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發生以來,互聯網在線內容消費羣體迎來了爆發式增長,聽書人羣成倍數增長,根據易觀分析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有聲行業市場活躍用戶規模達8億人次,2020年用戶規模則爲5.7億人次。探訪書店、圖書館、有聲閱讀內容平臺、有聲閱讀從業者,確實明顯感受到這個行業正在發生悄然蛻變。

書店

有聲書有了“聲音島嶼”

一進入中信書店啓皓店,首先會看到店內設置的CD一樣的有聲書“聲音島嶼”,精英商學院、歷史的瞬間、深度思想+、看見未來、解密生命,五大主題、120本經典好書以聲音呈現給大家。

在聲音島嶼,不少讀者都會親自體驗一番。在這家書店,紙質圖書和有聲閱讀實現了無縫連接。掃描有聲書架上的二維碼,就可以聽到專業人士對一本書的精華解讀,如果需要購買,還可以快速在書店找到相應書籍。有聲圖書都由中信書院打造。中信出版集團中信書院負責人崔青告訴記者,書院會隨時邀請專業播音人員對圖書進行有聲化加工,其庫存量一直隨圖書出版情況動態更新,總量不斷在增加,增幅已超過30%。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讀者在中信書院的有聲產品收聽、付費數據同比上一年也有較大幅度增長。崔青說,中信書院有聲讀物的讀者主要集中在25歲至50歲的中高端用戶,這也是社會消費的中堅力量。在她看來,“疫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讀者關注社會發展,注重健康,積極提升生活品質,因此對知識的需求量逐漸增加。無效社交的減少和獨處時間的增加,用戶有更多時間用來閱讀。”

圖書館

有聲閱讀同比增長30%

在圖書館,掃碼聽書已成爲讀者非常自然的選擇,新冠疫情發生以來,有聲閱讀更成爲圖書館增幅明顯的閱讀方式。

順着朝陽區圖書館(勁松館)的樓梯往上走,“黑白琴鍵”模樣的牆壁上,有着一個個別緻的標牌,《人間魯迅》《未來簡史》《鄉土中國》等60本圖書的書名下,有文字簡介,還有一個掃碼聽書的二維碼,微信掃一掃,進入聽書小程序,30分鐘左右的圖書介紹,濃縮着圖書精華。

朝陽區圖書館館長李凱則特別提及,疫情發生以來,對圖書館的閱讀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催生了圖書館的不斷創新,“我們需要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下,探索一些可以打破時間與地域限制的、無接觸式的服務方式,將其作爲傳統公共圖書館閱讀服務的一個補充。”

朝陽區圖書館正是通過政府招投標的方式引入喜馬拉雅數字資源,給讀者帶來沉浸式的聽書體驗。截至目前,接入圖書館的喜馬拉雅平臺有5萬餘個專輯,時長達279萬小時,資源隨喜馬拉雅內容庫更新。

首都圖書館的有聲閱讀同樣火爆。首圖現提供有聲閱讀類數字資源主要包括雲圖有聲數字圖書館、overdrive和新東方雙語閱讀三個數據庫,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雲圖有聲聽書覆蓋範圍廣,涵蓋文學、歷史、政治、法律、哲學、經濟等內容約5700冊,overdrive和新東方雙語閱讀主打繪本閱讀、繪本跟讀。

據首圖相關數據顯示,三個庫2019年累計使用量約爲55.7萬次,2020年累計使用量約123.4萬次,2021年累計使用量約160.3萬次,同比增長約29.88%。

內容平臺

成爲IP孵化重要一環

隨着有聲閱讀需求愈發旺盛,有聲開發、聯合出版、視聽小說、互動繪本、短劇、影視劇等內容形態已形成了一套相當成熟的IP(多指適合二次或多次改編開發的影視文學、遊戲動漫等)孵化體系,有聲作品已成IP開發很重要的內容源頭。

咪咕數字傳媒有限公司有聲內容負責人蔣天翔介紹,有聲作品在形態、製作水準和演播形式上不斷升級,演播形式從單播、雙播走向多人有聲、超多人有聲的高階形態。同時在IP打造上,如咪咕閱讀作品《惜花芷》即是以多人有聲劇爲孵化源頭,逐步進行了漫畫、紙書、影視、視聽小說等多形態開發,小說點擊量超7億,讓書粉看到了IP的無限可能。

新技術不斷深入到有聲閱讀。咪咕數媒推出的AI聽書是採用最新的TTS技術,無需真人錄製就可把文字小說實時轉化爲聽書,實現一鍵看轉聽,解放閱讀用戶雙眼,讓閱讀融入更多生活場景。

而聽衆的閱讀趨向也開始明晰,據介紹,在聽書類型方面,男性羣體更偏愛探案推理、科幻和玄幻類有聲書,女性則喜歡言情和影視劇原著類有聲書。

主播

把知識壓縮到聲音裏

疫情催生有聲閱讀的蛻變,吸引了更多有聲書製作者、主播的加入。

貓倩入行近兩年,她原本是一個配音工作者,加入這一行是想有一份副業。貓倩告訴記者,她正在錄製一本咪咕閱讀的圖書,她要在書中“扮演”多個角色,小到年幼的孩子,大到老太太。她說,用聲音塑造形形色色的人,這種感覺很開心。

主播冠冠則入行已達9年,在喜馬拉雅有115萬粉絲,在懶人聽書有42萬粉絲。冠冠發現,疫情發生以來,他的粉絲數量呈20%至30%的增長。

冠冠回憶說,他初入行時,歷經四五個月才能積累粉絲四五百人,此後他歷經各種坎坷,艱難堅持着,到2014年,他月收入能達到1萬多元,而如今,月收入創歷史新高,最高能有近10萬元。如今他對有聲閱讀作品的理解發生了質變,“對待每一部作品,要把知識壓縮到聲音裏。”他說,自己平日會閱讀大量傳統文化經典、中外文學經典、社科歷史等作品,這讓他的聲音和以往有了不同,也讓他對未來的職業道路充滿了信心。本報記者 路豔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