則平,立此方所以避辛溫也。今世僉用杏蘇散通治四時咳嗽,不知杏蘇散辛溫,只宜風寒,不宜風溫,且有不分表裏之弊。此方獨取桑葉、菊花者;桑得箕星之精,箕好風,風氣通於肝,故桑葉善平肝風;春乃肝令而主風,木旺金衰之候,故抑其有餘,桑葉芳香有細毛,橫紋最多,故亦起肺絡而宣肺氣。菊花晚成,芳香味甘,能補金水二髒,故用之以補其不足。風溫咳嗽,雖系小病,常見誤用的辛溫重劑銷鑠肺液,致久嗽成勞者不一而足。聖人不忽於細,必謹於微,醫者於此等處,尤當加意也。

1.  風溫咳嗽當用桑菊飲

太陰風溫,熱邪入於肺絡,肺氣不利,則咳。身不甚熱,微渴,說明熱邪不甚,只是熱邪已然入肺,是表輕而裏重。用銀翹散則“恐病輕藥重”,所以另立辛涼輕劑桑菊飲。總結一下,桑菊飲的主證即是受風溫而咳,身熱不甚,口渴較輕,餘症不顯。

對於這種以咳嗽爲主要表現的肺衛表證,當時通行的治法是用杏蘇散。該方亦出自《溫病條辨》上焦篇,主以苦溫甘辛之法,專治寒燥。杏蘇散也是以咳嗽爲主症,對於傷於風寒、寒燥的咳嗽證療效甚佳,所以世人習用之。但其方辛溫,不適於風溫咳嗽;再者,方中暗含二陳湯,有祛痰理氣之用,是爲裏藥,所以吳鞠通說杏蘇散治風溫咳嗽還有“不分表裏之弊”。

2. 桑菊飲的組方原則

在桑菊飲的方論中,吳鞠通提出了很多獨特的藥性解釋例如桑得箕星之精,所以善平肝風;桑葉橫紋最多,所以走肺絡而宣肺氣;菊花晚成,芳香味甘,能補金水二髒等。這些解釋是藥性法象理論的具體應用,以爲藥性的一般解釋則可,以爲精準的藥性推理則尚有不足。

桑葉、菊花都是典型的辛涼解表藥,且兼清熱之用,二藥共用以疏散風熱,兼清肺絡風熱。薄荷辛涼、連翹苦寒,二藥共用,辛涼微苦,發散肺中風熱。肺絡閉鬱,不能宣降,故用桔梗宣肺化痰,杏仁降肺止咳。葦根清肺,兼能生津化痰,助桑菊清肺、桔梗化痰,更能養肺中津液,免受溫邪灼傷。

本方乃從葉氏醫案化裁而來。葉案如

“某,十歲,咳嗽,此風溫上侵所致。連翹一錢半,薄荷七分,杏仁一錢半,桔梗一錢,生甘草三分,象貝一錢。”

 “陰弱溫邪上侵,發熱咽痛,治以輕劑。薄荷、象貝、桔梗、連翹、花粉、生草。”等用藥與本方都極爲接近。

3. 桑菊飲的臨牀加減

方論中還討論了桑菊飲的加減應用之法:

氣分燥熱較盛,二三日不解,氣粗似喘者,加石膏、知母;

熱邪入於營分,舌絳暮熱而燥者,加元參、犀角清營透熱;

入血分者,薄荷、葦根,加麥冬、細生地、玉竹、丹皮以涼血護津;

肺熱明顯的,加黃芩;

口渴較甚者,加天花粉。

點擊下方鏈接複習近三條《溫病條辨》條文:

溫病條辨——上焦篇 (卷一 第三條)

溫病條辨——上焦篇 (卷一 第四條)

溫病條辨——上焦篇 (卷一 第五條)

  內經是中醫最重要的經典著作之一。但是它言辭古奧,學習者往往覺得比較難懂,讀了之後又很難直接用於臨牀實踐。我的新書《一起讀內經》立足於臨牀,用比較淺顯的文字解讀了《內經》重點條文。有解讀、有分析、有方藥、有醫案,還有名師作序,作者原聲音頻,希望可以幫到大家更好地學內經,用內經。現在點擊下方小程序,即可進入中國中醫藥出版社有贊微店購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