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參股公司股價腰斬致千方科技9年來首虧,爲何多家上市公司因投資“致貧”?

華夏時報 記者 陶煒 葛愛峯 南京報道

由於參股公司鴻泉物聯腰斬式的股價暴跌,千方科技(002373.SZ)最新公佈的2021年年報與2022年一季報並不好看。公司借殼上市九年來首次淨利潤下滑,一季報更是預計虧損2.4億元-2.9億元。

不過,千方科技並不認爲自身屬於投資失敗。千方科技證券事務部工作人員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千方科技是早在鴻泉物聯上市之前就入股的,成本非常低。而且,這並不是單純的財務投資,公司與鴻泉物聯是有戰略合作的。

不過,一位常年從事審計工作的資深會計師告訴《華夏時報》記者,既然千方科技是用公允價值來衡量這筆股權的盈虧,這就意味着這部分股權是被歸類在可交易性金融資產的類別,而如果公司真的是準備長期持有沒考慮過賣出,那應該把這部分股權歸類在長期股權投資的範疇,那樣的話,鴻泉物聯的股價波動就不會對千方科技的業績產生這麼大的影響。

記者注意到,在近幾年來,上市公司參與投資的情況非常普遍,但投資虧損的上市公司也不在少數。例如雲南白藥最新年報顯示,2021年度因股票投資失誤虧損近20億元。而wind數據顯示,根據去年三季報統計,77家上市公司的公允價值變動浮虧1億元以上。而由於去年三季報至今大盤下跌明顯,預計年報中的虧損數字會更加大。

千方科技被參股公司拖累業績

3月30日千方科技發佈了2021年年報和一季度預報。據披露,去年該公司營收102.81億元,同比增長9.15%,而淨利潤7.24億元,同比下降33.01%;這是公司借殼上市九年來首次淨利潤下滑。而今年一季度的業績更加慘淡,公司預計虧損2.4億元-2.9億元。千方科技將這些主要歸咎於市場波動導致公司持有鴻泉物聯的公允價值變動較2020年同期下降較大,銷售渠道拓展以及研發投入加大導致費用上升所致。

所謂公允價值變動,指企業以各種資產,如投資性房地產、債務重組、非貨幣交換、交易性金融資產(含股票)等公允價值變動形成的應計入當期損益的利得或損失。現在的公允價值和上一次計算時賬目價值差異,衡量了企業在這段時間的投資收益如何。

根據鴻泉物聯的三季報,千方科技及其子公司北京北大千方科技有限公司共持有1495萬股鴻泉物聯股權,爲公司第二大股東。鴻泉物聯主營業務是智能車聯網、高級輔助駕駛廠商,曾經是千方科技的控股子公司,2015年9月,北大千方以8800萬元的價格受讓鴻泉物聯55%股權,此後兩次股權轉讓使千方科技對鴻泉物聯的持股比例降至20%以內。之後,鴻泉物聯於2019年10月登陸科創板。2020年7月15日,鴻泉物聯股價曾達到史上最高的64.21元每股,但之後一路下跌。2021年12月31日,鴻泉物聯跌至40.14元/股,而今年以來的跌勢更急。截至4月1日,鴻泉物聯的股價爲24.1元/股,較去年底的價格下跌近四成。千方科技披露稱,公司持有鴻泉物聯的公允價值下降對淨利潤的影響約1.9億元至2.2億元。

不過,千方科技並不認爲自身屬於投資失敗。上述千方科技證券事務部工作人員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千方科技是早在鴻泉物聯上市之前就入股的,成本非常低。實際上成本我們早就收回來了。”但當記者詢問,如果鴻泉物聯繼續下跌,公司如何考慮平衡財務報表時,該工作人員則表示,這並不是單純的財務投資,公司與鴻泉物聯是有戰略合作的。“我們類似的參股還有蠻多的,比如說我們參股的思特威(上海)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很快也會在科創板上市。”

“如果他們確實不準備賣,其實可以不放在可交易性金融資產的項目內。那就不是用公允價值方式來計算,而是用權益法來計算。”一位常年從事審計工作的資深會計師告訴《華夏時報》記者,既然千方科技是用公允價值來衡量這筆股權的盈虧,這就意味着這部分股權是被歸類在可交易性金融資產的類別。以公司佔股15%的比例來說,如果公司真的是準備長期持有沒考慮過賣出,那可以把這部分股權統計在長期股權投資的範疇,那樣的話就是用權益法或者成本法來衡量損益,鴻泉物聯的股價波動就不會對千方科技的業績產生這麼大的影響。

多家上市公司投資“致貧”

如果說千方科技投資鴻泉物聯還不算炒股,那麼雲南白藥就是貨真價實的炒股炒輸了。

雲南白藥在年報中提到,本期受金融資產投資收益及公允價值變動收益的影響,導致淨利潤低於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淨流量。從披露的數據來看,報告期內,雲南白藥公允價值變動損失高達19.29億元。具體來看,雲南白藥證券投資情況涉及境內外股票和債券型,9只境內外股票有6只報告期內帶來虧損,涉及騰訊控股、小米集團、恆瑞醫藥等熱門股票,其中小米集團報告期虧損超14億元,帶來的虧損最大。此外,恆瑞醫藥帶來超2億元虧損,騰訊控股帶來超1億元虧損,伊利股份帶來超3620萬元虧損。事實上,早在去年10月底公佈三季報時,雲南白藥就因爲炒股虧了15億元上了熱搜,而年報中虧損進一步加大。

此外,主營雲通信業務的夢網科技4月1日披露2021年度業績快報暨業績預告修正公告,此前公司曾預計2021年盈利3500萬元到4500萬元,但業績快報則變爲年度虧損2.36億元。公司披露的一季度業績預告也出現了首虧,預計虧損3000萬元到4000萬元。公司解釋虧損原因時表示,2022年一季度公司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資產受證券金融市場的衝擊,股價一定程度的下跌,公允價值變動造成公司一定的虧損。

記者注意到,在近幾年來,上市公司參與投資的情況非常普遍。從近10年的數據來看,2011年至2020年,上市公司證券投資金額穩步提升,2020年證券投資金額達1.44萬億元,創歷史最高水平,2021年上半年證券投資金額則爲9576億元。

其中不乏賺了錢的公司,但投資虧損的上市公司不在少數。據Wind數據,在2021年三季度公允價值變動淨收益數據的2372家公司中,760家公司的投資處於浮虧狀態,佔比32%,77家公司浮虧1億元以上。而由於去年三季報至今大盤下跌明顯,預計年報中的虧損數字會更加大。

過去幾年來,因炒股致貧的上市公司也不在少數。如血製品行業的上海萊士,就在2018年時因爲炒股虧了20億,一把就虧掉了公司三年的利潤;再如化纖行業的華西股份,2020年歸母淨利潤虧損3.33億元,同比下降159.22%,其中公司持有的一隻銀行股就虧了2.52億元。“對於上市公司而言,炒股總體來說是一項高風險行爲,雖然可以利用閒置資金來提高投資收益,但一旦投資鉅虧容易給公司業績帶來較大的衝擊。”經濟學家宋清輝對此表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