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5千克,這是一套美製“標槍”便攜式反坦克導彈的系統全重。俄烏戰事爆發後,這22.5千克突然就被美西方輿論壓上了“千鈞重擔”:有外媒吹噓,一枚價值17.5萬美元的“標槍”導彈就能摧毀一輛價值1000萬美元的坦克,它“已成爲烏克蘭戰事中的決定性武器之一”。

單從性能參數看,“標槍”導彈可圈可點:它能“發射後不管”,較輕的全重意味着良好的戰地機動性,紅外熱成像制導方式帶來了良好的精度,其威力足以有效對付披掛了反應裝甲的先進坦克。而且,經過美西方輿論的大肆宣傳,“標槍”導彈給人留下了這樣一種印象:在美國先進技術的加持下,裝備“標槍”導彈的烏軍單兵一按電鈕,對面的俄軍坦克就會灰飛煙滅。這種“凡人化身超級英雄”的敘事,將烏克蘭描述成勇於挑戰巨人的大衛,把俄羅斯醜化成電影裏的大反派,無疑很符合西方輿論在俄烏戰事中的立場需求。 

無論提供的是“標槍”導彈還是“毒刺”導彈,這都只是美國在俄烏戰事中“拱火挑事”行爲的其中一小部分。在戰事爆發之前,美國就對烏克蘭進行了不遺餘力的“應援”和“輸血”:美軍不僅通過軍艦和軍機部署,爲烏方加油打氣,還向烏方提供了從單兵口糧到“標槍”導彈在內的衆多軍事援助,更通過兩軍聯合訓練等方式,提升所謂“互操作性”,進行戰鬥經驗和技能的交流,力圖實現烏軍和美歐軍隊在訓練和指揮上的無縫銜接。其用意不言自明。

雖然美國政府一再表態,不會向烏克蘭派出美軍部隊,而且在向烏克蘭轉移坦克、裝甲車、戰鬥機等重型裝備方面態度非常保守,以防與俄軍直接發生衝突。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目前的俄烏衝突中,美軍實際上存在“直接下場”的嫌疑。有觀察人士通過對航空器飛行軌跡跟蹤網站的研判,發現俄烏衝突爆發後,E-3預警機、RC-135電子偵察機和E-8戰場監視機等美軍大型特種機,在烏克蘭西部鄰國上空的活動頻率非常高。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注意的信號。

在現代戰爭中,態勢感知與情報獲取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這些大型特種機雖在戰場之外,不參與短兵相接,但它們卻是無形戰場的“力量倍增器”。它們裝有機載預警雷達、合成孔徑雷達等多種態勢感知裝備,能夠獲取縱深的兵力部署態勢、可以對戰區內友方裝備進行引導和指揮控制,並進行情報的獲取和分發傳輸。考慮到美西方此前竭力實現烏軍與北約作戰和指揮體系的互聯互通,這些飛機出現在俄烏戰場附近,用意和行動令人起疑,也再次暴露了美國在俄烏問題上的“煽風點火”本質。

在《大棋局》一書中,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時期的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就曾指出烏克蘭“是歐亞棋盤上一個新的重要地帶”,並預言信仰美式民主原則的烏克蘭“將最終成爲美國所倡導的大歐亞大陸安全合作架構的關鍵支柱之一”。雖然美國竭力將俄烏戰事描繪爲“民主與專制、主權與征服的較量”,但這些義正詞嚴背後,滿滿都是地緣政治利益的精密算計。

在戰場上,美國明裏暗裏對烏克蘭“輸血加油”;在戰場外,美西方竭力藉助各種宣傳機器,將俄羅斯形象妖魔化,並在金融、經濟、能源乃至文體領域,對俄羅斯進行“追殺式制裁”,甚至連《天鵝湖》這樣的俄羅斯經典藝術作品也不放過。這種有形戰場和無形戰場聯動、同時使用多種手段醜化和打壓對手,是典型的“混合戰爭”套路。

美國在俄烏問題上的“煽風點火”乃至直接下場,毫無疑問與美國意圖借俄烏危機,進一步打壓俄羅斯,將歐洲安全安排的主導權拉回到自己手中,拓展其在歐亞地區存在及影響相關。美國這種沉迷於冷戰爭奪的霸權迷夢,無疑是導致當前俄烏戰事的一大根源,也是世界多地動盪不安的禍根所在。

相關文章