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在不确定中点亮未来

· 秦朔 | 文  

我们正在一个魔幻般扑朔迷离的世界上,快速穿行,或被动静止。

一切都是那么不确定。不确定不再是例外,而是常态。用尤瓦尔·赫拉利的话,“在21世纪,稳定将是你无法享受的奢侈品”,“不连续性”将成为最显著的特征。

2020年那场新冠肺炎疫情席卷世界时,托马斯·弗里德曼写道,我们这一代人从没有经历过这种挑战,上一次这样的挑战还是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感,我们不能对大自然说:“我们现在经济不好,停一停吧”。

全球化遭遇的冲击越来越多,令这位“世界是平的”的信徒不得不给全球化一个新定义。他说:“经济学家们对全球化的定义过于狭隘,他们关注资本和贸易的流动,全球化远不只是这些。我认为全球化的内涵是,国家、企业和个人都有能力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行动。……我坚信,只要我有电脑、有zoom、有手机,那么我就可以作为个人在全球范围内行动。”

拜科技所赐,弗里德曼这样的个人不惧变化,但国家和企业的风险要远远大于个人。世界经济论坛《2022年全球风险报告》指出,最新的全球风险感知调查(GRPS)显示,只有16%的受访者对世界前景感到积极和乐观,只有11%的人认为全球复苏将加速。相反,大多数受访者预计,未来三年的特点要么是持续波动和多重意外,要么是将相对赢家和输家分开的分裂轨迹。

按照这一预计,未来企业的命运只有两类:能在波动和意外中突围,就是赢家,否则就是输家,且赢家和输家的分布像字母K一样向两头离散,差距加大。

企业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创造确定性,赢在未来?

3月31日,张瑞敏在海尔集团“高度不确定形势下的确定性战略”专题会议上做了一次长篇讲话,题目是《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于不确定性中创造确定性》。

收到这篇9000多字的长文后,我既为其高度的思想性、深刻的穿透性所吸引,可以说是读过的各种确定性创造理论中最系统而有创见的,同时也有一种奇妙的“量子纠缠”感,因为我刚好正在看黑格尔、恩格斯,关注的也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定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工具与方法也。

张瑞敏谙熟古今中外哲学思想,这篇关于确定性的论纲式宏文,以《易经》中的“三易”(变易、不易、简易)开篇,以王阳明的“阳明三纲”(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结尾,体现了浓厚的中国式管理思想特征,如整体把握、高度凝练、重视感悟等等。而在主体部分的论述中,则采用西方的分析框架,主要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定律,同时融入中国的文化,浑然一体。

张瑞敏说,环境变化无常,这是“易”;企业无法决定环境变化,但可以在“易”中形成“不易”即定力、定见,并以“简易”的方式迅速落地。

张瑞敏所说的“不易”,又非一成不变,而是指企业不断适应时代变化进行转型,“每次转型都是对原来的一次扬弃,属于过去时代的那个企业死掉了,适应乌卡时代(VUCA)的企业获得新生”。

“不易”指的恰恰是不断变革、“以昨是为今非”的自我超越精神。无论环境怎样变化,这种精神是不变的。

张瑞敏说的“扬弃”,是德国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扬弃是一种发展,扬弃后的阶段高于前一个阶段。黑格尔说,扬弃“并不是一种外在反思的行动,而是生命和精神最内在、最客观的环节”。他在《历史哲学》中写道,“当‘精神’脱却它的生存皮囊时,它并不仅仅转入另一皮囊之中,也不从它的前身的灰烬里脱胎新生。它再度出生时是神采发扬、光华四射,形成一个更为纯粹的精神”。这就是说,扬弃就是要褪去旧的皮囊,而实现脱胎换骨的精神升华和自觉。

张瑞敏一直认为,海尔几十年的成就,与其说是有形的,不如说是无形的,如品牌、与消费者的互动关系,但最重要的是观念和思想,因为它们帮助企业穿越纷繁复杂的表象,找到本质规律,烛照未来。他指出,对海尔来讲,不变的、永恒的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量变质变,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可以用其指导当下的工作。

唯物辩证法源自西方,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和中国文化中有无相生、阴阳互动、革故鼎新、生生不息等传统非常相通。张瑞敏的“自以为非”“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等思想,都能看到唯物辩证法的影踪。

作为唯物辩证法的重要奠基人,恩格斯既指出变化是永恒的,也指出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他是这样论述的,“一切僵硬的东西溶解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恒存在的特殊的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各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

张瑞敏就是这样相信未来的企业家和管理思想家。他的确定性创造理论,就是以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规律,结合海尔30多年的实践,会通中西管理思想,提出的一套应对不确定、化不确定为确定的企业哲学和战略。

依托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定律和why(观念)、how(路径)、what(目标)三个维度,三三见九,就有了创造确定性的九个模块和方略。我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如下的归纳:

方略一(1.1):用质变引导量变

别人追求的是量变,我一开始追求的就是质变,是超越常人的更高目标,和常人有明显区别的差异化目标。如别人做产品,我做品牌。

方略二(1.2):量变到质变要不断升级

海尔的初级的量变到质变,是把产品做成全国质量金牌;进一步的量变到质变,是品类扩展,从一个冰箱厂变成一个集团;卡萨帝的初级的量变质变,是成为区域性高端品牌,进一步的量变到质变是实现全球化、全品类、新的品牌升级。

人单合一的初级的从量变到质变,是在全球发展了十几个研究中心,开始提供认证和咨询服务,进一步的从量变到质变是像当年的全面质量管理和六西格玛一样风靡全球。

方略三(1.3):组织自身也要量变质变

企业要不断发展,组织也必须不断发展。组织本身也要进入量变质变的循环,从单体的小微组织,到小微与小微聚合而成的链群,再到与外部利益攸关方建立“链群合约”,打造共创共赢生态。

方略四(2.1):用矛盾驱动自进化

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企业是在和用户的矛盾中进化的,企业的组织(链群)要围绕用户体验的迭代运转,动态优化,实现对立统一的动态平衡,并在这个过程中让组织“自涌现、自裂变、自进化”。

方略五(2.2):用互动循环促进价值创造

灵活的生态化组织(“链群合约”)是否是自进化的组织,要看其是否能创造出三种价值:与用户在无穷交互中创造出体验价值;与资源合作方通过增值分享,共同创造出体验迭代升级的价值;激励每个节点重新出发,创造新的体验价值。

方略六(2.3):用激励机制推动组织进化

实现组织进化,需要创造相应的激励机制加以保证,最终达到“简而不怠,疏而不失”“无为为之,使自施之”“无事事之,使自忧之”的境界。

方略七(3.1):把握矛盾运动的周期性

矛盾运动的周期性就是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是新的肯定,与上个周期有本质不同,但某些特征是相像的。

方略八(3.2):抓住否定之否定的先机,并将其普及扩大

制造体系的矛盾周期性,是从个性化定制的小作坊,到大工业生产、大规模制造,这是否定;再进入物联网时代的个性化定制,这是否定之否定。

组织信任也要经历否定之否定,小作坊基本是家庭化的,很容易相互信任;大企业采取“经济人驱动”,就是对小作坊式信任的否定;人单合一又是对大企业信任的否定,它让员工与用户的相互信任融为一体。关键是加快普及速度。

方略九(3.3):否定之否定的目标是人的价值最大化

如果没有人的价值最大化,其它一切都不存在,而人的价值最大化也有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周期。小作坊生产阶段可靠师傅手艺,是人的价值彰显的肯定阶段。大工业时代人是被动执行者,只有企业价值最大化,这是对小作坊生产方式的否定。人单合一进入否定之否定的阶段,“我”的价值体现在“我”为用户创造的价值中,为用户创造价值越大就越能体现个人价值。这是否定之否定。“人的价值最大化”没有终点,永远在路上。要建立一种机制,一种能够实现价值循环,不断地向更高的价值升级、循环的机制。“阳明三纲”对此做了很好的表述。

王阳明说,“心中有良知,满街皆圣人”。谁都可以成为圣人,因为你是价值主体,是自主人。他不是做企业的,却道出了企业管理的根本。这也是德鲁克所说的,每个人都是自己的CEO。

张瑞敏讲话最后说:“我所讲的一切,其根本就是人性的解放。在生态中,没有管理者,没有科层制,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CEO。我们在座的大家要反思,你能不能让每个人得到人性的真正解放?文艺复兴是人性的解放,我们现在做的人单合一其实就是在企业界解放人性,就是企业界的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从神性回归为人性,而人单合一则是将‘三权’(决策权、用人权、分配权)从CEO手中回归为每个自主人的价值。”

通观张瑞敏关于确定性创造的这一论纲,和他在人单合一、生态品牌等方面的创新思想一脉相承,同时也更加结构化,其底层逻辑依然是回到人、为了人,让企业成为一切自主人的生态联合体和一切创造者的热带雨林。

从十多年前打破传统的金字塔结构开始,张瑞敏引领海尔发起了一次又一次围绕“人的价值最大化”的探索,其不懈的努力和大胆的创举,让海尔成为全球管理领域备受瞩目的一种现象。从自然人到自主人,从创客到小微组织,再到生态中的链群,伴随人的革命,海尔相应构建起了“共赢增值表”等一系列基础性的工具,并开始向世界推广。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海尔不仅在输出产品和服务,也在向世界输出源自中国实践的商业思想。在这方面,张瑞敏走在了中国企业家的最前沿。

通过改革开放后的持续努力,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财富》500强企业最多的国家,已经有大量鲜活和创新的企业实践,但思想方面,总体还缺乏世界水平的建树。在不确定性越来越强的今天,我们比过去迫切需要思想的引领。

马克思说过:“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先进的思想和理论一经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就能创造出巨大的生产力。海尔的实践就是一个明证。

俗话说“未雨绸缪”“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马克思指出:“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以此说明,人的有目的性、计划性、自觉能动性的活动的重要性,人是思想观念的动物,这也是人的活动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活动的重要特点。

那个随风而起、误打误撞也能成功的时代早已消失,新时代需要新的管理思想和理论。张瑞敏正是一位可贵的思想探索者和引领者,他曾引用过古希腊学者普鲁塔克的话,“人的头脑不是需要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点燃的火把”。而他的思想也正是在不确定形势下,能带给我们更多确定性的火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